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职能部门为食品安全添加防护栅栏4
导读:只有从源头上把关开始,一至到各项生产环节无漏洞,才能保障奶粉的安全。期待通过这次激素奶粉的深入查处与亡羊补牢,能为公众食品安全添上多种安全防护栅栏。
“圣元优博,58种营养素,让妈妈的爱没有缺憾”这句电视广告词,令无数中国年轻妈妈倍感温馨。然而现在,圣元奶粉却因“女婴性早熟”事件饱受质疑(8月8日今日早报)。作为被怀疑的一方,圣元奶粉公司表示:“我们的产品不可能让婴儿性早熟,我们有百分之百的信心”。消费者一方高度怀疑,生产商一方坚决否认,这样的相持不下到底应该如何裁度?正如这起事件中一位医生所说:“唯一的方法就是检测奶粉,对其中所含雌性激素进行检测,才能真相大白”。
事件发生在几天前,湖北武汉三名女婴性早熟的病例,经《健康时报》报道后引发社会强烈关注。记者了解到,这三名女婴家长称自己的孩子食用的是圣元奶粉。因此,她们怀疑是圣元奶粉惹的祸。无独有偶,江西省奉新县10个月女婴、山东省临沂市8个月女婴出现早熟症状,另有广东湛江3个月男婴雌激素检测超标。随后,北京也有家长反映,家中一岁大的女婴小英(化名)在良乡医院被诊断为性早熟。小英的父亲王先生在网上发帖后,得到网友的持续关注。截至昨天下午6点,网友点击率达到29万,回帖2000多条。一些网友强烈呼吁,要求相关部门介入调查,查明真相。这些消息,让那些在“大头奶粉”、“结石奶粉”事件过后,对婴幼儿奶粉草木皆兵的家长们再次受到惊吓。
三聚氰胺的阴霾尚未从公众的心里褪去,“结石宝宝”的家长们依然在为受伤害的权利赔偿奔走呐喊。两年前“三鹿事件”的社会痛楚还在呻吟,也就在乳品新国标出台不久的争议中,奶粉“激素门”又走进了百姓的视野,撞击着公众的心灵。同时,也再次拷问我国的食品安全保障体系。我相信,只要相关职能部门高度重视,真相总有水落石出的时候。为了那些饱受性早熟摧残的儿童,为了避免“激素门”扩大化,只有相关职能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打开检测调查的大门,才能及时关上“激素门”。
圣元奶粉到底是不是“女婴性早熟”的主因,圣元奶粉到底有没有问题?目前,谁也不敢妄下定论。检测本是打开奶粉“激素门”的钥匙,让人意外的是,寻求检测的努力却遭遇了强大的“检测无门”。先是一些质量监督检测机构,婉言拒绝了家长们的个人送检申请。其后工商、质检、医院、药检等部门表示“此事不归我管”、“没有该检测项目”。如果说“问题奶粉”的出现,再次给消费者带来恐慌的话,有关部门的“无关回应”和消费者的“检测无门”,则暴露了食品安全标准的软肋。在一个激素食品如此泛滥并引起广泛关注的年代里,证明我国对激素的监管使用,仍处于一片空白。
公众怀疑自己所消费的食品和其他物品有问题,当然是要找国家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检验,从而用科学的证据来说话。并希望根据查明的原因,采取有效的方式防止事态进一步扩大,保护自己和家人,也保护更多的消费者。可是,现在负责乳品质量检测的职能部门,却说没有这种业务,而且即使有这样的服务,也不针对个人,这就让老百姓百思不得其解。靠纳税人税款建立的政府职能部门是用来干什么的?总不会是养一些只拿工资不干活的闲人吧?还是质量检测标准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原本以为爆发三鹿毒奶粉事件之后,中国乳品业会从此风清弊绝,人们真的可以喝上放心奶了,然而严峻的事实告诉我们,这是错误的。刚刚闭幕的麦乐鸡食品添加剂事件、五常毒香米事件尚未淡出人们的视野,可奶粉激素门紧接着就被打开。让妈妈的爱有了缺憾,现在给孩子喂奶真是提心吊胆。
好在“激素门”新闻暴光后,8月10日卫生部新闻发言人邓海华表示,对于媒体有关女婴可能因为服用某品牌的奶粉导致性早熟的报道,卫生部高度重视。农业部已向湖北省提供检测激素的方法,至于奶粉是否存在质量问题,仍需等待检测结果。目前,湖北省工商等部门已对反映的奶粉取样。有关方面正在论证。按照《食品安全法》第14条有关规定,卫生部已经责成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调查处理。据了解,湖北省食品安全监管领导小组办公室已经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抽取该品牌的样品进行实验室检测,并组织医学临床专家对涉及到的女婴进行临床会诊,同时开展医学调查,分析女婴患病原因,结果将尽快向社会公布。
“4个月大的女婴乳房就发育了,雌激素已达到成年女性的水平”,这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又可怕的事情。家长与医生怀疑女婴性早熟,可能与食用的奶粉有关。理由有二:一是这些性早熟的女婴,所食用的均为同一奶粉品牌、批次相同,难道这仅仅是巧合吗?其二、据一位家长邓小云称,在治疗期间,圣元的代理商曾数次找她了解孩子病情,并提出了赔偿意愿,最开始圣元愿意出2000元,家长没有同意。后来有一次无意中说到20万元赔偿,家长也没有同意。试想,如果圣元奶粉没有问题的话,他们为什么要出钱?这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问题。
湖北省食品安全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奶粉生产企业添加激素的可能性不大,但不排除在奶源环节,如牧场环境、使用饲料、环境污染都有可能导致奶粉中含有激素。如为了催奶,饲养员会在奶牛饲料中添加激素,过量激素会残存在牛奶中,经加工进入奶粉。记者联系中国医师协会儿童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丁宗一教授称:在奶粉加工环节是没有必要添加激素的,因为它不会增加口感,不会提高产量,不会降低成本,反而会大大拉高生产成本。从无利益、无动机的角度而言,这个环节不可能。但是也赞同在原料奶环节是有可能的。一些奶厂在奶牛生病的情况下,在盲目提高奶牛产奶量的情况下,会使用抗生素和激素药品。因此,不排除这个阶段出现问题。
国家乳品研究中心高级工程师李涛博士昨日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透露,奶粉中含激素并非个案,对不孕奶牛注射催奶液追求高出奶率已成行业潜规则。因为奶牛分泌乳汁的多少与身体内的激素含量有关。为追求更高的出奶率,一般就是对奶牛进行肌肉注射。事实上,激素催奶最早曝光于国外。美国加州一些奶牛场还给奶牛注射“控孕催乳剂”,使奶牛不怀孕就大量产奶,其产量竟然能够达到自然产奶量的10倍之多。人们应当注意的问题是,牛奶中所含大量雌性激素对妇女健康产生的危害,因为过量的雌激素会导致孩子性早熟,男性性功能障碍,及女性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发生。
按医生嘱托,停用该品牌奶粉之后,女婴阴道炎的症状有了明显的缓解。种种“巧合”不能不让人联想到真是奶粉出现了问题。虽然圣元公司言辞凿凿地声明其产品未添加任何“激素”等违规物质。片面之词,难以服众。到底该品牌的奶粉是不是含有激素而导致婴儿性早熟,有待第三方权威部门检测。有执行标准而没有做好产品质量检测,那是工作中的“监管缺位”、“监管失职”。不属于检测标注内的物质却危害了人身安全,那就是制度性的“监管缺位”。是否是奶粉中的激素造成了婴儿性早熟有待权威部门检测。“激素检测”在奶粉检测国标里的缺位,确实是一大法律漏洞,奶农以激素提高产奶量是绝对有可能的,饲料中也有存在的可能。我们祈祷不是奶粉中的激素造成此次幼婴性早熟,否则我们就罪孽更加深重。孩子不是食品安全的试验品。
早前,听说过儿童性早熟,但甫一听说几个月大的婴儿就出现乳房发育等性早熟特征,还是震惊得无语。虽然近年来性早熟病例日渐增多,但两岁以下的婴儿性早熟并不常见。儿童性早熟,危害是多方面的,就患儿自身而言,有造成心理障碍;影响患儿身高,导致其最终身高矮于同龄人;致患儿系统性内分泌失调;使患儿分心、影响其读书学习等四方面。就整个国家而言,儿童性早熟则成了一个新的社会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否则任其发展,会毁了一代儿童,残害民族未来。相关职能部门应以婴儿的健康为最大行为准则,快速介入,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找出原因,给公众一个交代:是奶粉的责任就及时整改,不是则迅速查找性早熟的真正原因。这不仅关乎国产奶业的发展,更关乎祖国花朵的健康成长。
如果圣元奶粉企业按规范标准确实做到了百分之百,那么“激素门”事件就暴露了饲料行业的监管无门。谁来保证牛奶原料在进入生产环节前的质量不出问题,如果激素超标了谁来检测,谁来监管?众多专家也剑指饲料安全问题,人们不能完全寄希望于饲料厂商和饲养者的道德约束,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饲料监管来重构公众对食品安全的信心。饲料监管应从农业综合部门中分离出来,建立国家检验制度,明确进入生产环节前的检测程序与责任,出台相关标准,重点查处生产、经营、使用过程中添加化学品和激素类药品、禁用药品的等各种违禁药物、化学物质以及制售假劣饲料的违法行为。只有从源头上把关开始,一至到各项生产环节无漏洞,才能保障奶粉的安全。期待通过这次激素奶粉的深入查处与亡羊补牢,能为公众食品安全添上多种安全防护栅栏。
(2010-08-1112:55:55)
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