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县委书记政改试水“自我限权”引热议

县委书记政改试水“自我限权”引热议

2013-10-24 03:19 作者:空中飞 阅读量:35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自我改革更难。能否超然面对自身利益,恐怕才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王晓桦作为一个有魅力的改革者,一个执著地改变贫困县城官场习气的县委书记。近日因“自我限权”的改革试水,引来全国舆论聚焦。

在大名县,若想成为当地官员,除了要获得组织部和县委常委(委员)的认可外,还要赢得同事和普通百姓的投票。通过改革限制自己的权力,彰显了一种自我改革的责任和勇气。大名官员任命改革,实质上是“县委书记对自己权力的限制”。(7月8日京华时报)。改革难,自我改革更难。能否超然面对自身利益,恐怕才是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王晓桦作为一个有魅力的改革者,一个执著地改变贫困县城官场习气的县委书记。近日因“自我限权”的改革试水,引来全国舆论聚焦。

时代在发展,改革在深入,在新阶段、新起点上的改革要求更高、难度更大。改革的直接效应和短期效果在减弱,长期积累的难题和深层次问题亟待解决。公众对改革的审视判断更加理性、甚至苛求和挑剔。照搬过去改革的做法和经验会出现新的本领恐慌,改革不可能取得成功。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改革者呢?从微观情况看,继续推进改革需要领导者具有新的勇气和智慧,大名县委书记对自己权力的限制,就是一个很好的开头。经过一年时间,大名县的改革措施最终得到了河北省委组织部的认可。而这样的认可和支持如何能更早点、更多些,将直接关系到自我改革者的信念,关系到公众对改革的热情。毕竟,改革不是一个人的战斗;许多改革越早越主动,否则很可能陷入被动甚至危险的境地。

某些官员竭力为自己扩权,权力小就放大权力,没有权力就创造权力,官员的任命就装在荷包里,想给谁就给谁,这样的县委书记不在少数。而王晓桦这种自我限权的一把手还是头一回听说,对于这种“自缚其手”,王晓桦坦陈“我是在保护自己”。他说道:“一个人说了算,就容易被金钱击倒,摆在面前的诱惑很难抵制。将这种权力实行民主测评和民主投票后,让诱惑对自己无能为力”。是呀,在众目睽睽之下,将权力分散在民众手中,想腐败就很难,领导就很难借助这种权力去寻租,王晓桦为官场树立了一个榜样。

中纪委、监察部前段时间曾公布过一组数据:2009年1月至11月,各级纪检监察机关立案115420件,处分106626人,其中,县处级以上干部3743人。如此大的“伤亡”人数,显示做官的确很高危了。人民论坛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县委书记与国土局长、房管局长等共同入选“官场十大高危岗位”。仅河南四年就查处了22个县委书记,与河南相邻的安徽,仅以阜阳为中心的皖北地区,就先后有18名县委书记因买官卖官而落马。“一把手”成了“一霸手”,买官卖官是县委书记们垮掉的主要原因。县委书记成为腐败“高危人群”,这是几年前人们就已经形成的共识。就是因为权力过大造成的。大名干部任命改革之所以能推动,正是由于执政者的这种超越自身利益的主动态。许多弊端久改不革,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陷入利益泥潭后的被动态。在这个意义上,比改革认识更重要的,是触动既有利益的改革勇气。王晓桦挑衅官场“潜规则”,首次吃螃蟹把权力“关进笼子里”,值得全国推广。这种积极改革用人制度并主动自我限权,勇气可嘉。虽然他失去的是一言九鼎的绝对权力,但得到的却是免于腐败诱惑的安全保障。

权力对于那些为福利自己,打开方便之门的官员而言,简直是万能钥匙。升了官就能拥有更大的权力,正是因为这种心理,官员的权力才会越发膨胀,甚至有些一把手还习惯于自我加冕、自我扩权。权力有多大,诱惑就有多大,那么大的腐败诱惑放在官员面前让他们用道德去抵制,乃是缘木求鱼,那是办不到的,靠他们自己自律那是在害他们。唯一的办法就是用制度限权。如今不少地方说得比较多的一个词是“保护领导干部”。可既给官员这么大的权力,又让其权力不受有效约束,这无异于把他们往腐败的火坑里推。西哲有云,要毁灭一个人,就给他无法无天的权力。这实在是至理名言。许多官员都对限制权力有一种强烈的反感和排斥,其实,限权这才是对官员最大的保护。

尽管我们的反腐败斗争特别强调了权力监督问题,尤其是强调对县委书记的监督问题,但仍有一些县委书记“前腐后继”,压根儿不把中央的反腐败斗争放在眼里。“家长制”的重新复活,干部权力的“绝对化”成了一个现实。有些县委书记的权力非常集中,在干部的提拔任用、重大工程的决策,都得书记来“一槌定音”。干部提拔中的组织考察、常委会、书记碰头会等程序看似“关卡重重”,其最终体现的多是书记的“个人意志”。对这一级别领导的监督存在着“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弱、下级监督太难、纪委监督太软;组织监督太短、法律监督太晚”的问题仍然存在。当失去了监督、制约的“有权力者”则会很容易地将“滥用权力”兑现,变成了“腐败绝对化”。

目前我国行政体制弊端较多,并缺乏监督,直接导致行政不公。环顾当下官场,腐败的实质是滥用权力,与此相对,反腐败必须有权力制约。反腐败需要权力制约,更需要“自我限权”,这是防错纠错的根本之道。我们期待更多像县委书记“自我限权”的官员涌现浩瀚的官场。大名县推出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之所以值得肯定,关键在于限制了“一把手”的权力。在这套制度下,县委书记手里仅仅只有一票权,除了把握按制度行事的大方向之外,可以完全超脱。有人找他照顾某个干部,他就告诉对方“按制度走”,时间一长就没人再找了。大名县新用人制度,很好地解决了民主与集中脱节的问题。那种溜须拍马和跑官要官没有了市场,彻底改变了官场生态环境,可以有效预防用人上的腐败。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一项系统的工程。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最根本的是要强化领导责任。从王晓桦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实践来看,作为县委主要负责人,就要敢于突破、善于探索,积极当好深化改革的引导者、推进者、驾驭者和监督者,为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保驾护航”。坚决整治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拉票贿选等问题,严肃查处违规违纪用人行为,坚决整治用人不正之风。要强化公开监督,扩大干部工作信息公开,把选拔任用干部满意度民意调查作为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有力杠杆,用铁的纪律匡正选人用人风气,毫不动摇地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王晓桦自我限制权力带头政改试水值得称赞。他能谨慎对待权力、谦抑使用权力的故事,让人听后不禁耳目一新。

有些人落马后才痛哭流涕地抱怨:是不受监督的权力害了自己,使自己未能抵制巨大的诱惑。是呀,官员不能只在落马时才意识到监督的保护功能,到那时醒悟就迟了。要在日常的政治改革中就该自觉将自己置于公众监督之下,要象王晓桦这样,自缚住易腐的权力。王晓桦拿自己享有的用人权开刀,创设一套新制度来规范、限制自己的用人权,说明他对自己手中的权力怀有深深的警惕,唯恐自己用权不当,损害党、政府的形象和百姓的利益。这种难能可贵的警惕意识,是权力自省的结果,证明他是一个好官。人们知道,一个官员手中的权力越大,他行使权力的空间就越大,他既可以轻快自如地做更多好事,也可以方便快捷地做很多坏事,而且还可以打着做好事的旗号,轻而易举地做更多的坏事,最终必然会毁了他自己。王晓桦自我限权说是保护自己,此话决非虚言。

“一把手说了算”隐藏着高度的腐败危险,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腐败的泥淖不能自拔,限制这种权力,就是一种自我救赎。而“自我限权”,对于那些权力私欲无限膨胀的某些官员而言,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我个人认为,这种自我限权模式不具有普适性。有些正直的书记能自我限权,而对于有些腐败的书记来说,就会自我放权。虽然王晓桦的自我限权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那只是一个典型。我们要让这种自我限权的典型,上升为普遍的外力制约。为权力戴上紧箍咒,让越权、滥权者及时付出沉重的代价。从权力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入手,使外因通过内因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县域层面,要有效限制县委书记的权力,还是应当从党内的纪检监督、人大的政治监督、政协的民主监督、群众的舆论监督的角度,强化党内民主对县委及县委书记的监督制约,强化社会舆论对县委书记的权力监督。大名县的人事制度改革,从表层来看,是削弱了县委书记的权力,约束了一把手的用人权。但从长远看,改革不仅对党的事业有利,对用人管人的领导干部也是保护了自己。作为老百姓,我们支持王晓桦的改革试验,作为县委书记,必须要进一步开阔眼界、开阔思路、开阔胸襟,讲党性、顾大局、谋长远,积极探索改革,真心支持改革,有序推进限权改革,为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2010-07-1123:40:31)

月华

相关文章关键词

《县委书记政改试水“自我限权”引热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