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鲁迅文章大撤退感想

鲁迅文章大撤退感想

2013-10-24 03:59 作者:佚名 阅读量:41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有人认为鲁迅选入中小学的文章多达20篇以上,堪称被教科书引用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但许多篇目的选择和教法值得商榷。当时他对媒体表示,不一定非要让孩子学习那些生涩难懂的文章。就连鲁迅先生生前自己也曾说过:“中国书籍虽然缺乏,给小孩子看的书虽然尤其缺乏,但万想不到会轮到我的《呐喊》。”

鲁迅教科书作品选择争议不断"战士思想"如何传承

9月6日,编剧刘毅发帖称,“开学了,各地教材大换血”——他列举了20多篇“被踢出去”的课文,比如《孔雀东南飞》、《药》、《阿Q正传》、《记念刘和珍君》、《雷雨》、《背影》、《狼牙山五壮士》、《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朱德的扁担》等。其中涉及鲁迅的作品多篇,因此刘毅称之为“鲁迅大撤退”。

20多篇经典课文一列出来,既让网友开始怀念起那些熟悉的字句,也让网友唏嘘感慨,更有网友质疑,既然是“经典”,为何要撤?而本报记者从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编写人员处了解到,广东今年的语文教材也有改动,依然保留鲁迅作品,但是把《药》换成了《祝福》。

遭遇“大撤退”

网友为鲁迅叫屈

很多网友认为,删除大量经典作品无论对于老师教学还是学生学习都不利。一位叫做“阴谋小集团”的网友为鲁迅“叫屈”:“为什么鲁迅先生被踢掉这么多好的文章,从小他的文章就是重点学习的内容,现在突然来个大转弯,真的是对学生好吗?”

一位叫“末小瓶”的网友愤愤地表示:“为什么《药》会被踢出来?!当年它带给我的震撼是相当大的!难道说如今再提人血馒头已经过时?还是不敢让祖国的花朵直面鲜血淋漓的人生?”一位叫“官窑没人”的网友说:“中国教育需要改革,可是有点矫枉过正了,删除了不少佳作。”

但也有相当部分网友力挺新语文教材。网友“本来老六”说:“那么多年课文一直不更改才叫人沮丧呢,哪怕这些作家其他的文章也可以用的啊。”网友“费舍”说:“很多文章到现在确实没有意义了,应该更换。”

记者了解到,发轫于本世纪初的普通高中新课改,率先在广东、海南等四省(区)启动,按教育部规定的时间表,今年,重庆、四川、贵州、西藏、甘肃等也陆续进入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实验阶段。

鲁迅,横刀立马的孤独者

回眸百年中小学教科书,真正称得上经典的作家作品,似乎未必能排列出一份很长的名单。然而,无论这份名单或长或短,鲁迅作品永远是不可或缺的。阿Q走了,余华来了

巴金反思散文入选

一位名叫彭博的四川教师拿到了人教的新教材。他透露,与此前相比,新课本“现当代作品及外国作品54篇,其中新选课文35篇,占总数的64.8%”。

尽管有不少人们耳熟能详的经典人物,比如“阿Q”,离开了新教材,但也有一些新面孔加入——根据彭博的总结,现代文部分中,课本新增了反映“神舟六号”飞船升空的《飞向太空的航程》,呼唤奉献精神的《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反映香港回归的通讯报道《别了,不列颠尼亚》等作品。

散文方面,则有巴金的《小狗包弟》,这是一篇反映“文革”的“反思文学”,这篇文章选自巴金的散文集《随想录》。该散文集中的许多文章是巴金用“自我忏悔的形式,从反省自己的软弱开始,逐渐进入对全民族的灵魂的拷问”。这是巴金写《随想录》的一个重要特点。

而古代诗文也新增了诸如柳永的《望海潮》、杜甫的《咏怀古迹》、辛弃疾的《水龙吟》、李商隐的《李贺小传》等作品。

“小说部分,则选入了‘先锋派’作家余华的《十八岁出门远行》。这是一篇‘荒诞小说’,写的是一个18岁的年轻人第一次走出家门在外面的遭遇,全文都在用一个18岁孩子的口吻进行叙述。阅读这篇小说的高中生也差不多处于那广东今年也有改动

保留鲁迅《祝福》换《药》

事实上,自高中课改以来,每年都会引起关于语文课文删改的争论。去年就曾经因为鲁迅的文章大幅减少,而引起舆论的广泛争议。今年,亦有专家提出应删除《背影》,理由竟是文章里的父亲违反交通规则,横穿轨道。

此次引起争议的是“人教版”的语文教材。而早在2004年,当时广东省在选择高中课改的教材时,就首次打破了多年来高中教材由“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广州市高一年级语文、物理两门课程选用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这也是解放以来,广东省第一套通过国家教育部审定的教材。

当时,粤教版新版语文课本新课文占了54%,做了大力度的改革。以第五册为例,在国内首次推出“走进经济”单元,充分展现广东特色,收入经济学教授王则柯的《钱》和沈杰《向小康生活迈进的期待》等文章,被视为一大创举。

昨天,广东教育出版社语文教材编写人员告诉本报记者,广东今年语文教材也有改动,比如增加了现代文《论握手》、古诗文《兰亭序》等。

在有争议的鲁迅作品方面,广东方面则做了保留,但是将《药》换成了《祝福》。“我们认为祥林嫂更符合典型的小说人物形象。”而网友热议的《记念刘和珍君》,广东版语文课本本来就没有收录。至于“朱自清的散文,我们没有选《背影》,一直选的是《荷塘月色》”。(记者李颖武威)

个年龄阶段,所以他们会觉得有同感,读来很亲切。”彭博说。

关东客:可以换掉课文,不能没有鲁迅思想

鲁迅大撤退,这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有赞同者说鲁迅的作品晦涩难懂,不适合青少年阅读。当然反对者会认为鲁迅的那些作品思想性很强,都是经典篇章,所以应该保留。可在笔者看来我们如果仅仅把争论的焦点锁定在语文教材上其实不够妥当。

现在的教材已经告别了过去全国一本书的时代,政治挂帅和歌功颂德的作品在逐渐淡化,教材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从这个角度来讲,编者用谁的作品,不用谁的作品,其实完全是一种个性选择。有鲁迅作品存在,就是违背常识;删除了鲁迅作品,就是教材回归常识。这样的说法未免有些过于夸大鲁迅作品的功用。

其实我们之所以对鲁迅作品的去留如此敏感,并不是我们对鲁迅作品有多深的感情,对鲁迅有多深的研究,恐怕是源于很多人的一种怀旧情结,或者说是一种留恋。有鲁迅的作品在,难道就说明鲁迅思想还在,影响还在?

一两篇课文,其实并不能完全涵盖鲁迅先生所有的思想。同样一两篇文章的去留也无法抹去鲁迅先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我们现在还有多少人在读鲁迅全集,还有多少人读得懂鲁迅先生的思想?

教材可以没有鲁迅作品,但鲁迅的思想我们却不能丢弃。笔者无意夸大“鲁迅大撤退”的影响,但现实中鲁迅精神的确是在撤退。在这样一个喧嚣和浮躁的社会,有多少人在像阿Q一样靠精神胜利法来麻木自己,又有多少人在伸长了脖子充当看客?我们现在与鲁迅生活的时代已经大相径庭,但翻开鲁迅先生的作品,我们发现鲁迅先生的作品里的人物依然鲜活,丑陋的依然丑陋。

有人说鲁迅的作品不适合中学生阅读,但我们可以饶得过鲁迅的作品,却躲不开现实,而那些孩子迟早要面对这个现实中的丑陋的一面。我们依然需要批判,需要自省,需要伟大的鲁迅精神。

相关文章关键词

《鲁迅文章大撤退感想》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