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系统清除“造假上天”刻不容缓
导读其驾驭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危险性可想而知。飞机一旦发生事故,多数情况下后果极为惨重,往往是机毁人亡,不仅生命和财产损失巨大,而且给社会造成的心理恐惧也难以估量。
湖南作家网报道:2008年至2009年,民航局曾在民航系统对飞行人员的资质进行了全面检查,查出来飞行经历不实,甚至飞行经历造假的多达200多人,而在这200多人当中深圳航空就有103人,这些人要么是假造经历,要么是虚填经历。当时虽进行资质整顿,却未向全行业通报,因此至今仍未能根治(9月7日中国经济时报)。如此大范围资质造假,暴露出飞行员资格审查的巨大疏漏,飞行员的飞行经历事关公共安全,应有一个信息披露的渠道,让公众知情。象现在这样,公众只能在事隔一两年之后,通过某个偶然的机缘才可能获悉这样的消息,长时间遮遮掩掩,证明根本没把飞行安全监管当会事,有关人员该问责。
飞行员历来被认为是要求最为严苛、准入门槛最高的技术性工种之一,数以百计的乘客以及价值如同天文数字的飞机安全,关乎飞行员的操作,安全系数之高可想而知。如果你知道乘坐的飞机驾驶者是资质存在疑点的“冒牌”货,试问还有谁敢冒着生命危险去乘坐么?根据今年一月份公布的数据,中国去年乘坐飞机出行的人数达到2.3亿人次。一个被视为行业成就的数据,一旦与200多个资历不实的飞行员摆在一起,实在是触目惊心。200多名经历造假的飞行员,就如同满天飞舞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引爆,乘坐过飞机的人不讲不知道,一讲会吓出一身冷汗来。
特别是深航这家公司,就被曝出有103名飞行员造假,问题是何等的严重。昨天,深圳航空媒体联络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显得十分茫然。“我们完全不知情。你们应该去问民航局,如果情况属实的话,既然查出了这么多飞行员不合格,这批人要怎么处理,他们应该有个说法”。是呀,怎么还会不声不响,像无事一样,这很不正常。自从“8·24”伊春空难发生后,民航安全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既然早已查出了这么多的人造假,为何没有在航空系统进行通报,是否这里面有腐败因素,被人用金钱公关摆平了,我们不得而知。
据民航局《2009年中国民航运输飞行员发展现状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2009年这两年间,中国民航每年颁发的飞行员执照数量均为4000多人。也就是说,资质造假者占到每年新颁飞行员人数的5%。这个数量堪称惊人。已经上了吉尼斯记录,在全世界来说也是绝无仅有的。作为关系到千百万人安全的航空公司,居然出现上百飞行员资质造假的现象,可见其内部管理的混乱、相关责任人懈怠渎职已经到了何种程度。一直到现在,公众也没有看到航空公司对资质造假飞行员进行处罚,没有看到对造假问题进行反思和检讨。
为何要造假上天?无论航空公司还是飞行员自身都存在一定的利益驱动。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客座教授张起淮坦言:“此前,民航局已经对某些航空公司作出相关警告,那就是飞行员经历造假的问题。”张起淮分析,飞行员经历造假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航校淘汰下来的学员投考航空公司,这些人飞行时间往往不够,但航空公司从公司利益出发,让他们提前上飞机,当上飞行员。还一种情况是飞行员培训学校为学员们作假,培训时间短,实际飞行经历远远不足。
在我国,飞行员被誉为用黄金打造出来的高端职业。在民航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每年的需求缺口都高达一两千人,因此也被戏称为“强势打工者”,开始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追捧。尽管大多数有志于飞行事业的年轻人,通过正规渠道投身蓝天,但也有一些人,打起了造假,走捷径的主意,就因为它有巨大的经济诱惑。由于民用航空业快速增长,飞行员成了极为抢手的稀缺人才。再加上培养一名飞行员不是一两年就能合格的,除了被送到航校或国外的培训机构学习外,还要参加所在航空公司的机型再培训,整个过程需要8到10年的时间。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从而漠视了航行安全管理,在急需用人之际,对明知造假者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好认可这些造假者的飞行资格。
民用航空局局长李家祥批评“飞行经历造假事件”为“民航系统的三聚氰胺事件”,显然这并非言过其实、危言耸听。在日前召开的紧急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局长表示:“从初步暴露的问题看,伊春空难基本上是一场由低级错误引发的悲剧。其中一个低级错误,是失事飞机的机长经验不足、素质不过硬,可能存在资质经历把关不严的问题”。机长齐全军,原是在部队开小飞机,转业进入民航,只有E190机长的资质,而开波音737,资质达不到,不出事才怪。在航空公司,飞行超过2500个小时,飞行员才有机会升为机长。而成为机长后,收入会比以前多几多倍。很多人因此篡改飞行时间,就是想尽快成为机长。这种行为已经暴露了巨大的社会危害性,现在必须要把它上升到法律层面进行规制。为消除对公共安全的威胁,很有必要趁这次修改刑法之机,将醉驾、飙车等陆用危险驾驶行为入罪的机会中,也将航空领域的危险驾驶行为一并入刑,追究其刑事责任。
假文凭编造资质,这些虽属违法违规,但不会给他人造成直接的身体损害。不会炒菜的人冒充厨师,顶多是将糖当盐撒在菜里,除了让客人感觉难吃外也没有多大损失。官员造假无非为了权,图贪钱。可飞行员造假,可是要命的。飞行员资质造假,势必是放大的自己的飞机驾驶及安全方面的资历,这比醉驾要严重很多,稍有闪失就是一场空难,这是最大的事故隐患。我认为,飞行员经历造假应该等同于犯罪。造假已经造到天上了,还真牛。民航清除“造假上天”刻不容缓。这就如同地面上把新手司机当老司机使用,让开小轿车的驾驶员去开大客和大货,其驾驭能力和应急处理能力明显不足,危险性可想而知。飞机一旦发生事故,多数情况下后果极为惨重,往往是机毁人亡,不仅生命和财产损失巨大,而且给社会造成的心理恐惧也难以估量。
不是这次伊春空难教训,可能民航还不会整改,资质造假问题恐怕还要继续实行“内部消化”下去,外人根本不晓得。我们希望以此为契机,重点检查飞行人员、尤其是机长,包括教员、机务、空管、运行签派等技术人员的资质。对达不到标准的,要进行补课或者降低技术等级和岗位等级处理。确实不能满足飞行要求的,要调离关键岗位,航空公司不能再从利益出发,聘用不合格的飞行员。要彻查全国飞行员的飞行记录,有“病”的治“病”,“病”得太重的下岗。而且,每趟航班,都应将飞行员的真实的相关飞行和健康资料予以公示,让乘客知道自己把生命交付了给怎样的人。让乘客有一个科学选择航空公司的依据,更让航空公司在这些事关安全的大事上,有一个公开、科学的竞争目标,使航空安全在伊春空难后,真正能痛定思痛,提高到一个新的安全水平。
目前还没有公布伊春空难的最终结论,如果那次航班机长齐全军的资质造假被证实,那就是一起严重的责任事故,就是一场令人遗憾的“人祸”悲剧。而在责任的追究上,侥幸逃脱的机长固然要负主要的责任,把关不严的深航和监管不力的民航局也应该承担重要的责任。伊春空难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飞行员可以为了个人利益拿运气博弈生命,但广大乘客可赔不起,国家也不能为莽撞者买单。现在航空领域不是一个人造假,而是一个系统在造假,在人命关天的大事上,有大面积的造假存在,说明中国民航的高管们也”病“的不轻。在高烧不退的情况下,还是早点辞职降温,消除监管“盲区”为好。我们只有正视问题,不回避矛盾,彻底反思飞行员资质造假所暴露出的系统漏洞,才能有效避免类似空难的发生。才能逐步愈合空难伤口,消除民众航空出行的恐惧,实现平安蓝天之旅。
(2010-09-0813:32:30)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