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9

《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9

2013-10-25 22:27 作者:可儿 阅读量:26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无题·其一》

作者:李商隐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注解:

1、凤尾香罗:凤纹罗;罗:绫的一种。

2、顶:指帐顶。

3、扇裁:指以团扇掩面。

韵译: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

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

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

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

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

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

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

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评析:

??这大概是抒写一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和长相思的苦闷心情。诗的首联写女主人公

深夜缝制罗帐,表现她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颔联回忆最后一次邂逅的

情状,表达她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回味的复杂心情。颈联写别后

的相思寂廖,春光已尽,石榴花开,所思之人断无消息。表达了流光易逝,青春虚度

的怅惘和感伤之情。尾联写日夜思念的人,或许相隔非远,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

罢了。诗活用了曹植的《七哀诗》中“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的名句,表达会合

难期之苦。诗中所流露的感情真挚而深厚。看来女主人公似乎是单相思。虽然相思无

望,然而追求却十分执着。正是这种纯情,这种痴情,赋予诗歌强烈的感染力。

??此诗或以为是写男子思念女方的。象这样的艳情诗,本来就很难揣摩的。

《无题·其二》

作者:李商隐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注解:

1、神女:即宋玉《神女赋》中的巫山神女。

2、小姑句:古乐府《青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3、风波句:意谓菱枝虽是弱质,却不相信会任凭风波欺负。

4、直道两句:意谓即使相思全无好处,但这种惆怅之心,也好算是痴情了。直道:

??即使,就说。了:完全。清狂:旧注谓不狂之狂,犹今所谓痴情。按:如作狂放

??解本也通,但既把诗中人作为女子解,那么,还是作痴情解较切。

韵译:

重重帷幕深垂,我孤居莫愁堂;

独卧不眠,更觉静夜漫漫长长。

巫山神女艳遇楚王,原是梦幻;

青溪小姑住所,本就独处无郎。

我是柔弱菱枝,偏遭风波摧残;

我是铃芳桂叶,却无月露?香。

虽然深知沉溺相思,无益健康;

我却痴情到底,落个终身清狂。

评析:

??诗是抒写女主人公自伤不遇的身世。开头先写环境氛围的幽静,衬出长夜的孤

寂;接着以楚王梦遇巫山神女和乐府《青溪小姑曲》的“小姑所居,独处无郎”的典

故,抒写自己曾经有过幻想和追求,但到头来只好梦一场,依然独居;再写风波凶

恶,菱枝柔弱,无力反抗,桂叶自有清香,却无月露润香;最后写即使如此,还要执

着追求。意境深远开阔,措辞婉转沉痛,感情细腻坚贞,是一首很好的爱情诗。

??这两首诗,历来有人认为有所寄托。不管是否有寄托,作为爱情诗来读,还是有

很高的艺术价值的。

《利州南渡》

作者: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解:

1、澹然:水波动貌。

2、翠微:指青翠的山气。

3、波上句:指未渡的人,眼看着马鸣舟中,随波而去。波上:一作“坡上”。棹:

??桨,也指船。

4、数丛句:指船过草丛,惊散群鸥。

5、范蠡:春秋楚人,曾助越灭吴,为上将军。后辞官乘舟而去,泛于五湖。

韵译:

江水粼粼斜映着夕阳的余晖,

弯弯岛岸苍茫接连山坡绿翠。

眼看人马已乘摆渡扬波而去,

渡口柳下人群等待船儿回归。

?乃声惊散沙洲草丛的鸥鸟,

水田万顷一只白鹭掠空孤飞。

谁理解我驾舟寻范蠡的意义,

飘泊五湖独自忘掉世俗心机。

评析:

??诗写日暮渡口的景色,抒发欲步范蠡后尘忘却俗念,没有心机,功成引退的归隐

之情。诗的起句写渡口和时间,接着写江岸和江中景色,进而即景生情,点出题意,

层次清晰,色彩明朗。

《苏武庙》

作者: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解:

1、云边句:汉要求苏武回国,匈奴诡言武已死。后汉使至,常惠教汉使向单于说:

??汉帝射雁,于雁足得苏武书,言其在某泽中,匈奴才承认苏武尚在。

雁断:指苏武去国久。胡天:指匈奴。

2、陇上句:指苏武回国后,羊仍回原处。陇:通“垄”,高地。

3、冠:古男子二十岁加冠典。

4、茂陵:意谓苏武回国时,武帝既死,也得不到他封侯之赏。

韵译:

苏武初遇汉使,悲喜交集感慨万端;

而今古庙高树,肃穆庄严久远渺然。

羁留北海音书断绝,头顶胡天明月;

荒陇牧羊回来,茫茫草原已升暮烟。

回朝进谒楼台依旧,甲帐却无踪影;

奉命出使加冠佩剑,正是潇洒壮年。

封侯受爵缅怀茂陵,君臣已不相见;

空对秋水哭吊先皇,哀叹逝去华年。

评析:

??这一首凭吊古人的诗。诗颂扬了富有民族气节、忠贞不屈、心向故国的苏武。晚

唐国势衰颓,民族矛盾尖锐;表彰民族气节,歌颂忠贞不屈,心向祖国的时代的需

要。温庭筠这首诗正是塑造了一位坚持民族气节的英雄形象。颈联的对仗颇为工巧,

且用“逆挽法”,先说“回日”再说“去时”,灵活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拘泥。

《宫词》

作者:薛逢

十二楼中尽晓妆,望仙楼上望君王。

锁衔金兽连环冷,水滴铜龙昼漏长。

云髻罢梳还对镜,罗衣欲换更添香。

遥窥正殿帘开处,袍?宫人扫御床。

注解:

1、十二楼:指一清早宫人就在梳妆以待幸。

2、望仙楼:意谓望君如望仙。

3、水滴句:指铜壶滴漏,古时计时仪器。

4、袍?宫人:指穿着衣?的宫女。

韵译:

大清早,宫妃们在十二楼打扮梳妆;

登上望仙楼台,盼望着临幸的君王。

兽形门环紧锁宫门,内心十分凄怆;

铜龙漏斗越滴越慢,坐待更觉日长。

发髻梳理完毕,还要对镜反复端详,

重换一件罗衣,注意加熏一些麝香。

远远看见,正殿闪动人影启开珠帘;

看见短袍绣裤宫女,正在打扫御床。

评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内容是代写宫妃的怨恨的。诗一落笔就写宫妃企望君王来幸,

然而从早到午,百般打扮却不见皇帝到来,于是越发觉得度日如年。最后发觉宫人打

扫御床,说明皇上准备降幸正宫,企望已经破灭,猛然觉得自己远不及那些洒扫的宫

女接近皇上,心里益加怨恨。

??全诗对人物的心理状态,刻画极其细腻、逼真。首联总写望幸之意以后,以下三

联即把这种“望”的心情,融化在对周围环境的描画,对人物动作的状写,以及对人

物间的外境的反衬之中,生动地反映了宫妃们的空虚苦闷。

《贫女》

作者: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解:

1、蓬门:茅屋的门,指贫女之家。

2、绮罗香:指富贵人家妇女的服饰。

3、共怜句:意谓共惜时世艰难而妆饰从俭。作者的时代也已至晚唐。按:白居易

??《新乐府》有《时世妆》,诗中所描写的实非俭妆,恰恰是另一种形式的“浓

??妆”,所谓“时世妆”,即最时髦的打扮之意。故未取。

4、苦恨:甚恨。

5、压金线:按捺针线,指刺绣。

韵译:

贫苦家庭出身,从未见识绫罗软香;

也想托媒说亲,就为贫穷暗自悲伤。

谁能欣赏风流高雅,格调不同凡响;

世人都爱追求时髦,盛行异服奇装。

敢在人前夸口,我有善绣巧手一双;

却不涂脂画眉,与人争艳取胜斗强。

最恨年复一年,拈针引线辛勤刺绣,

专门为了他人,时时赶制陪嫁衣裳。

评析:

??这虽然是一首咏叹贫女的身世,但也寄托了贫士怀才不遇之感伤。因为语意双

关,含蕴丰富,历来为人们所传诵。形象鲜明,诗情哀怨。主人公虽然“十指”“针

巧”,可是“拟托良媒”,也无人赏识,只得“年年”“苦恨”。“为他人作嫁衣

裳”,高度概括了终年劳心劳形的寒士,却不为世用,久屈下僚的愤懑不平的心情。

相关文章关键词

《《唐诗三百首》--七言律诗9》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