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博况味
导读无论是世博护照还是足迹墙,这一寓意都应该是相当深刻的。其实人生短短几十上百年,我们都不过是一匆匆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人奋斗过,有人消沉过,有人享受过,有人磨难过。
2010上海世博会,引得世界瞩目。在朋友热情邀约下,得一余暇前往。短短几天,游园看景,见人见事,闲暇之余,徒生几点感叹。
关于排队
游上海世博会,有这样几句网络流行语印象深刻:一个字,累;两个字,受罪;三个字,全排队……大凡去过的人都感同身受。只要是稍微有些看点的,总是需要排着长长地队伍等待:沙特馆,正常排队五六个小时;日本馆,也一般是四五个小时。至于排上一两个小时的,比比皆是。偶有几个插队的,也往往赢得人们的横眉冷对,有时还言语不和吵闹起来。
其实人生都在排队。从幼儿园里排排座分苹果,到小学时排队离开校园,再到中学大学排队就餐,最后到走入社会,也仍然摆不脱排队的魔圈。排队开始成为生活的常态,或者说是再正常不过的一部分。当所有的人都在遵守排队的游戏规则时,人便被排队所束缚。从分房的工龄分、职务分到晋升职务的学历分、级别等综合分,哪一样不是在排队?
在排队的过程中,有的人悠然自得,只管往前随大流就行,到了我的名下就应该是我的。有的人敢于打破常规,一个劲的往前赶,见缝插针,所以往往能够提前达到终点。只要是不危害他人利益的,这些都让人能够理解。最让人诟病的是惯于投机钻营者,如同那些喜欢在大庭广众之中插队而脸不红心不跳的“厚脸皮”,虽然提前达到终点,但因为在众目睽睽之下破坏游戏规则而让人瞧不起。在所有的人中,最让人佩服或者说是肃然起敬的,是那些靠自己的勤劳双手,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的人,如同两三点钟就在世博园检票口排队抢得头名的。这样的“强人”,完全靠的是起早摸黑的辛苦,当别人还在梦乡中酣然入睡的时候,他早就在达到终点的路上了。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只能景仰。
诸君,是不是这样呢?
关于足迹
去世博会的场馆,几乎每个地方都有为游客纪念的盖章处。三十块钱一本的世博护照,成为入园者的首选。最有趣的是,很多场馆排队人数最多的不是展览点,而是排队盖章处,最后工作人员不得不限制“每人五本”。世博护照的盖章,其实给游客只是一个纪念:我曾经到此场馆一游。如果再说大点,我曾经“来过”这个国家。当然,这种“来过”仍然只是一种精神上的神游,也就够了。
下午参观漂浮于水平面的法国馆,“感性城市”尽显水韵之美,让参观者们在味觉、视觉、触觉、嗅觉、听觉的盛宴中,畅快体验法国的魅力。这些景点深深吸引了众多游客,难怪法国馆也成为热门馆。细心的游客可能还会注意到,法国馆内有一足迹墙,凡是走过的人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这是真正意义上的“到此一游”。
无论是世博护照还是足迹墙,这一寓意都应该是相当深刻的。其实人生短短几十上百年,我们都不过是一匆匆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有人奋斗过,有人消沉过,有人享受过,有人磨难过。从起点到终点的生命旅程中,无论你以何种方式走过或者踩过,都会留下自己的脚印。或浅或深,浅的被自己的有限的几个亲人或者朋友记住,深的被时代或者历史永恒记住。你我都是如此。
历史记住了拿破仑的滑铁卢,我们记住了父母的生卒年乃至生日。
关于“魔方”
有两个场馆的“魔方”表演值得一看。上海企业联合馆和国家电网馆都为游客准备有一个“魔方”表演秀。在上海企业联合馆,当你步入“魔方”360度环幕剧院,可以尽情观赏由九台摄像机同时对着一个镜头从九个不同的角度拍摄,这种无缝的拍摄技术的电影,在灯光配合画面的背景下,让人视觉上产生立体和震撼的效果。
国家电网馆通过“六面影像、悬浮体验”的“魔盒”演绎主题。“魔盒”运用六面式大体量LED屏幕展示方式,融合环保理念和世界顶级的高新科技,通过一个全屏幕的巨大空间,用最直观震撼的影像方式,将给参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沉浸式”观赏体验。参观者进入“魔盒”后,将立在中间的玻璃天桥上,在变幻莫测的全景动画中,体验一次绝妙的视听之旅。
我宁可把“魔方”理解为短暂的现实逃离,也愿意把它当成一种脱离现实理想。有多少人愿意生活在现实中呢?和草木为友是一种理想,和土壤为邻也是现实。前者是短暂的享受生活,后者则是长久的直面痛苦。
理想总是很美,而现实往往较为残酷。如果总是能够生活在一种自己建造的理想国中,当然是一种幸福的事,但最终也只能是“乌托邦”。生活中能够“一半清醒一半醉”是常态,永远的清醒让人痛苦,现实总是“相爱容易相处太难”;永远的麻醉让人飘飘然,有如喝了几斤白酒还要往杯中倒,最后只能在街头留宿。
十分钟左右的灯光和音乐秀,“魔方”结束。回到现实是必然,走出场馆,都是现实中的人和事。一样的行色匆匆奔跑在水泥路面上,还有满脸的汗水,回味“魔方”秀只能成为余暇的点缀。毕竟,生活不可能总是艺术的虚幻。
关于场馆
三次进园,都是每次临到检票口时,一时间不知道往哪个场馆冲。来时所有的计划或者说是安排都被打乱,大有“脚踩西瓜皮滑到哪算哪”之式。后来一问,如我者甚少,大多数都是抱着必看沙特馆或者石油馆等几个热门而来。为此,他们常常需要在烈日炎炎之下排上五六个小时。
众多的场馆,应该说都是有自己特色的。在我随机(因为时间关系不愿排队)兼有选择(因为看了介绍特别喜欢)所看的三十多个场馆中,大馆如日本馆,高科技展示之外,还有音乐剧和会拉小提琴的机器人,都给人以美感。小馆如摩洛哥馆,展馆以方形为主基调的平面和空间设计,用一种对称性的和谐,来体现稳定、平衡、匀称。在我看来,两个场馆,大有大的特色,小有小的内涵。
再问问那些从沙特馆或者石油馆排队出来的游客,有的喜悦,更多的人是认为“后悔”,甚至还有人认为不及国家电网馆的“魔方”。所谓“后悔”,其实就是,最后看到的,与六个小时的排队还有心中的期望相比,用“性价比”的眼光很看很是不划算。
所谓的“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说的正是这种情形。没有自己的眼光,随大流者居多。想想我们的人生,也是如此。在人云亦云的背景下,我们的双眼有多少时候没有被蒙蔽?我们的判断又有几次没有出现偏差?再者是,我们人生沿途所看的风景,有多少能够是事先就能提前看到的?我们只是在行走的过程中边走边看,边看边走,这么一路走来看来,也便完了一生。有时刻意的安排或者设计最终只能是事与愿违,而有时是不经意的风景更能让我们内心激动不已。
摩洛哥馆是这样,冰岛馆也是这样。走进这样的场馆,都是意外的收获。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