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蓑衣

蓑衣

2013-10-25 21:23 作者:福建大田叶玉珍 阅读量:397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蓑衣让农民不误农时,尤其春雨时节,整天阴雨连绵,又是春播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那可耽误不得,遇到下雨插秧,靠的是斗笠蓑衣,正所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蓑衣,用草或棕或稻草制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据考证在唐朝以前蓑衣就为民间使用。唐·张志和《渔歌子》“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柳宗元《江雪》“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等都有记述。老家的蓑衣是用棕丝做的,又叫棕蓑,是农民必备的雨具。

蓑衣让农民不误农时,尤其春雨时节,整天阴雨连绵,又是春播时节,一年之计在于春,那可耽误不得,遇到下雨插秧,靠的是斗笠蓑衣,正所谓“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弯腰在张开的蓑衣下,好似小鸡被母鸡的宽大翅膀护住,心里踏实得很。

“双抢”时的天气像小孩的脸,说变就变,“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那时没什么天气预报,全凭祖宗的“经验”,什么“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是现在的天气预报也没办法百分百准确,何况那几条“经验”。我们南方受台风影响,阵雨雷阵雨多,出门带雨具成为习惯,尤其带午饭到远处干活,都要“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免得到时措手不及成为落汤鸡,误了手中的活不说,有时还落个感冒发烧,影响日后的农活。农民家家户户都有几条蓑衣,好似护身符整天护着我们,田里来山里去。

有一次,我们到田里割稻,突然一阵狂风,紧接着雷鸣电闪,很快远处的山由绿变白,白色由远及近,一场倾盆大雨就要来临。刚打出来的稻谷是很怕雨水的,浸了雨水,很快就会变质,农民就靠这点收成,辛勤的汗水不能白流。大家七手八脚拿出布袋,装好袋子挑到附近的草肛避雨。说时迟那时快,豆大的雨点击打在脸上,大家纷纷戴着斗笠,披着蓑衣,全副武装起来,跟暴雨抢时间争速度,“青箬笠,绿蓑衣,‘狂’风‘大’雨不须归”。硬是从暴雨中抢回稻谷,降低损失。不幸的是,生产队长在最后“撤离”的时候,被一阵狂风吹倒,从十几米高的悬崖掉下。正当大家认为队长凶多吉少时,正当大家感到心情十分沉重时,奇迹发生了,队长竟安然无恙,只蹭破了点皮。原来队长落下的时候,身上披着蓑衣,因为风大,蓑衣绑得非常紧,蓑衣好像降落伞又好像翅膀,使下落速度大为减小,队长捡回一条命。蓑衣简直就是救生衣,农民也因此认为蓑衣可避邪,对它格外有感情。

蓑衣退役了,还可发挥余热。农村麻雀多,经常来吃谷子豆子什么的,在晒谷场或田间地头做个草人,戴个斗笠,披件蓑衣,可以“惊鸟”,减少鸟害,让农民少损失。实在破的蓑衣,还可以拿去做棕沙发,真是“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蓑衣,历史悠久,普通而不平凡。

[]

相关文章关键词

《蓑衣》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