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三百首》--五言绝句3
《登鹳雀楼》
作者: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解:
1、鹳雀楼:在今山西省蒲县西南,传说鹳雀经常栖息于此。
韵译: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
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
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评析:
??这是一首登高望远诗。寥寥数语,把景色写得浩瀚壮阔,气魄雄浑,放眼宇宙之
无限,寓寄哲理之深沉。诗的两联皆用对仗,而且对得顺乎自然,气势充沛,浩大无
边,浑然天成。“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被作为追求理想境界的座右铭,遗芳
千古。
《送灵澈》
作者: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注解:
1、杳杳:深远貌。
2、荷:负。
韵译:
在苍翠的竹林寺院中,
远远传来深沉的晚钟。
他身背斗笠披着晚霞,
独自归向青山最深重。
评析:
??这首小诗,是写诗人送名诗僧灵澈返回竹林寺的情景。诗的意境清晰,画面秀
美,人物动人。诗人即景生情,构思精湛。先写寺院传来暮钟声声,勾起人的思绪,
再写灵澈归去,诗人目送。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真挚情谊。诗一反送别感伤之态,而
富于清淡雅气,成为中唐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弹琴》
作者: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注解:
1、泠泠:洋溢貌。
2、七弦:古琴有七条弦,故称七弦琴。
3、松风寒:松风,琴曲名,指《风入松》曲。寒:凄清的意思。
韵译:
凄清的音乐发自七弦古琴,
静静细听是风入松的古音。
我就爱这令人神往的古曲,
只可惜如今世上不太流行。
评析:
??这是一首借咏古调的冷落,不为人所重视,来抒发怀才不遇,世少知音的小诗。
前两句描摹音乐境界,后两句抒发情怀。全诗从对琴声的赞美,转而对时尚慨叹,流
露了诗人孤高自赏,不同凡俗,稀有知音的情操。
《送上人》
作者: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注解:
1、沃洲山:在今浙江新昌县东,相传僧支遁曾于此放鹤养马,道家以为第十二福
??地。
韵译:
你是行僧象孤云和野鹤,
怎能在人世间栖居住宿?
要归隐请别买沃洲名山,
那里是世人早知的去处。
评析:
??这是一首送行诗,诗中的上人,即灵澈。诗意在说明沃洲是世人熟悉的名山,即
要归隐,就别往这样的俗地。隐含揶揄灵澈之入山不深。
《秋夜寄邱员外》
作者: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
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注解:
1、邱员外:名丹,苏州人,曾拜尚书郎,后隐居平山上。
2、属:正值。
3、幽人:悠闲的人,指丘员外。
韵译:
怀念您啊,在这悲凉的秋夜;
我独自散步访咏叹凉爽的秋天。
空山寂静能听到松子落地声,
我想您也在思友而难以成眠。
评析:
??这是一首怀人诗。诗人与丘丹在苏州时过往甚密,丘丹临平山学道时,诗人写此
诗以寄怀。诗的首两句,写自己因秋夜怀人而徘徊沉吟的情景;后两句想象所怀的人
这时也在怀念自己而难以成眠。隐士常以松子为食,因而想到松子脱落季节即想起对
方。一样秋色,异地相思。着墨虽淡,韵味无穷;语浅情深,言简意长。全诗以其古
雅闲淡的风格美,给人玩绎不尽的艺术享受。
《听筝》
作者: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注解:
1、金粟柱:古也称桂为金粟,这里当是指弦轴之细而精美。
韵译:
金粟轴的古筝发出优美的声音,
那素手拨筝的美人坐在玉房前。
想尽了办法为博取周郎的青睐,
你看她故意地时时拨错了琴弦。
评析:
??“听筝”应是听奏筝有感。但从题意看似乎应作“鸣筝”来得有味,来得生动。
诗描摹了一位弹筝美女,为博取青睐而故出差错的情态。透视心理状态,洞察入微,
描写细腻婉曲,十分传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