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在小康营支农的日子

在小康营支农的日子

2013-10-22 00:34 作者:天山 阅读量:264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许多事实证明,峡谷区地下水是相当丰富的,然而,由于农民们的无知和迷信,束缚了他们改造自然的手脚,他们本已经发现了丰富的水资源,却不敢去开发利用,宁愿让自己长期过着因没水而贫穷的生活!

一九七二年六月,设计院组成了第一只支农工作队,我再一次光荣地被领导选中,所以二话不说,捆起行李就奔赴榆中县的小康营人民公社。

小康营,名字很好听,其实是一个极贫穷的地方。那里绝大部份土地是干的动一下都要冒烟的黄土,老天不下雨,庄稼就长不起来。我们到达的时候正逢麦收,当然要下地帮忙,生产队长却说:

“你们不要去了,地里的麦子还不够我们自己收的呢!”

我们还是先到麦地里去了。但见满目苍凉的田里一片焦黄,稀稀拉拉的麦杆只有尺把高,没精打采地顶着小姆指长的麦穗随风摇动着,几个社员在烈日下赖洋洋地拔着麦子,这情景让我们倒吸了一口凉气,我问生产队长:

“这样的麦子一亩地能打多少?”

“七、八十斤吧!”

“这么一点怎么能够一年的口粮呢?”我说

“不够!”队长长长地叹着气道“我们这里的许多妇女,只有在种麦和收麦时才回到家里,其它时间都是带着孩子到陕西去想办法过日子的!”

“是这里的土壤不好吗?”

“主要是没有水,没有肥!”

他一脸无奈的表情已经告诉我们,这次支农的任务绝非一般。

我们六个人住进了一个?弃的仓库中。仓库很大,总有百十平米,里面胡乱堆放着一些旧农具和柴草,没有通电,夜晚大家就早早地躺在行军床上,静静听着柴草间老鼠们窃窃行走的声音,此时,总有一种阴森森的恐惧感。为了消除恐惧,我们就高声地讲述着当天各自的故事或商讨明天要做的事情。

在这里,大家都吃派饭,每天,每人轮流到生产队的一户人家去吃饭,交一斤粮票,四角钱。这样,我们就有机会深入到更多的群众中去了解他们的愿望,体验他们的生活。

那天,我被安排到一个只有父子俩人的家中去吃饭。早晨,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给我送来一块干馍镆,中午,我刚刚从田里回到仓库,还没有来得及放下测量仪器,就听到孩子站在门边怯声怯气地叫着:

“爸爸(即叔叔)吃饭去吧!”

“好!好!”

我跟随着走到他的家里,只见土坑上摆着一张破旧的小木桌,他的父亲正站在坑前,伸出粗糙的大手招呼我上坑:

“叶队长,你辛苦!你吃哈!”

“咱们一起吃吧!”我说

“不!不!你吃,我和孩子吃洋芋呢!”说着就拉起孩子出了屋门,我看到屋角处正堆着一些土豆。转过脸时才发现,今天他给我准备了一桌上好的饭菜:几块大小不一的白面馍镆,一大碗烩菜,里面有海带、肉块、土豆、和辣椒之类,还有一盘自家淹制的萝卜咸菜。看着这些饭菜,实在不忍开口,我知道,他们是一年都不肯肉吃的,于是走出屋子,见父子俩正蹲在窗下晒太阳,就拉起他们进到屋里,一边说:

“上坑,我们一起吃!不然我就不吃了!”

无奈,父亲把孩子抱到坑上,我对他说:

“你们生活很困难,以后再不要这样搞了!”

“你们城里人和我们不一样,总不能让你们吃洋芋蛋蛋呀!”他说

“那也不用弄肉,这得花你好几天的饭钱!”我说

“嗨!实话跟你说吧!这肉和白馍都不是花钱买的”

“那是怎么来的?谁会白白给你!”

“前天公社通知我准备派饭,想想家里什么也没有,昨天,一咬牙就拉上孩子到县城里讨了些!”

“以前你也讨饭吃吗?”我问

“没有,堂堂男子汉,饿死也不能去讨饭。”他说“女人不在家,我和孩子整天就烧些洋芋吃,可是你来了,我就没了主意!”

听着他那坦诚的,一点都不加遮掩的话,我的心情像一个被打翻了的五味瓶,酸、甜、苦、辣都在其中了。

“他妈妈到哪里去了?”我问道

“收完麦子就走了!”他长长地叹了口气“我们这儿太穷了,没办法!”

他深深地低下头,一脸悲伤的表情,我感到心情十分沉重,不要他再说下去,我已经明白,他的女人一定是为了把仅有的一点粮食留给自己的丈夫和孩子,自己又和姐妹们搭伙到陕西去了……。

“你今年收的麦子呢?”

“交了一些,剩下的就换成了那堆洋芋”

“今年的收成怎样?”我问道

“不行!没有水,庄稼长不起来!这次你们来帮我们搞梯田,明年或许会好些,不然那山坡坡地呀,好容易下点雨也存不住水!”

我们就这样谈着,一口一口地咀嚼着他们父子俩个跑了十几里路,用了一整天时间,在县城那些饭馆里讨来的几块白馍馍和那碗有几块肉的杂烩菜!其实,我咀嚼的不仅仅是城里人施舍的几块白馍馍和有肉的杂烩菜,我咀嚼的正是贫困山区乡亲们艰苦的生活、他们的愿望和他们质朴的情感。

小康营穷就穷在没有水上,所以,为公社寻找水源就成了我们的重要任务。我用了半个月时间跑遍了公社各个生产队,了解了他们的水井状况,又用半个月时间调查了南缘山区两条峡谷的地质、地貌条件,终于形成了一个可喜的概念“小康营山区有比较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可以利用,小康营的前景应该是很好的”。

龛谷峡和唐家峡是南部山区的两条峡谷,都很深大。一天,我走到龛谷峡中段,偶尔发现灌木丛生的东侧半坡上有一个岩洞,就爬上去看个究竟,原来它是一个人工开凿的岩洞,进深五、六米,洞内漫着一潭清水,一股抽筋拨髓般阴冷的水气弥漫在洞中,我打了一个寒颤,跑出洞外便拣了两块石头投到潭中,那石块溅落到水面时发出清脆的声响和洞壁产生了共鸣,如同在音乐厅中敲击的铜铃一样美妙,十几秒钟后又听到石块落到井底后从水下传回来的声音,这就是说,潭很深,至少要二、三十米,一直深到谷底以下。回到公社我便找到生产队长问道:

“你知道龛谷峡东坡有一个山洞吗?”

“知道,那是我们老队长带着大家炸开的”

“为什么要在那个地方炸开一个洞?”我问

“老人们在山上放羊时发现山梁上有一口天生井,丢下石头好半天才听到回音,而且是水音。我们这个地方缺水,所以老队长就带着大伙约摸着井深,在那个高度上炸开了一个洞。”

“炸开以后有水流出来了吗?”

“流出一些,不多,以后我们就用泵抽,抽一天水位降低了,第二天又漫到了洞底,抽出来的水在沟里流不多远,就渗到石缝里,当时队里没有钱,所以就把引水的事搁了下来”

“一场暴雨过后,沟里会有山水下来吗?”

“有,但总也流不到沟口。龛谷峡是个漏底沟,存不住水呀!”

队长的一席话,让我暗自惊喜,山梁上的那口天生井和现在的这个深潭,其实就是石灰岩山体中的一个溶洞。队长称龛谷峡是一个漏底沟,也正说明在这条峡谷中存在着溶洞是完全可能的。

又过几天,我到了唐家峡进行调查,但见这条沟谷比龛谷峡更加宽深,峡谷中生长的植物也更加茂盛,然而,沟底同样见不到一滴流水。为此,我急匆匆跑到二队队部询问唐家峡的情况,二队队长告诉我说:

“这两条沟的情况基本相同,不过唐家峡的山水猛一些。去年曾经想在沟口筑坝,把峡谷建成一个小水库,可是在清底开槽时碰到了麻烦,结果放弁了建坝的打算。”

“碰到了什么麻烦?”

“开槽一米多深时见到了青石底,大家听到青石板下面有轰隆隆的流水声,老人们都说,下面是龙脉,不敢再挖了,所以坝也就没有建成”

“什么龙脉!那是石灰岩的溶洞或地下河!如果把暗河中的水开采出来,小康营就不缺水啦!”我无限感慨地说

“我们不敢呀!动了龙脉,不知道会闹出什么乱子,要是淹了小康营,我们就造孽啦!”队长极其认真地回答说。

几天以后我在与他们相邻的一个队里又一次碰到了类似唐家峡的情况,调查中,那里的老人说,六十年代初,在村子里打井时,曾经挖到了青石板,只听得石板下风声、水声大作,吓得大家不敢再挖,连井也给填死了,从此,这里就取了“风火台”的名字。

许多事实证明,峡谷区地下水是相当丰富的,然而,由于农民们的无知和迷信,束缚了他们改造自然的手脚,他们本已经发现了丰富的水资源,却不敢去开发利用,宁愿让自己长期过着因没水而贫穷的生活!我想到,为了帮助他们摆脱穷困,不仅仅要为他们做些实事,传授给他们一些科学知识,解放他们长期被禁锢的思想,其实更为重要。

由于一时还说不通人们的顾虑,峡谷中的水源还不能开发,我只好编写了一份调查报告留在队里,带着遗憾离开了那块贫穷的土地。

三十多年了,我离开它太久也太远了,然而,并没有把它忘记,小康营的大山、峡谷、黄土塬,公社旁那条唯一的小水渠,干涸的麦田里生长着尺把高的麦子,瘦瘦的勤勤肯肯工作的公社书记,瘦瘦的朴实的没有办法再朴实的乡亲们,那间没有电灯,堆着柴草,夜晚老鼠们肆虐的大仓库还有那讨来的白镆镆、大烩菜。我脑海中的记忆都已成为了过去,现在的小康营是个什么样子,还想像不出!一定是水渠很宽、很直,水渠引到田地中,麦子绿油油、黄澄澄,男人和孩子们再不吃洋芋蛋蛋,妇女们再不出外乞讨,乡亲们依然朴实,但没有了悲伤也不消瘦。生产队都有一个象样的办公室,乡政府有了漂亮的办公楼,小康营建成了一个名符其实的小康营,或许它比我想像的更美好。

怡儿

相关文章关键词

《在小康营支农的日子》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