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粑粑
导读撒完了大糍粑,就撒糯米面和饭米面(按三七比例)做的小花粑粑。撒的时候,按东南西北中的顺序撒。石匠和木匠,每撒一个方向,都要说上吉利的恭贺语。
我年少时候最喜欢的一项活动是抢“高梁”粑粑。“高梁”粑粑,顾名思义,就是建房子的人家,立柱头、上大梁的时候,石匠、木匠各攀上堂屋两根中柱顶端,吊上去撒下来的粑粑,俗称高梁粑粑。撒之前,石匠、木匠在上梯攀穿枋之际,会说上两三个“四句”:
手把楼梯步步高,黄道吉日吉星照;
新房建成样样好,平安幸福富贵到。
爬了一穿一层楼,层层楼上多五谷;
爬了三穿到梁头,儿子儿孙中诸侯。
新建新房四角桩,五柱落脚加两瓜;
石匠打起莲花座,五谷银水淌进家。
“五柱落脚加两瓜”指的是九个头的房子,落到地上的就五根柱子,有四根是以穿枋为底座的。有条件的人家,最前面的两根,下面还雕刻成南瓜状。“石匠打起莲花座”,说的是建新方的人家,讲究一点的,中柱下或其他柱子下,都要请石匠选出厚度一样,石质好的石块打成圆形的比柱脚稍大的雕有祥云莲花的石礅子。
上梁(把梁吊上去与中柱榫头相接)过程中,大梁两头的石匠、木匠分别用手锤和斧头撞大梁头几下(俗称“应梁”),然后,相互应和着说上几个四句:
鲁班祖师在云中,弟子上梁多稳重;
主家上梁在良辰,万事大吉出贵人。
大房大屋高高起,子子孙孙好运长;
良辰吉日上黄梁,子孙高中大学堂。
一根黄梁红绸包,五谷钱财都包上,
五谷丰登日月长,勤劳节俭财满仓。
黄梁中间红绸缠,紫微高照在眼前;
天地神灵大吉祥,子孙高中坐厅堂。
娘家送来好正梁,大堂高处稳稳放;
梁正心平家业旺,子孝孙贤日月长。
勤劳节省把房建,砌房建屋兴家业;
家业兴旺子孙贤,子孝孙贤富贵来。
大梁安放好后,吊上主人家早已准备好的粑粑,石匠和木匠两位师傅抓粑粑撒的时候,只要把要给牵兜等待的主人的大粑粑撒给主人后,就会四处撒向看热闹的人们。并且还会按撒下的方向,说上几句恭贺的顺口溜:
高梁粑粑撒向东,主家有福寿无穷;
高梁粑粑撒向南,人丁兴旺大发财;
高梁粑粑撒向西,子孙文武是全才;
高梁粑粑撒向北,金银财宝滚进来。
高梁粑粑撒向中,吃喝不愁钱满兜。
良辰吉日喜洋洋,主家人财两发幸福长!
上梁说“四句”,边说边将将中间包红布的梁柱吊上去,斗好榫头。从石匠、木匠恭贺“四句”中可以看出,一般情况下,堂屋的大梁需要娘家或买、或砍(属自己的),并提前请人抬送。所送的梁,还需“挂红”,即用一段长长的红布横系在梁上。主人家收到娘家送来的大娘后,请木匠按需要的尺寸锯好、砍削,再凿好榫头,等待择吉上梁。上梁前,要在大梁中间放一块红布。放红布是很讲究的。长三尺六寸、宽一尺八寸的红布,左右两头都用五分的分币像钉子敲入梁柱加以固定。然后前后收拢系上。有条件的人家,会在梁正中的红布里藏上一包“银钱”(分币)。解放前,有钱人家上梁,不管用作固定红布的或是在梁上藏着“镇宅之宝”的,大多用的都是大小洋。
中柱与大梁的榫头对接好后,接着就是撒“高梁”粑粑。撒“高梁”粑粑是很讲究的。主家做有十二个盘子大小的糯米糍粑,石匠和木匠每头吊上去的各有六个。在撒之前。主家男子需穿着长袍,跪在新房的堂屋中央,面朝前方。后有一人,两手帮牵着长袍后襟,形成碓窝形的布袋子。中柱上的石匠和木匠,一个撒在前,一个撒一后,一边说一个四句,边说边将三个糍粑一个一个地丢到主人后襟袋子里。也就是说,这十二个糍粑、石匠和木匠占一半,主人家占一半。上到柱头上的两位匠人也是身着长袍,以便兜装糍粑。
撒完了大糍粑,就撒糯米面和饭米面(按三七比例)做的小花粑粑。撒的时候,按东南西北中的顺序撒。石匠和木匠,每撒一个方向,都要说上吉利的恭贺语。那时,遇上撒“高梁”粑粑,年少的我们,眼睛总是盯着柱上撒粑粑的人,他们撒到哪里,我们就扑到哪里。有的同伴抢到手中,也不管生硬与否,张嘴就咬。能抢到“高梁”粑粑是很自豪的事情。我抢得后,常装在荷包里,留到山上放牛时做“响午”食。多抢了几次,觉得抢“高梁”粑粑是件很有趣的事。“高梁”粑粑吊上去的时候,围观的人们,所有的眼睛都盯着那袋子,等候向下撒的时间。上面的师傅,一抓一撒的动作,吸引着一双双的眼睛。不少年青的人,在粑粑未落地前,就跳跃着,像赛场上抢篮球一样接在手里。接不到的、或不会接的人,粑粑撒下后,就盯着地上四处搜索。一旦见到,就不顾一切地扑上去。就算为此跌得头破血流,只要抢到,都觉得值,都会喜笑颜开。别看抢“高梁”粑粑的场面混乱,但很少有人会踩到“高梁”粑粑。在每一个人的心中,“高梁”粑粑是神圣的。糟蹋的“高梁”粑,不仅会遭来白眼,仿佛也会带来厄运似的。抢“高梁”粑粑时,有的因为年幼抢不到就大哭。有的大人也参与抢“高梁”粑粑的队伍。抢得后,用来哐哄自己年幼的孩子。而年幼抢不到“高梁”粑粑的孩子,看到父母递上“高梁”上撒下的花粑粑,总是破涕为笑。并且不顾满脸鼻涕,就高兴地将粑粑往嘴里塞。
在二三十年前的农村,建房的人家,会在上梁的这天,杀一头猪,做些好吃的菜,请村里帮忙的和亲亲戚戚吃上一天。送礼的也很随意,两把面条、十斤苞谷,或两升黄豆、一袋洋芋都行。而杀的猪,猪头要送给石匠,二脖送给木匠。剩下的才用作招待遇客人和帮忙的寨邻。好像猪头、猪八戒尾要用沸水煮一煮,在新层基上设台,放上一斗谷子,燃蜡点香,由石匠或木匠抱着早已准备的大公鸡,掐冠滴血敬神,并念念有词。之后烧完纸钱,再立柱、上梁。
那时,年少的爱玩我们,对于上梁“吃请”,虽然因为馋嘴而感兴趣,但最兴奋的还是自己抢到的“高梁”粑粑。那“高梁”粑粑放在裤包里,除了吃饭做事,一有时间总是摸着它,生怕它会长翅膀飞了似的。直到将抢到几个小“高梁”粑粑烧吃完,都还意犹未尽。做梦都想着能再次遇上人家上梁,好抢“高梁”粑粑。
如今,上梁这样的民俗,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渐渐地离我们远去。也许我们的子孙,今后只能在文字上感受这份民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