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房地产提案的盛会”
导读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上只有凭着传统的制造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支撑和带动了当代大国现代化发展的故事,尚没有哪个国家凭借盖房子把国家带进现代化的神话。
****报道:全国政协的各项提案之中,关于房地产市场的提案几乎占据半壁江山,而其中对保障性住房、物业税征收以及房地产信贷调控成为关注焦点(3月3日中国新闻网)。楼市提案占据政协提案的半壁江山,如此多的提案直指楼市,说明政协委员对民生问题高度关注。当前我国房价虚高、泡沫过大非常严重,应引起高度重视。有委员甚至说:今年是“房地产提案的盛会”。如果某一领域受到众多代表和委员的关注,那就说明这个领域涉及到的民生问题具有很大的普遍性。而且不是这个领域的成就太大了,相反是问题太多了、太突出了。并且,已经成为眼下最核心、最迫切、最重要、最具普遍性的民生问题。否则,就不会有如此之多的提案聚焦到那里。
3月3日,全国政协第十一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010年全国“两会”自此启幕。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副秘书长、大会发言人赵启正说:“今年,高房价和房地产市场调控也已成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多份提案将直指房地产问题。针对高房价这匹脱缰之马,包括信贷、财税、融资审批、土地等一系列的第二轮调控风暴也正在酝酿之中。”一个搅动公众“蜗居”之痛的房产,终于从现实痛感回归到民意表达,乃至解决到提案的纸面。这可以说是代表委员们,与民意充分沟通并“感同身受”的结果,也更是从广纳民意到充分坐实民意的最终价值回归。
2010年,房价的走势牵动着每个人的心。上周国家统计局披露:2009年全年70个大中城市房价上涨1.5%。该数字披露后不断引发质疑,老百姓感觉要远远高于这个数字,实际部分城市的价格几近翻了几番。房地产市场过快飙升,表明楼市出现泡沫已是不争的事实。大多数代表委员也认为,抑制房价刻不容缓。从2009年胡润百富榜可见一斑,排在前10名的富豪中,从事房地产业及与房地产行业相关的富豪(或家族)多达8位。与此同时,百姓住房难等民生问题日益突出,在高房价面前,普通百姓唯有望房兴叹。事关普通百姓安居乐业的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突飞猛进,完全超出了百姓收入的正常增长速度。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城镇的房价,已经超出了人们的实际承受能力,使许多百姓依旧过着“蜗居”的生活。以致谈起房产,人们怨声载道,叫苦不迭。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上周与网友在线交流时,有网友就向他表示虽然楼市频出重拳,但仍担心拉不住这匹脱缰的野马。对此温家宝表示,政府有责任管好房地产市场,将依法对圈地不用、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惩处。总理写道:“我有决心,本届政府任期内能把这件事情管好,使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使房价能够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现有调控政策能否真正让房价稳定下来,不少业内人士均表示还有待观察。老百姓仍然担忧的是,房价疯涨了一年之后仍然煞不住车。
畸高房价已经在抑制居民消费。在高房价下,想买房者要积攒许多年资金,必然挤掉其他消费。已经买房者,要背负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按揭贷款。现在一些人用于还房贷的支出占到了收入的30%-50%,甚至更高,月供几千元,哪有其他消费能力。购房压力让许多年轻人背上了沉重的包袱,形成所谓的“房奴”。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消费支出,从而对消费形成抑制。这对于急需提振消费、扩大内需了的中国可谓是雪上加霜。这既导致居民消费被全面挤出,而且使得政府的民生经济成为一句空话。从根本上违背中央以民为本、改善民生的指导思想,也严重阻碍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同时,还预埋巨大金融危险,威胁着中国经济及金融体系的安全。这是一个畸高房价成为2010年两会关注点、成为百姓最为关注话题的根本原因。房地产发展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民生问题。住房是一项生活必需品。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尹中卿日前表示:当前房价这样涨,楼市泡沫如此大,别说普通老百姓吃不消,对我国社会经济而言,也是一种威胁。虽然房地产业的繁荣为经济发展作出了一点贡献,但房价进一步远离百姓,泡沫越吹越大,社会财富、资源过度向房地产行业集聚,必然会影响其它行业的健康发展。
去年两会中,总理一言调房贷,楼市神奇般的应声走出量价双涨小阳春。今年又逢三月天,再遇两会,总理那句:“我也知道蜗居的滋味,任期内,将使房价保持在一个合理的价位。”让我们又对调控房价充满了期待。其实,中央层面对于楼市的关注并没有懈怠。早在春节前,一次被称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覆盖最广的,针对房地产调控政策落实情况的九部委联合督察展开。这次督察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此前出台的“国11条”的调控效果,以及各地的落实情况。也就是说,中央对于楼市的动态把握开始比以往更为及时,而按照国务院要求,在全国“两会”召开之前,所有督察工作必须完成,最终督察情况报告将会呈送国务院,成为有关部门考虑未来的楼市调控政策的依据。
围绕住房问题,不能参加两会的你,对什么话题最关心?“高房价”毫无悬念地成为超过一半的移动手机用户的“置顶帖”。高房价的原罪是高地价,只有改变不合理的财政收支体制,加强对开发商监管,才能控制高房价。高房价主要原因是高地价与开发商暴利,高地价又与财政体制有关。造成楼市畸形发展的根源在于,一些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一些地方政府或明或暗当起了房地产商的“靠山”。片面追求从房地产开发中,获取卖地收入和巨额税收,这才出现了重商品开发,轻民生保障的局面。
为了让老百姓居者有其屋,这次多个代表提交了建议加快制定《住房保障法》的提案。理清如何认定保障主体,如何实施退出机制以及如何监管等问题。目前我国住房保障方面存在较多漏洞,表现为:制度不健全,缺乏统一法律指导和约束,监督追究机制不健全。并且,一些地方的保障性住房已成变相的投资产品,虚假骗购保障性住房事件屡屡发生。这就要在法律中明确住房保障建设资金支出在地方财政中的固定渠道和相对稳定比例;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强化行政问责制。对住房保障制度实施中的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滥用职权、弄虚作假、欺诈瞒骗等追究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同时将住房保障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官员政绩考核体系,并作为一项硬指标,执行不力的要予以问责。鼓励高收入家庭购买、租赁商品房。中低收入家庭通过不同方式的补贴,购买保障性住房。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提供补贴的廉租住房,最终实现居者有其房的目标。
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还需各级地方政府严格贯彻执行中央政策,积极合理调控楼市,促使虚高房价理性回归。多开发中低价位商品房,各级政府要引导一些有品牌、有实力的企业开发中低价位普通商品住房,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对于中小套型住房,在财税、土地、信贷政策上予以优惠。使房地产开发的供给结构与中低收入家庭真实需求逐步相吻合,以满足广大民众的住房需求。对于中小套型和中低价位住宅开发项目,贷款政策上可予以优惠。实施差别利率政策,对自住、改善性购房,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利率仍执行七折利率优惠。对投资性购房贷款如购买第三套住房的,可以不予贷款。
针对房地产问题,有些代表在谈到我国经济结构时,认为很不合理,最大的不合理就在于房地产所占比重太大,地方经济增长过分依赖于房地产行业。在保增长为第一要务的关键时期,谁都不敢得罪房地产,谁都要宠着惯着甚至敬着房地产商。其实,不但中国经济被房地产绑架,社会许多方面也都被房地产所绑架。例如:房地产绑架了某些地方官员,因为房地产的发展能给他们带来鲜活的GDP数字,有了GDP高增长才有所谓的政绩,有了政绩才能把官帽越戴越大;房地产绑架了中国金融,中国金融机构在房地产里的贷款数量惊人;房地产也绑架了中国普通百姓,在高房价时代,为一套住房普通百姓往往需耗尽一生,甚至几代人的积蓄。迄今为止,世界经济史上只有凭着传统的制造业和新兴的信息产业,支撑和带动了当代大国现代化发展的故事,尚没有哪个国家凭借盖房子把国家带进现代化的神话。这是因为前者不仅带来产品,同时还刺激科技进步,提高效率,形成获取巨大利润和扩大再生产的良性循环。这种循环的核心,是可持续的发展。
继楼市调控“国11条”发布之后,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在此情况下,今年房价似有必降之势。多位专家在接受采访时不同程度地表示,房价将有一定幅度下降。房价是否会下降,主要还是看地方政府的执行力度。如果地方政府能够执行中央发布的85%房地产政策,那么房价就有下降的空间。房子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做好房价稳定工作,让老百姓能够买得起房子,住得起房子事关大局。但愿房地产开发以及房地产市场不再出现圈地不用、捂盘惜售、哄抬房价的违法、违规行为。地方政府要通过宏观政策的调控,平抑失控的房价。通过有计划地建立廉租房、经适房、两限房的供给,既为房价釜底抽薪,也为住房困难者雪中送炭。但愿我们的地方政府官员能够切实改变观念,不要过分依赖房价支撑GDP增长的做法,不要继续把房地产当成“支柱产业”,不要把财政搞成“卖地财政”,要把经济发展的眼光看得更远一点,共同为老百姓买得起房子,摆脱“蜗居”生活创造条件。
(2010-03-0420:1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