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捣白薯

捣白薯

2013-10-23 18:24 作者:赵春华 阅读量:33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越是土质好肥沃的地里白薯扎得越深,也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白薯,这就需要深翻;而坡地的土质不是那么好,土质薄,白薯扎不了那么深,即使捣出白薯也不是那么大。

六七十年代,到了秋天进入十月份以后,生产队的白薯都刨完以后,村子周围的白薯地到处都是捣白薯的大军,这大军中更多的是当地人,还有很多的城里人。当地村里的人背着背筐,扛着镐头、四尺、铁锹浩浩荡荡地奔向白薯地,城里的人是骑着自行车过来的,拿着口袋、书包、镐头和铁锹,把自行车往地头上一撂,就急忙奔向地里;他们都是来捣白薯的。

生产队的白薯地一般是刨不干净的,白薯生长在土里,总会遗落下一些白薯,刨得十分干净根本不可能。在那个粮食不够吃的年头,浩浩荡荡的捣白薯的大军也就成为每年深秋的一道亮丽的风景,那场面也真够庞大和很有气势的呢!刨白薯的大军在广阔的白薯地上摆开了战场,各自挥舞着手中的锹镐,搜寻着泥土里的目标,向被刨完白薯的地里要白薯,要属于自己的劳动成果。这是需要点儿耐心和精神的。

捣白薯最好是使用四尺,就是有四个尺的农具,当地人每家都有这种农具,城里人一般是用铁锹,捣白薯的效果就不如四尺,四尺就像四个尖尖的爪子扎进白薯的躯体,属于很容易捣到白薯,铁锹不行,倒容易使白薯成为漏网之鱼,又被铁锹翻进了土里。所以往往使用四尺捣白薯的比使用铁锹翻白薯的战果要辉煌得多。

当地人捣白薯与城里人不一样,当地人即便是再小的白薯,哪怕是那种比较细小的白薯根须也要,人不吃可以喂猪;城里人捣白薯都是为自己吃的,太细小的白薯根是不要的。村西都是坡地,土壤不是那么肥沃,这样的坡地一般都是白薯地,但刨完白薯的地里往往落下的白薯不是那么多,也不是特别大;而村东、村北和村南也有一部分地种白薯,这些地土质好,种出来的白薯也大,由于土壤深,往往落下的白薯也多一些,甚至是大白薯。但这样的地块面积不是那么大,也不是那么多,不像村西的白薯地面积那么大那么多。谁最先到村东村北村南的地块捣白薯,那收获肯定是大大的。有这样运气的人往往是这个生产队的社员,因为他们最先知道这块白薯地里的白薯刨完了,等别人知道已经晚了,白薯早就被捣干净了。城里人更不会有这样的运气了,他们捣过的白薯地往往是被人们都捣了两遍的,但也不能说一点儿白薯也捣不着,总还是有收获的。

写这篇文字的时候我倒想起了高中时和我一起创作诗集《山青水绿》、《雁岭春早》的老同学李进明当时收入诗集里的一首叙事诗《刨白薯》,是反映那个年代阶级斗争的,写一个老地主在生产队干活刨白薯,故意不把白薯刨干净,结果土里翻出了不少白薯,被队里的民兵队长发现,最后扭送到大队作为破坏生产处理。当然这首诗里的细节都是虚构的,毕竟是文学创作嘛。但当时不是没有故意不把白薯刨干净,而在地里剩下很多白薯的事情发生,这种事还是比较多的,我们生产队就几次出现过这种事情。有的社员就是喜欢小偷小摸,故意不把白薯刨干净,到生产队的这块白薯地刨完了白薯之后,他就马上到地里捣白薯,因为这块地的这个位置是他刨的白薯,所以土里剩下的白薯多,他就肯定能捣出很多的白薯,甚至比干活刨出来的白薯还多,这不是坑人吗?其实当时这样的人在哪个生产队都有,也不是什么新鲜事。谁的心里都清楚,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没有不透风的墙。这要是真地主,他绝对是不会这样干的,那不是自己找死吗?倒是那些贫下中农的子弟才敢这样干。

越是土质好肥沃的地里白薯扎得越深,也往往隐藏着巨大的白薯,这就需要深翻;而坡地的土质不是那么好,土质薄,白薯扎不了那么深,即使捣出白薯也不是那么大。不管怎么说,经过半天的努力捣个二三十斤白薯还是不新鲜的,要不怎么会有那么多当地人捣白薯呢,还有那么多从城里来的人。这么多捣白薯的人集中在村子边儿的地里,形成了浩浩荡荡的大军,在深秋的京西拉开了战线,那是多么大的场面啊!

这么大的场面已经过去近四十年了,但仿佛还历历在目,一想到白薯就想到捣白薯,就想到那捣白薯的庞大的阵势,真的是难忘啊!

2010.9.30

怡儿

相关文章关键词

《捣白薯》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