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文化的责任

文化的责任

2013-10-23 23:35 作者:赵立红 阅读量:37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历史使人明智,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还告诉我们种种可能。人生的变数在于追求,社会的变数在于改进……表达了文字是载承思想的,文字是载承教育的观点。

“培根说历史使人明智,也就是历史能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不知天高地厚的少年英气是以尚未悟得历史定位为前提的,一旦悟得,英气也就消了大半。待到随着年岁渐趋稳定……最后只得象《金色池塘》里的那对夫妻,不再企望迁徙,听任蔓草堙路……”

_____《文化苦旅》

断章取义的理解。余秋雨老师的这段文字,真的足以看出其文学功底。若说,我们把它作为一个辉煌的文字殿堂来欣赏,真是受益无穷。可是若以思想的标尺看待余老师的这个观点,我觉得少了些激进,少了些积极。

历史使人明智,不仅仅是告诉我们种种不可能,还告诉我们种种可能。人生的变数在于追求,社会的变数在于改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历史的年轮和深深的疤痕告诉我们,社会的进步,人性的光辉闪现都和无数仁人志士的身先士卒分不开的,而这种身先士卒就是当时所谓的不知天高地厚。靠着这股朝气,才有了新思想的积累,才有了文化的新陈代谢,才有了社会的蜕变以及人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认可。

少年中国说,这里的少年是所有有少年志向,有少年朝气的人。民族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需要的是文化的创新,文化的创新需要的是敢于创新的国民,而国民的奋进则需要文化的激励。如果我们文化熏陶的结果是唔得历史定位,而后一个一个坐看云淡风轻,那民族振兴的大业何日可成?

于是,余老师就有了这样的感慨:”当然事情也有较为乐观的一面……我无法不老……却希望自己笔下的文字能有一种苦涩后的回味……苍老后的年轻。”

循着余老师所指引的路去品味他的文字,沉醉于他创造的文化氛围。抚摸着文字里浓厚,凝重的文化脉络,屡屡泪流满面。

沿着文化的足迹,追寻历史留下的警示,这在中国现今社会是很重要的。建国六十年我们风雨兼程,成果辉煌。文化也在新旧取舍中不断发展和完善,在舍得中我们学会如何尊重人性,学会如何尊重社会。只是取舍中又有我们无奈的叹息。在一个放学的时间段,我碰见一路的学生,好像是刚刚有了红领巾,很兴奋。他们把红领巾蒙在脸上,对着彼此作出拿枪的手势说:抢劫!我很好奇,就对一路走来的男学生做了一下简单的统计,结果令我震惊,百分之九十多的孩子都做了这个抢劫的动作。这就是一种文化的渗透,一种意识形态的沉淀。我感到很无助。

同时传统文化沉淀的渣滓也有一些无法被我们轻易的甩掉。阶级意识的复苏,奴性的彰显,人际关系的侧重让我们的社会在发展的路上处处荆棘。随便到一个卖书摊前,就会发现真正受人推崇的书竟然是如何厚黑,如何钻营;贪污腐败不再人人唾弃,而成了一种令人垂涎的官场文化,让为官者和欲为官者趋之若鹜;有些文人打着彰显传统文化地位的旗号,不加分别的宣扬儒家文化,甚至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儒家学堂”的名号哗众取宠。还大言不惭的说,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不应该让她遗失。这个幌子够大,我们不敢随便指责,但任何传统文化,我们都该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吧。因为文化的社会属性,不容我们率性而为。

文化转变的某些章节让我们惊恐。因此,文化的传播者应该在传播纯文化的同时,自动承载起历史的责任,去净化文化,去洗练文化。

我认为文字是载承思想的,文字是载承教育的,

非常喜欢余秋雨老师对文化深刻透彻的解析,他的文章我都会认真仔细的去读,唯恐少了一丝的专注和尊重。可是限于我知识的匮乏,每每有疑问和收获都很难用合适的文字表达出来,即使勉强写出,也怕有些词不达意,希望不至于亵渎了余老师的文字。

蝶恋花

相关文章关键词

《文化的责任》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