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空壳博客带给我们的启示

空壳博客带给我们的启示

2013-10-23 19:13 作者:空中飞 阅读量:40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如何杜绝“空壳博客”现象,把官员博客充实起来。我认为主要是深入实际,到基层与群众们摸打滚爬,事情介入自然就会多起来,任何细小的事情都会成为你博客思索问题的真实线索,哪怕是那么一小段只言片语都会引起民众的共鸣....

据报道:据悉,在江西省,从2008年7月至今,已有60多位县级官员实名开博,一时县官实名开博蔚然成风,不少官员的民生博客开得有声有色。但也有一部分不尽如人意,有的竟然成了“空壳博客”,对百姓反映的问题无回应。有的成“官文博客”,全是会议讲话稿、致辞等。有的是赶时髦的“应景跟风博客”,虎头蛇尾,长时间不更新(10月6日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大部分博客没有实质内容,既不回应网友反映的问题,也没有原创博文,还有的半年都没更新过一次。官员网上开博,在本意上,这是一种好现象,这种执政方式和为官理念的创新能够拉近干群距离。但是,如果官员开博仅仅是为了跟一阵风,赶潮流追时尚,而又不好好经营,这样的空架子,倒起反作用。有网友认为:“官员开博蜂拥而上的背后是畸形的政绩观,过了兴奋期,很可能又是一样的冷场,如此官员博客,还不如不开。”

县官实名开博后,很多网民积极在博客上留言,那是对党委政府的信任,是有求于我们,是希望得到某些方面的帮助,是一种积极参政议政的态度和行为。作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作为人民的政府、作为人民的公仆,有责任有义务对网民的留言,作出快捷的答复和解决。可个别县市区政府官员对网民留言工作的重要性根本认识不足,在实践中态度冷漠。对网民留言不予及时核实、处理与上报,致使网民反映的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严重影响了政府形象。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网民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政府官员通过开博方式,来突破原有民意(信访)接收渠道、“转战”网络实乃明智之举。但应该明白的是,做事应有始有终、不可虎头蛇尾。开博后却屡不更新,对网友反映的问题视而不见,怎能赢得网民叫好呢!又怎能真正发挥网络问政的实际作用呢?对于官员开博,我们既不能责成所有官员都回应网民留言,也不能要求他们每人都发表有创新理论的文章。我们的要求很简单,那就是踏踏实实地做好一项服务、建设好一种沟通渠道。要知道,这比跟风所有时髦现象却又荒芜了对他们的建设、最后都沦为空架子要强得多。去年6月,胡锦涛主席作客人民网时说,“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并认为通过网络可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线与网友聊家常般纵论国事,也肯定了互联网对政府开展工作的重要作用。这些标志着我们已经步入网络问政和网络参政时代,然而若想充分利用好互联网,首先还得脱去“空壳博客”的马甲,以更加务实的姿态面对网民,听取基层的声音,来解决实际问题。

为何民生博客变成了“空壳博客”?有些原因值得我们深思。官员的博客就是给网友们提供一种政治参与的平台,这是网络推动民主政治的方向。与明星、学者和普通人的博客相比,官员博客因其博主身份的政治性而被赋予了特殊意义,开博的官员们往往要承受一些来自政府和民间的多方压力。我们在博客中要允许官员有个性张扬,甚至要允许官员说错话。但现实是,因为官员有特殊身份,个人观点往往被当成官方声音,担心招惹是非,所以有话不敢说。在制度上要允许官员充分表达观点,公众要包容官员博客的某些观点。期望网民对其多些爱护,给他们信心。据了解,有网民对一些官员博客“拍砖”较激烈。面对拍砖,有些博主可能会知难而退,但也有的博主表现出了睿智和勇气。有博主在博文中坦诚地写道:“对于个别网友偏激?不实的留言,我的态度很明朗,那就是不删掉、不屏蔽,就让它保留在那里,不要说是尊重,最起码也是一种提醒。”

民生博客是官员心系民生的一种形式,利用得好当然能够服务于民。博客开通容易,但要做到及时更新,坚持看帖、回复,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我们要正确认识“博客问政”的价值,思想不能还停留在传统的问政模式上。要对民生问题引起足够重视,不能认为写博客是给自己增加额外的工作负担,要在博客中积极回应民意,在博客之外来落实民意。南丰县委书记傅清认为:“要做好民生博客,官员还必须有宽容的精神”。有灌水的就会有拍砖的。党政干部既然开通了博客,就要坚持做好。要做到以平常人的心态和网友对话;不讲空话,不要像跳“傩舞”一样戴着面具,不怕批评,胆子大脸皮厚,才可以在网上听到你平时听不到的,甚至是极为尖锐的声音。我们天天讲,群众利益无小事,民生问题大于天。既然如此,不动真心情、不下真功夫,何以承载大事?何以托起蓝天?何以完成使命?

在今天网络时代背景下,不会利用网络的领导,不积极参与网络的领导,不能算是现代型的领导。回首过去,“网事”如烟,揆诸现实,网络又生新风。通过省长市长邮箱以及县级官员民生博客等方式,极大的便利了群众与政府的沟通。尽管偶有干部“没时间闲扯”,但互联网无疑为民众打开了一扇反馈的大门,因为多数情况下群众借助网络还是可以向相关官员提出意见、反映问题。开通官员博客的本意,就是尽可能地动员县级党政领导通过博客问政,及时解决一些民生问题。同时,希望推进民主政治的步伐,帮助公众有序地参与政治,培养一批有责任感的公民群体。如果利用得好,肯定是有效果的。毋庸讳言,许多地方官员只学会了执政创新方式的皮毛,对配套措施的跟进和服务部门的设立,则根本无从考虑。这就像开通了“空壳博客”的官员们,在开通之时,他们只考虑到了赶时髦,却完全没有考虑到他们有无能力写博客、有无时间回复网民问题等等现实条件。

博客中,我们有些领导对网民留言这些琐碎复杂的工作,缺少主动性、缺乏责任感。怠慢、拖延一些时间处理和落实问题是常态。有的是用秘书操刀、主任包办回复而已。还有一些领导仍然是成天忙于他们认为更重要的诸如迎来送往、觥筹交错、政绩工程、跑官要官等大事要情上,而对于网民留言这样的小事、碎情,依然不上心、不上手。甚至有些领导干部将网民留言视为洪水猛兽,不但不予及时办结回复,还见风就堵、见留言就删,并且安排专人每天在博客上“盯梢”、“侦察”,宛如防贼一般。这样做,固然能够换来某些领导的“清静”和“安心”,但是“东方不亮西方亮”,网民的诉求、愿望,是打压不下去的,在信息化时代,他们总能找到地方表达自己的诉求。所以,与其堵,不如疏。这既是一种化被动为主动的工作方法,更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现实要求。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官员开博问政,利大于弊值得鼓励。江西大力提倡党政干部开民生博客无疑提供了一种新的信息化行政模式,为民主政治的推动打开了一扇快捷、平等的网络之门。从我国的国情来讲,超过3亿的网民大军是一支“舆论先锋”,在参政议政、建言献策等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利用互联网问计于民、问政于民,从而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已是很多地方干部的共识。网络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积极意义是不可估量的,民主政治是一个正确方向,要积极引导、鼓励官员多参与网络上的民主政治进程,鼓励他们写博客,要改变传统的工作思路,适应网络时代的新变化,才有可能更好地为百姓做实事。

当然,不能说“空壳博客”就证明这些官员全都不作为,需要一分为二地去看待。是没有时间疏于管理还是不熟悉博客的操作?如果是前者,而官员又的确通过其他手段与民交流的话,那公众应该无话可说。如果是后者,也无可非议,我们没必要苛求老一辈官员与时俱进地与科学技术接轨,只要他们其心中有民,心忧天下,常深入基层办实事,那么他也还是个好官。只是现在年轻高学历的官员,开了博客却不闻不问、闭目塞听高高在上。只是为了赶时髦才建一个博客做秀,到后来完全变成空壳博客、哑巴博客,那样当然会引发网民们强烈不满。

要把好事办好,不能形式大于内容,甚至成了摆设。从表象上看,“空壳博客”是官员文风的问题,其实不然,它凸显出某些官员作风不实,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与民众的期望诉求。官员将上网写博当作一种形式,灌的都是白开水怎么能引人入胜,怎么让网友读出味道来?有的官员来到网上脱不了现实生活中的官腔官调,空话大话连篇,怎么能指望网友不“拍砖”?有的官员平时就少下基层,来到网上与网友交流都感到很别扭,通俗易懂、风趣幽默的群众语言又如何能随口道来?有些官员日常对群众的事就漠不关心,也将这种“冷漠症”带到了博客上。面对网友提出的难事、急事或敷衍了事,或不闻不问,或互相推诿,而其他渠道如政府网站上的电子信箱、论坛等等像“空壳博客”一样成了“聋子的耳朵”。时代不同了,思维不更新,举措不创新,以抱残守缺的陈旧理念开博客,想不费多大气力就能赚取点击率,之后到现实官场中去兑换可观的政绩,到头来必然是大失所望。告诫空博官员们,要么对外宣布关闭博客,要么提高博客工作效率,千万不能让官博变成忽悠民意的空博。

如何杜绝“空壳博客”现象,把官员博客充实起来。我认为主要是深入实际,到基层与群众们摸打滚爬,事情介入自然就会多起来,任何细小的事情都会成为你博客思索问题的真实线索,哪怕是那么一小段只言片语都会引起民众的共鸣,不仅为自己提供了上升高度的实践感受,而且为民众开阔了思路。其次是多读书、会思考。读书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政治理论,更多的是古今中外的人文、社科典籍,当其进入到了一定的读书境界之时,你的思想大门豁然打开,对各种现实中的实际问题自会入木三分,融会贯通。能够抓住事物的本质,反映到自己的博客中必然会上一个层次。

开通了博客,就要互相交流,请官员们多去借鉴别人好的执政思路,好的工作方法。社会在不断进步,网民的脚步也在不断前进。出现了新问题,大难题,不妨广交网友,多在博客里走家串户,虚心向别人学习,看看人家是怎么做的,自己怎么去处理。要在网上了解民意常态化,网下解决问题制度化,回复网友及时化。不能网上出现某一负面灌水新闻,一些地方官员首先想到的是“灭火”,却并不反省自身的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这是很不好的习惯。作为官员博客,注定是网民喜欢拍砖灌水的好去处。事实上,网友的灌水或拍砖是履行公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一种形式。网络的开放、便捷、互动以及留言的匿名,又可以最大程度上接近真实性。网友的灌水或拍砖,不仅越来越成为党委政府问计于民和决策的重要途径,而且塑造和炼就出越来越多的成熟公民、责任公民,视拍砖灌水为自己沉甸甸责任的公民。没有网民灌水的官员博客必成“无源水”,没有网民拍砖的官员博客必成“空心砖”。

(2009-10-0815:33:43)

怡儿

相关文章关键词

《空壳博客带给我们的启示》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