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
编辑按:场面、情面、脸面,这三碗面虽然难吃,但生活在这样的社会里,是不得不吃的,哪怕胃口很痛或者有很大的反胃感觉,但还是要吃下,因为这就是现实的人生,要想能够吃完这三碗面后好受一些,就要多一些阿Q精神了,就当是吃了能生活更幸福长寿面。
人生最难吃的三碗面:场面、情面、脸面。
场面:与排场有关,与虚荣为伍。没有见过大场面的人,自觉浅薄,显得胆怯。场面,是派头的象征,需要权力和金钱做底气。虚荣是指表面上的荣耀;虚假的荣名;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是对自身的外表、学识、作用、财产或成就表现出的妄自尊大。心理学上认为,虚荣心是一种被扭曲了的自尊心,是自尊心的过分表现,是一种追求虚表的性格缺陷,是人们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场面大,哗众取宠,铺张浪费,最是可恨!
情面:私人间的情分和面子。有人说得好:“面子经济学”,就是国人为了保护面子所付出的开支,因此而被流动的资本。碍于情面往往是要付出代价的。碍于情面的次数多了,陷于泥淖就会越深,付出的代价必将惨重。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它只能用于为人民造福,而不能以权谋私。因此,领导干部要划清几个界限:一是“公与私”的界限,在公务活动中不能掺杂个人的私利,公私要分明;二是“人情与原则”的界限,领导干部讲人情,决不能因为是亲戚、朋友,碍于情面而去干违纪违法的事;三是“礼与贿”的界限,不能收受的礼金、贵重礼品等决不收受,一般的人情往来也要把握原则,掌握分寸。情面再大也没有法律法规大,情义再重也没有法律法规重,当情面与法律相矛盾的时候,应该好好掂量掂量孰重孰轻。
脸面:脸皮有厚薄之分。薄者俗称“爱面子”,爱面子在国人眼里向来是不大光彩的,说某人爱面子,似乎说其思想意识有问题。鲁迅笔下的孔乙己、阿Q就是爱面子的典型。“面子”这东西,看得太重了,确实容易出问题。有人说了错话甚至做了错事,本来很好办,改过来就是了;但由于面子作祟,于是将错就错,硬是顶着不改,结果呢,往往导致“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境地。所以,“面子”这东西,有时是缺点、错误的“保护伞”,有时是违法乱纪的“导火线”,是前进路上的“绊脚石”,是诱发社会不良风气的“酵母菌”。虚荣的满足,不能弥补良心的谴责;荣誉的花环,掩盖不了丑恶的阴影。死要面子活要脸之人,即使保住了自己一时的虚荣,却失去了宝贵的真诚,失去了人生最根本的价值。这么说,是不是人不该要面子呢?不!有些时候,面子是非要不可的。晏子使楚,楚王令其从小门入,意欲辱之,晏子说:“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晏子使楚,焉能从狗门入?”一番话逼得楚王大开城门,君臣迎面相接。晏子保住的岂止是自己的“面子”?保住的更有齐国的尊严!可见,从某种意义上讲,“面子”里又包含有做人的道德,有崇高的信仰,有人格国格。另一种情形就是脸皮厚。人们常把厚颜与无耻连在一起,人的脸皮要是厚得长出一层老茧,甚至刀枪不入,或者干脆把脸皮搁置一旁变成“不要脸”,则更加可耻可恨。前些年,社会上就有人说,在当今发财与出名都不难,只要能豁得出自己的一张脸。你想发财是吧,你去贪污受贿,你去偷税漏税,你去造假走私,你去杀人越货;你想出名是吧,你去把衣服脱光,你去制造绯闻,你去诋毁别人,你去卖淫嫖娼——更有一些人自轻自贱,低三下四,伤风败俗,卑躬屈膝,卖国求荣,丧失了人格,有辱于国格,让人唾弃不已。这些人的脸皮恐怕只得到太平洋中去打捞了!死要面子要不得,不要脸更可耻!我们只有一张脸,善待自己的脸面无论何时都应该像守护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
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