从“多如牛毛”到“多得像米一样”
导读科学发展了,水稻亩产也高了,吃饭自然不是问题了。“多得像米一样”近几年时兴起来,年轻人尤为时髦,动不动就“多得像米一样”,也难怪,他们见到的米确实多,比牛多,比牛毛多。
“多如牛毛”最早出处:《北史·文苑列传序》:“学者如牛毛,成者如麟角。”“多如牛毛”,《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像牛毛那样多。形容数量极大。”我认识它是在历史课,“旧社会,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牛毛多得数不胜数,我们农村的孩子非常清楚,虽然形容数量大的成语很多,但我们农村小孩还是习惯用“多如牛毛”,因为它直观好理解贴近实际。关于“米”的文章是在小学课本《十粒米一条命》学到。为了十粒米丢了一条命,可见米的珍贵,也说明当时是何等的穷困!解放前甚至于改革开放前,大米都不足,小时候,客人来,蒸笼的一边是米饭,一边是地瓜丝,米饭给客人吃,地瓜丝留给自己。到城里读书,一头挑着地瓜,一头挑着大米(恰切地说还有菜、衣服等,因为地瓜比例大重量大)。在学校也是地瓜干饭隔着吃,能够三餐吃干饭的为数不多,更不敢奢望馒头包子,那是要有粮票的,那时非常羡慕吃皇粮的,每月二十八斤,米可谓“麟角”,谁会说“多得像米一样”?水稻亩产全国不同地区、不同环境和不同气候条件各有不同,不能一概而论。据统计1958年全国年平均亩产最高的高产田也就在400公斤左右,现在袁隆平和他的杂交水稻震惊了全世界,亩产可达800公斤。科学发展了,水稻亩产也高了,吃饭自然不是问题了。“多得像米一样”近几年时兴起来,年轻人尤为时髦,动不动就“多得像米一样”,也难怪,他们见到的米确实多,比牛多,比牛毛多。
“多如牛毛”和“多得像米一样”语法、修辞一样,感情色彩不一样。“牛毛”、“米”都是常见物,“米”超越“牛毛”,说明生活水平提高,不愁吃,带有喜悦自豪的心情,现在我们会很得意地说,“新房子多得像米一样”、“百万千万富翁多得像米一样”!“多得像米一样”使用越来越频繁,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得像米一样”一定会像“房奴”“剩女”等一样入选《词典》。
从“多如牛毛”到“多得像米一样”不仅是词语的发展,词汇的丰富,而且是时代的进步,社会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