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白薯
导读在农村生,在农村长,不能不说老家的白薯,虽然离开故乡进城已有三十多年了,但毕竟是吃白薯长大的,所以是忘不了老家的白薯的。
在农村生,在农村长,不能不说老家的白薯,虽然离开故乡进城已有三十多年了,但毕竟是吃白薯长大的,所以是忘不了老家的白薯的。
我们那里过去有句挖苦人的话:你整个一个白薯脑袋,意思就是你就是吃白薯的命——穷命。其实在六七十年代谁不是一年冬天好几个月吃白薯,不吃白薯吃什么?那时候粮食少,五斤白薯顶一斤棒子面,所以家家户户还是要白薯的多。从这点上说,谁不是白薯脑袋?不是白薯脑袋的有几个?我们那时候的孩子谁不是吃白薯长大的?
村庄西边都是坡地,种什么合适?只有种白薯,种一亩地谷子才收多少斤?也就二三百斤,种一亩地白薯要收五六千斤呢!坡地都是沙土地,种出来的白薯也好吃,干沙瓤并且很甜,吃起来跟糖炒栗子似地。如果是比较湿润肥沃的好地,那种出来的白薯反倒不是那么好吃,蒸出来的白薯软乎乎、水不拉吉的,吃起来不是那么甜,因为种出来的白薯水分太大,蒸熟了自然也是水分很大的,并且塌锅。
村西的沙土地种出来的白薯生吃不行,太哏,没有一点儿脆劲儿,咬起来腮帮子都是很累的,但这样的白薯蒸熟了却很好吃。那白薯的皮也是红色的,就像现在的红富士。这样的白薯蒸熟以后,那锅底是白薯黏,用筷子一挑就跟拔丝似地,我小时候特别喜欢吃这白薯黏,比白薯更甜,像吃菠萝蜜一样。
老家的院子很大,除了房子和走道,还有半亩地多地,当时每年还种白薯,但家里种的白薯没有生产队村西地里的白薯好吃,就是那种水分很大的白薯,白薯的外皮也不是红色的,而是发白的;水分大白薯的外皮就嫩,不像坡地的白薯外皮也显得老一些。但家里种的白薯很适合生吃,吃起来很脆,白薯里面水分很大,吃起来解渴。
院子里的地再早的时候是菜园子地,土壤很肥沃和很湿润,所以白薯的产量很高,一般能够产近万斤白薯,白薯的个头比坡地的白薯大得多。土质好白薯就长的大,扎得深,如果不仔细地刨肯定会遗落在土里不少的白薯呢。
每年冬天家里都要贮存不少的白薯,最少三千斤,这么多白薯当然得要有贮存的地方,所以那个时候家家都挖有贮存白薯的井子,我们称“白薯井子”。白薯井子四五米深,井壁上挖有脚窝,这样可以上下白薯井子;到了井底两边挖有两个洞,那是放白薯的。每到深秋收了白薯就要放进白薯井的洞里,冬天白薯井子里暖和,白薯能够放三四个月,够吃一冬天的。平常还要十分注意天气和白薯井子的温度,如果天气温度高,井子里的热,白薯就容易伤热,就容易烂。所以白薯井子上面就不要盖严,要注意通风。
那时候家里每天都要蒸两大锅白薯,早晨一锅,晚上一锅,当然也要在白薯上面蒸几个窝头,因为毕竟光吃白薯不行,吃白薯不顶时候,一会儿就饿,在加上冬天冷,热量消耗大,所以还是要吃一个窝头的,特别是干活的人光吃白薯怎么行呢?
白薯多了,白薯井子也放不下,所以很多的白薯就把白薯切成片晾晒干,晾晒干的白薯片可以磨成白薯面,白薯面可以烙饼或者做白薯面的面条,或者蒸白薯面的窝头。井子里那么多白薯,若是赶上伤热,就得赶紧想办法,所以就赶紧蒸白薯,蒸很多,再切成片晾晒,晾晒的白薯干吃起来是牛筋牛筋的。
虽然吃了那么多年的白薯吃伤了,白薯也确实吃够了,以致到现在也不是那么想吃白薯,但还是忘不了吃白薯的那些年月,毕竟是吃白薯长大的,是一个地道的“白薯脑袋”啊!吃了那么多年白薯,种了那么多年白薯,记忆是深刻的,难以忘记,你是躲不开、回避不了这些记忆的——它永远都缠绕着你。
2010.9.29
鲁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