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左丘明归隐灵台:一个传说背后的重重迷雾

左丘明归隐灵台:一个传说背后的重重迷雾

2013-10-22 23:47 作者:王文元 阅读量:361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左丘明是《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的编撰者,也是《国语》的编撰者,是2000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尊崇的“先贤”,更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所顶礼膜拜的人物。

人们传说,灵台县城十里外的独店镇秋射村曾经是左丘明的最后归隐之地。一位生长在东方鲁国的史官,为何会千里迢迢来到西北的秦国归隐呢?

这是民间传说,还是真实存在,重重迷雾的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真相呢?

秋射之台

左丘明是令人仰望的文化名人,即便是没有读过《左氏春秋》的人,也从司马迁写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中知道左丘明的。在司马迁笔下,左丘明是发奋图强的榜样,是一个时代的文化标杆。

对左丘明这样的文化名人,我自然向往至极,没有想到,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形下,与左丘明传说在灵台“相遇”。当听灵台宣传部的朋友李斌说,左丘明的墓就在灵台城外不远的独店,一瞬间,我就动了前去拜谒的念头。李斌接着又说,也有人认为“左丘明墓”只不过是人们附会而来的。

不管真假,只要来了灵台,就应该去看一下,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愿。独店镇在灵台县城的北面,距离县城大约十里。左丘明墓在独店镇的秋射村。有熟人带路,没费多少工夫就找到了秋射村。那个传说中的墓地在秋射村东北面的农田里。这是一座孤零零的土丘,土丘前面是一条小路,再往前就是4米多高的断崖了,仔细看上去悬崖底下却是人家废弃的窑院,再往前就是一道深深的沟壑。这里已到了什字塬边,站在土丘前沟壑尽收眼底,很有些胸中有丘壑的意思。

这就是传说中的左丘明墓了,墓高10米,底径12米,是灵台县境内最大的古墓。绕墓一周,我们在一处荒草丛中发现了一块石碑,碑已断成两截,镌刻着“秋射古墓”几个字,这是灵台县政府1981年所立。看着石碑上的字和民间传说截然相反。看来,关于左丘明墓的传说,并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传说也终究只是传说而已,当不得真。

左丘明是古代最伟大的史官之一,有人曾经将他比作“东方荷马”。左丘明与古希腊写《荷马史诗》的荷马,不仅所处的年代大体相同,而且所做出的成就也相似,我以为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把中国古代人物同西方古代人物相比,本身就是“西方中心说”的反映,左丘明就是左丘明,他似乎没必要同西方人物进行比较。

左丘东来

同司马迁一样,左丘明在为别人树碑立传的时候,也将他自己隐藏在历史的迷雾中了。

左丘明,春秋时期史学家,鲁国人,一说复姓左丘,名明;一说,单姓左,名丘明。双目失明,曾任鲁国太史,或为讲诵历史及传说的史官。相传曾编著《左传》,又传说《国语》亦出其手。短短数语,囊括了左丘明的人生历程,但也留下了众多的谜团。

左丘明是《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的编撰者,也是《国语》的编撰者,是2000多年来一直被人们尊崇的“先贤”,更是我们这些后来者所顶礼膜拜的人物。不仅他最后的行踪充满着重重迷雾,就连他的作品《左传》也纷争不断。《左传》这本书文字优美,记事详明,记述起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于鲁悼公四年(公元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其叙事更至悼公十四年,书中保存了大量的春秋时期的史料,是我国古代史学和文学名著。但人们并不认为这本书的作者就是左丘明,清代经今文学家认为是汉代刘歆所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据各国史料编成。

别的不说,就连他的姓也模模糊糊。这位伟大的史官,被司马迁认为是古代为数不多的,能在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他究竟是姓左,还是姓左丘,我们都无从知道了。

左丘明是如何来到甘肃灵台的呢?民间传说,春秋战国时鲁国奸佞当道,接着发生了内乱,有志之士纷纷出走。左丘明眼睛已盲,但在家人仆从的帮助下一路西逃,到灵台秋射村时,他骑的马饥渴难忍,不愿再走。此时,一妇女挑水而过,左丘明请她舀一勺水给马喝。谁知妇女怎么也不愿意,马十分生气,用蹄子轻轻一刨,在地上刨出一眼泉水。刚刨出的泉水比较浑浊,马喝水后,被呛死了,马镲、马鞍、马镫散落在地上。左丘明便将马就地埋葬,这就是秋射村附近的马嘴疙瘩、料子镲、马鞍山、马刨泉等地名的来历。马死后,左丘明以为上苍在冥冥中要他们在这里生根。于是,就在这里定居了下来。据说,左丘明是以射箭的方式决定从哪里修建的,他射中一棵楸树,就以“秋射”命名村庄。而另外一种说法则是左丘明在秋天射箭择居,所以以“秋射”命名。还有一种说法是,左丘明射出的箭,故而名叫丘射,后来以讹传讹变成了秋射。据县志记载,以前这里还有左丘明祠,可惜后来被毁。

这样看来,左丘明最后归隐灵台秋射村,也并不是空穴来风。然而这些毕竟是传说,那么这个传说是真的吗?

迷雾真相

人们通过检索资料发现,左丘明墓不仅在灵台有,山东也有一处。两个左丘明墓后面,到底有什么样的玄机呢?

山东的左丘明墓在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这是1999年6月石横镇政府出资百万元修建的,2000年9月首届中国左丘明文化研讨会在肥城市召开。灵台左丘明墓至少在明代之前就有了传说。因为在清代顺治年间的灵台县志中,就已经有了左丘明祠的记载。

问题由此而起,两座左丘明墓究竟哪一座是真的呢?国人善于附会。那些在乡间的文人绅士,总想让一个地方沾点灵气,扩大地方的名气。这种灵气或者是大自然,或者是某位名人。于是,一个小池塘就有了诸如“烟锁池塘”诱人的名称,横在半山腰的云,也有了“某某烟雨”的说法,实在不行,河边耕种的农田,也就有了“某某耕牧”的名词,成为当地十景或者八景,并堂而皇之写进志书,传给后人。名人自然也不放过,所以也就有了好几处李白故里,也就有了好几处杜甫墓。幸好古人的附会,仅仅是为弘扬一地的文化,或是后人祭祀家族祖先而为。他们的目的不是为了提高知名度,扩大旅游,所以古代名人家乡还不算乱,也不曾发生各地争夺祖先的闹剧。这似乎是问题的根源所在。

在王馆长的带领下,我们从墓前山坡边的小路走到那所废弃的窑洞前,在一个很残破的窑洞中发现了几块汉代绳纹瓦。王馆长说,从瓦上判断这里应该是一处汉代的废弃建筑。比左丘明生活的时代晚了好几百年。他认为这里应该是汉代的秋射台的遗址。秋射是汉代的传统军事制度,它是一种以考核箭法为主要内容的制度,也是一次大规模的射箭大赛。这项活动主要在秋天举行,故而被人们称之为秋射。同时,在交通极不发达的古代,左丘明也不大可能万里迢迢来灵台隐居。民间传说,只能是一段优美的故事,让无数后人向往。

一个扑朔迷离的民间传说,竟然是这样的一个答案。我们有些患得患失的感觉。无论如何这样一位历史文化名人,能和灵台这块土地有关联,本身就是一件幸事。既然这里的人们从明代就祭拜左丘明,那我们的拜谒没有白费。我们心中也不正需要这样一个可以寄托心灵的地方吗?

田少宇

相关文章关键词

《左丘明归隐灵台:一个传说背后的重重迷雾》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