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山人(小小说)

山人(小小说)

2013-10-23 20:00 作者:一片云521 阅读量:366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他吃的饭一般不管稀的还是稠的都和着野菜吃。按现在来说是为了养生,为了环保,可是他却纯是为了省粮,至于鱼啊肉啊除了逢年过节恐怕没见过。能吃稀的就绝不吃干的,这是为了省粮;

山人死了,死得干干净净。茅屋里到处有被烧过的痕迹。了解他的人说:他把能带走的都带到那边去了。

过去,人们好根据地理环境称呼人。居在河边,就叫河沿上,居在大槐树旁,就叫槐树底下。山人顾名思义就是居在山上了。

据说他不是本村人。解放前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讨饭来到这村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没人知道,有人见孤苦伶仃的怪可怜,就收留了他,放个牛放个羊的。土改时村里也给他分了二亩山地,并在山上地旁给他盖了两间小茅屋,他就在山上安了家。山上长满了杂树,村领导又给他一个任务,负责看山。报酬是不用交公粮。

他的二亩山地被他侍弄得井井有条。荒山看得寸草不少。他把这山林看成他自己的私有财产。大跃进合作社生产队,土地归集体所有。可他的二亩山地就是不交公。不就二亩山地吗,村里人不计较,上面也没人追究,何况他还不要报酬的看管着山林。八十年代了,他还是单干户。这在当时不说全国,恐怕全省是绝无仅有。

他是个闷葫芦,见了人从不打招呼。要是有人主动攀谈他,他也是爱答不理的,说不上两句话就离开。

每天天不亮他就起床不是料理那二亩山地,就是背着粪篮子到处逛,一则巡山,二则拾粪。那小地叫他喂得肥油油的种什么也特别有劲。和山下生产队种的庄稼比,产量得高出两倍多。每季他把收获的粮食留出一部分,其余的卖掉。那时他的来钱门可比社员们多了。在山上除了二亩地,他还养了一群鸡,几只羊,冬天的时候还可打柴卖,每年少说也有几百元的进项。这在当时就是一笔了不起的收入。山下的社员们一家三四个整劳力到年终也分不到这些钱。

按说他应该吃香的喝辣的,可他的生活却比生产队员差多了。甚至还不如讨饭的。

他吃的饭一般不管稀的还是稠的都和着野菜吃。按现在来说是为了养生,为了环保,可是他却纯是为了省粮,至于鱼啊肉啊除了逢年过节恐怕没见过。能吃稀的就绝不吃干的,这是为了省粮;生能吃就不吃熟的,这是为了省柴。

再看他穿的,永远是补丁摞补丁。从垃圾堆了拦到件旧衣服,到了他的身上就成了宝贝,一穿就是好几年。有一年村里来了一个女乞丐,说愿意找个人过日子。有人见他一个人过日子没个伴,缺个知冷痛热的,和他正般配。把这女人领到山上。起初他也愿意,这女人就留了下来。可是好景不长,过了不到一月就被他撵走了。他嫌人家吃得多。

他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和外界联系的纽带就是集市。因为他要到集市上去把自己的收获变成钱。小钱攒成大钱,然后存到银行里。再把存单烧掉,准备死后到那边用。他说在这辈子他一生下来就穷,不能到那辈子也是穷光蛋。

就这样他存了烧,烧了存,多年如一日。他死的前几天,就有人见他的茅屋里时常冒烟,现在人们才明白,他是在“搬家”。小茅屋空空如也,能烧的都被他烧光了。他带着到阴间不再受穷的美好愿望走了。

大队到银行清理他的帐,整整一万多。这在当时可是一笔巨款。大队用这个钱修了一条通往山里的路。这条路仿佛一条舌头诉说着一个故事。反复地告诫人们,走出大山,走出闭塞,走出愚昧。

相关文章关键词

《山人(小小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