襁褓
导读城里妈妈不一定要襁褓,农村妈妈一定有襁褓,襁褓就是挂在妈妈后背的摇篮。襁褓里的孩子虽说没游乐园的快活,但有妈妈脊梁的安全和踏实,还能时时感受透过妈妈坚实后背的心跳。
襁褓,背负小儿用的布兜和系带,包裹婴儿的布或被。张守节《正义》:“襁,长尺二寸,阔八寸,以约小儿于背;褓,小儿被也。”老家的襁褓,摊开以后,形状很像螃蟹,又好像农村演室外电影的屏幕。农村几乎每家每户都有襁褓,只要有孩子就有襁褓,有的还好几条。襁褓做法很简单就几块布和几条带子,有的比较讲究,还用各种不同质地、不同颜色的碎布料拼凑缝合而成,既廉价又结实,还美观,仿佛一件艺术品。农村小孩不像城里小孩有公园玩,有保姆带,很多时候是在襁褓中度过的,跟妈妈一起割稻、插秧、除草,从小亲身体会劳动的艰辛,“地瓜”、“白菜”从小耳濡目染,绝不会闹韭菜和小麦不分的笑话。不像城里“纸上谈兵”,有的甚至不知道米从何来。
襁褓不是妈妈的专用,大哥哥大姐姐也用,那时农村小孩多,妈妈最多一背一抱,多的就要大背小,所以大哥大姐都背过小弟小妹,也算是早年实习。况且妈妈是全劳力,每天可挣十个工分,用来背孩子有点“大材小用”得不偿失,所以一般是大哥大姐“分忧”。农村排行老大并没什么好处,所谓“长子为父”,其实是责任,是辛苦,小时要背弟妹,稍大点要帮干家务,再大点要帮干农活,有时还要为弟妹读书做出牺牲,辍学在家补充劳力。父母稍有不顺心,还要当出气筒,“父母疼小儿”,小的永远是被呵护被袒护。兄弟姐妹吵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老大首先被“问责”。
城里人背孩子,很多是背在前面,其实是一种减轻负担的“抱”孩子,关注点在小孩,随时看着小孩,睡也好笑也罢,妈妈在享受“抱”孩子的乐趣。农村人真正叫背孩子,背在后背,关注点不在孩子,是前面的农活,睡也好哭也罢,妈妈在承受带孩子的负担。城里妈妈带孩子是专职的,其余有保姆代劳;农村妈妈带孩子是兼职,“一切问题还要自己扛”。城里妈妈不一定要襁褓,农村妈妈一定有襁褓,襁褓就是挂在妈妈后背的摇篮。襁褓里的孩子虽说没游乐园的快活,但有妈妈脊梁的安全和踏实,还能时时感受透过妈妈坚实后背的心跳。
农村出来的妈妈,不忘保存艺术品般的襁褓,以备儿媳女儿传承使用,为儿媳为女儿“替月里”,什么都可以忘,唯独不能忘的是襁褓。襁褓出来的孩子,对襁褓都有一定的感情,在襁褓里被人背的是我,用襁褓背别人的是我,襁褓不仅连接着妈妈和孩子的亲情,也连接着兄弟姐妹的感情。看到襁褓,不仅看到弟妹稚嫩的脸庞,也浮现出自己幼小的憨态可掬。襁褓把母子、兄弟、姐妹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襁褓播种着希望,孕育着未来,传承着文化。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