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六记
导读我看见许多人在这些圈里走着,转着。那些转圈的人,有的走得快而有节奏,汗流浃背;有的走得慢而随意,气定神闲;有的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有的独自一人,神情寂然。
我家近旁有公园,名“西山公园”。此名源于它坐落于一个小山丘的最顶端,而早期的人们又多生活在它的东面。如今,公园四周早已经是高楼林立,住户云集。而公园里面依然还是水清木秀,空气清新,环境十分幽雅。这一点对于远离自然的城里人来说,显然十分难得。闲暇时间,附近居民都喜欢去那里散步聊天。我也常去那里放松自己。
一、小湖
公园东北角有小胡。小湖虽小,内容却丰富。
我常常站在湖边看景,湖里有几种不同的植物,很是吸引我的眼球。
一种是芦苇。法国的一位哲学家说过,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把人比喻成芦苇也许有几分道理。芦苇脆弱,挺直,轻松,优美,似乎还想活得更有尊严,还想让生命质量更高一些。可是,每年的夏天,芦苇总是遭到风吹雨打,向着一边倾斜,幸亏它们靠得比较紧密,相互扶持,才没有彻底倒下去。
另一种是荷叶,我喜欢荷叶的圆而阔,有包容性;也喜欢它的单纯,质朴,清爽,舒展,永远都是一副快乐无忧的样子,而这一点,一般人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还有一种水莲花,清丽,雅致,应该是公认最美的,但是,因为有了芦苇和荷叶,我对它的关注反而不是太多。
我还经常沿着湖边行走,沿湖有一条小路,绕行一周不足五百步。路上有小桥,东边是石拱桥,西边是九曲桥,一拱一曲,似乎要将中国不同的桥梁建筑风格聚集在这里。
小湖南北各有一个亭子,是一些退休老人聚会闲聊之处,这些老人,每天读报纸看电视听广播,天下大事,无所不知,谈话内容从古代帝王到外国元首,从社会腐败到养生之道,说起来有理有据,你有你的见解,我有我的主张,往往是,古今多少事,都在哈哈一笑中。
常有小孩子带着网子,提着小桶,来小湖里捉小鱼小虾小蟹,稚气的小脸专注而快乐,让我想起小时候在村边小河玩耍的经历。我想,城里的孩子,能有这么一个去处,是应该好好感谢小湖的。
常有人在湖边垂钓,钓上来的却尽是一些小鱼。平静的水面有时候会哗的一声掀起一个很大的浪花,那是一条大鱼跃出了水面,而垂钓者往往并不为之所动,依旧神情漠然,沉默无语。
二、柳荫廊
小湖南岸有三棵大柳树,柳树下有一个廊子。
廊子东西走向,面对着小湖。南面是墙,墙上有窗,窗有十一,分别呈方形,圆形,扇形,梅花形;北面是十二根廊柱,下有石凳相连,上有黄色琉璃瓦做顶。廊子两端各有一块木匾,上书三个字:柳荫廊。而三棵大柳树都有脸盆那么粗,枝繁叶茂,垂下无数绿色丝条。柳与廊相映成趣,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
走进廊内,只见墙壁上,窗棂上,廊柱上,顶棚上,到处都是到此一游的人随心所欲写上的一些文字,从形式上看,有短语、对联、广告,皆短小精悍;从内容上看,有爱的宣言、恨得发泄、美的追求、恶的诅咒,可谓五花八门;从字体看,有楷书、行书、草书,都幼稚粗糙。
由此看来,柳荫廊可以算得上是一条俗文化之廊了。
常有少男少女在廊下石凳上拥抱接吻,甜言蜜语,渐入佳境;同时,又有三五老者在廊下结伴散步,来来回回,交谈甚欢。令人称奇的是,二者虽然在同一个廊子下,却能互不妨碍,互不干涉,仿佛鱼在水中,鸟在树上,各得其所,各得其乐。
由此来看,柳荫廊还是一条老少皆宜且能和谐共处之廊。
有一天,一个不修边幅的人,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远道而来,他一直来到了柳荫廊下。他带着一把破旧的二胡,一叠破旧的乐谱,还有一个破旧的支架,一个破旧的撑兀札子。他把乐谱放在了支架上,人就坐在了撑兀札子上。而那个时候,柳荫廊下既没有少男少女来卿卿我我,也没有老者来谈笑风生。那人就那么在柳荫廊下独坐着,面对着那乐谱,面对着那一湖碧水,面对着那湖边的亭子、小桥、松林、假山、垂钓者、捉鱼的孩子,拉了整整一个下午的二胡。
那个下午,鱼儿都不咬钩,垂钓者都望着水中那片蓝天出神,捉鱼的孩子也惊讶地看到湖中久未现身的红鲤鱼。
三、柏荫亭
一座土堆,上面长满柏树。从远处看,是一片隆起的浓绿。从近处看,浓绿里有许多巨石,挤靠迭压,错落排列,似乎很随意,又似乎很有序。再细看,这些巨石皆墩壮肥硕,且又姿态纷呈,形貌各异,酷似各种动物,有的如狮,有的如虎,有的如牛,有的如鼠,或卧,或蹲,或立,都是一付吃饱喝足,心无二事,憨厚可爱的样子。而其中一块巨石高高独立,上书三个大字:柏荫亭。
巨石之间有曲折向上的台阶。沿台阶走上去,就看到了那个亭子,圆形,尖顶,下面有五根立柱,立柱之间有石凳。走进去,抬头仰望,粉白的顶棚上面,书写着一些唐代诗人的句子,并画有人物形象,一一看过去,是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孟浩然,王之焕等大家。再转到后面去看,却见有一段通道进入土堆,通道尽头有一个洞口,洞口被砖石封堵的严严实实,原来这土堆下面竟然是空的,也不知道藏着哪年哪月的一些陈年旧事。
坐在亭子下面的石凳上,但见四周林木葱葱茏茏,怪石突兀,只觉得凉风习习,如丝如缕,心就一点一点静了下来,就听到了树上小鸟的叫声,不远处篮球场上的拍球声,附近小孩子的咿呀学语声,以及老太太的轻轻呵护声。
不管是什么声音,在这里听起来,都是那么美妙,那么悦耳,那么和谐,仿佛天籁一般。
四、日本庙
柏荫亭对面有一座寺庙,是很久以前日本人留下来的,现在的人称它为日本庙。
庙房面南背北,看起来有一些高大。四面墙壁全部是用长方形青石垒砌而成,坚固,厚重。房顶全部是用混凝土制做而成,虽然历经风雨侵蚀,除了几道轻微的裂痕,却基本没有大的缺损。门前有四根粗大的水泥立柱,支撑着高高的廊檐,气势非凡。可以看出,当年日本人建造这座寺庙,是下了很大功夫的,也是作了长久打算的。但是他们怎么也没有想到,忽然有一天,人就不得不走了,而庙也不得不留在了这里。
登上石阶,走到门前,只见庙房已经安装了防盗门窗,里面堆放着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显然,这里已经用作堆积杂物的库房了。
听上了年纪的人说,当年这座寺庙是一个非常神圣肃穆的地方,四周开阔,前面有几座高大的牌坊矗立,后面有烂漫的樱花盛开,香烟缭绕,众人朝拜。
我不明白,难道强行在别人的土地上建造自己的家园,就真的那么心安理得么?
如今,这一切已经不复存在。
在它的对面,是一个老干部活动室,一些老人每天在里面打牌下棋;而在它的后面,有一座高高的水塔,为附近居民的饮用水提供着方便。看起来,它早已经与周围的建筑溶为一体,从这里走过的人们,也早就对它习以为常。
然而,只要稍稍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它的建筑风格是有着异国文化风味的,它的岁月也是比较久远的。在我看来,它的存在,既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又是一道独特的景观。
那就让它留在这里吧。
五、炮楼子
日本庙往北三十步,有一座炮楼子,也是早年日本人留下来的。
炮楼子隐在一片松林之间,躲在几块山石后面,并不十分惹人注意。假日或周末时,一些到公园里游玩的学生很少注意到它。而我每次从哪儿经过,都要多看它几眼。
炮楼呈八角形,分上下两层,用长方形黄色岩石建造,前后有门,四周有窗,设有枪眼。从外表看,它不但异常坚固,而且样式也非常美观。自从我见到它以来,它的大门一直闭着,窗口一直封着,枪眼一直堵着。旁边却有一根粗大的锈迹斑斑的铁管子,一端插入了地下,一端拐了一个九十度弯,插入了它的腰部。听人说,它已经被用作水泵房了;又听人说,它只是个库房而已。我常常对它产生一种神秘感,怀有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
那一次,我经过它的门口时,正好看到门开着,我就趁机走了进去。四处看时,却只看到墙角堆着一些铁管和电器之类的物件。见靠墙有一个楼梯,正要再上去看,楼上却下来一穿工作服的人,说上面没啥好看的,就急着要关门。我只好退出来,于是就留下一些遗憾。
炮楼子后面有一个又窄又陡的转梯,我常常沿着那转梯攀援而上,上到炮楼顶端。楼顶的中间部位原来是有一个出口的,已经被一块水泥板严丝合缝?a href='/sanwenzhuanti/2009/0607/1180.html'>母亲V芪?前嗣媸?坊だ福?烁鼋巧辖ㄓ邪烁鍪?范庾印?梢韵胂瘢?蹦甑娜毡竟碜诱驹谏厦妫?殖秩?舜蟾乔梗?呛蔚鹊匕嗣嫱?纾?豢梢皇馈!
?br />
我想,为了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贸然闯进别人家里张牙舞爪,动刀动枪,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愚蠢至极的行为,一种不可饶恕的行为。这样的行为,不但会给他人制造出深重的灾难,也会为自己结下难咽的苦果。
而时间也许会消除一切痛苦,冲淡一切怨恨,化解一切灾难。
一切都如过眼烟云。
现在,这里成了一些喜欢登高的人的好去处。站在上面,既可以看到远山近野,又可以看到全城新貌,令人心旷神怡。
炮楼子默默无语地立在一个僻静的角落里。它已经彻底被时代所遗弃。
但是,作为一个遗迹,它可以让人了解过去;作为一个建筑,它还有一些观赏的价值。
它也应该留下来。
六、小路
公园里有许多的小路,这些小路像网一样连在了一起,形成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圈。
我在公园里散步时,发现自己老是在转圈。转完一个圈,再转一个圈。或转着同一个圈,或转着不同的圈。公园里竟然有那么多圈,大圈套着小圈,一个圈连着另一个圈。
我看见许多人在这些圈里走着,转着。那些转圈的人,有的走得快而有节奏,汗流浃背;有的走得慢而随意,气定神闲;有的三三两两,说说笑笑;有的独自一人,神情寂然。这些人,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经历,当官的,为民的,挣钱多的,挣钱少的,年老的,年少的,无论什么样的人,只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都成了一个转圈的人,都会变成一个心态平和的人。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有的转大圈,有的转小圈,有的转的圈数多,有的转的圈数少。他们来这里转圈的目的也许稍稍有些差异,寻找健康的,寻找浪漫的,寻找乐趣的,寻找悠闲的,无论他们来寻找什么,当他们一圈一圈转着的时候,他们自然也在收获着。
我以为,能够将转圈作为一种乐趣的人,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也一定是一个懂得生活的人。
看一看大千世界,太阳在转圈,地球在转圈,月亮在转圈。
看一看身边的日子,一天是一个圈,一月是一个圈,一年是一个圈。
而人生何尝不是一个大圈。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活就是转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走法,不同的走法会有不同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