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天池

天池

2013-10-22 23:54 作者:翟德泽 阅读量:31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建在山下的机房门窗被人偷扒了,发电机让贼偷走了。沿山坡埋的铁水管也四零五散地被人撬去了。当年的热火朝天也成了一个传说。有人揶揄说,天不下雨,那就是个坑。下一场暴雨,才叫池,天池。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村北有座馒头状的小山丘,就不高。从沟底到山顶的斜坡不过四五百米左右。层层梯田绕山而转,山顶有一高灌水池,长约六十米,宽约二十米,深约四米。池壁及池底全用石头镶嵌。自建成三十多年来,一直干涸见底,敞口向天,村人戏称“天池”。这雅号多少沾了点“仙气”,也多少有点“名气”。

这名气源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原来这馒头山脚石崖之下的缝隙中,有指头粗一股山水汩汩冒出,细水长流,四季不断。附近庄户人家掘池聚水饮用。这水冬温夏凉。三九严寒,池中却氤氲着一层雾气。妇女们在池旁提水洗衣,水温手暖。三伏酷热,嘴对着出水口痛饮一气,如天然冰激凌,从嘴里一直凉到心里。格外解渴败火。上级领导实地察看一番,忽发奇想,何不在此筑坝聚水,山头建池,抽水上山,馒头山周围三百余亩旱地就可变为水田,产量至少翻它一番。于是,县上工作组与公社、大队三级干部会商。决心既下,立即行动。兵分五路,干部分头镇守:一路山头挖土为池;一路车马运石料、白灰;一路温水泉旁筑坝聚水;一路盖机房、栽电杆、安装发电机、水泵;一路从机房顺山路挖壕埋碗口粗的铁水管。山腰挖了两孔小土窑,埋锅造饭,集体上灶。我那时在大队当出纳,负责后勤,天天往山上送米、送面、送菜。一时间,馒头山上彩旗插了一圈,迎风啪啪作响。池底白灰搅土打夯的号子声,大车小辆运石料的人喊马嘶声,石匠砌石的铁锤叮当声,此伏彼起,真个是热火朝天。池周围插了十几面语录牌,正北面竖一大版面,标题是:全民总动员,大批促大干。奋战一个月,引水上高山。忙活了一个多月,高灌水池终于建成了。大批人马分段沿梯田挖渠镶石。第一次上水时,社员们围着高灌池沿黑压压站了一圈。当碗口粗的水从铁管里喷出时,锣鼓齐鸣,掌声、欢呼声盖满了山头。可惜的是山下水源太小,两天两夜能聚满一池。随着马达轰鸣,一个多小时就抽干了。过两天再抽时,先抽上来的水也渗下去一半了。这样断断续续抽了一个多月,高灌池才基本蓄满。开闸放水那天,上级领导在山头开了现场会,全公社各大队、生产队干部、社员代表几百号人前来参观,推广引水上山经验,一时声名远扬。

现场会结束后,馒头山又恢复了往日的静寂。二十多天才能蓄满一池水,一池水顺渠而流,便流边渗,流到地里已成涓涓细流了,顶多能浇一亩多地。三百多亩梯田要想浇一遍,得用几年时间。再后来买不起柴油了,机器不响了,高灌池见底了,也渐渐被人淡忘了。再后来,土地下户了。建在山下的机房门窗被人偷扒了,发电机让贼偷走了。沿山坡埋的铁水管也四零五散地被人撬去了。当年的热火朝天也成了一个传说。有人揶揄说,天不下雨,那就是个坑。下一场暴雨,才叫池,天池。

初春时节,寒意未尽。我在这天池下承包田里整地。黄昏时,想用自带的数码相机拍张夕阳落入云海的照片,便沿山路登上天池。极目西天,苍茫的云海托举着夕阳,煞是壮观。天池四周荒草萋萋,用石块镶嵌的池壁池底完整如初。只是历经几十年的风雨,已是苍老衰败了。池底一片干枯的蒿草在微风中瑟瑟作响,似乎在向苍天诉说着什麽。当年的辉煌湮没在了时间的长河里。天池终于成了当代的“古迹”。

相关文章关键词

《天池》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