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瘪三
导读“垃圾瘪三”也是一个群体的总称,这个群体似乎永远与世无争。群体中的人,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即拾垃圾,并且以此为生。他们把拾回家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于是不起眼的垃圾变成了资源,变成了工业所需的原材料。
以拾取别人扔掉的东西为生的人,有的地方叫“拾荒者”;有的地方叫“检破烂”,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叫法。在江、浙、沪一带地区则叫“拉圾瘪三”。“拉圾”指的是别人扔掉的东西,“瘪三”一词大概是由“洋泾浜”英语而来。
“垃圾瘪三”在上海历史上何时出现?其确切的年代,目前还不能考。不过我想,只要有人丢弃自认为没有用的东西,而这个东西在别人的眼里还能利用,或者能换成钱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就出现了“垃圾瘪三”。因此,尽管出现的确切年代不可考,应该也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了。
我儿时所见到的“垃圾瘪三”是这样的,他们单肩(左肩或右肩)背着一个箩筐,箩筐的直径至少有50公分。箩筐上按装了背带,背带上裹着一层棉布或橡胶皮(如自行车轮内胎之类),用来减轻背带对肩部的压力;手拿一把用较粗的铁丝做成的夹子,约有一米来长。铁夹的前端约五公分处弯下,弯下处被敲打成扁平状,用来保证夹牢物体,同时也能用来在垃圾堆里或者垃圾桶内勾、淘杂物,挑拣所要的东西。
除此之外,他(她)们还配备了一根细竹竿,细竹竿的一头装有铁针,这是一种拾“香烟屁股”(烟头)的专用工具。腰间挂着铁皮盒,铁皮盒是用来存放拾来的“香烟屁股”。
他们身上穿的衣服很单薄也很破旧,即使逢年过节也是如此。虽然他们所穿的衣服破旧,但也缝补整齐,只是有点脏罢了。
“垃圾瘪三”是一个人群,在这人群中男、女、老、少,各个年龄层次的人都有。他们自食其力,互相照顾。他们通常单个行动,很少有俩人一起。如果有,一般也是一个大人带着一个小孩。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烈日炎炎,他们每天穿梭在这个城市的马路和弄堂里。肩上背着沉重的箩筐,两眼环顾四周,寻找所需的垃圾。诸如:各种废纸屑、破布头、香烟屁股等等。好不容易见到一张纸屑,一阵大风吹来,一张纸屑被吹得老高,他们耐心的等,等着纸屑落地了,然后用铁夹夹住,放在身背后的箩筐中。不过,也有运气差的时候,例如:刚出手要去夹那片落地的纸屑,忽然又来了一阵风,吹起了纸屑,除了等待纸屑的落地,无可奈何。
一张纸屑呵!对于他们来说是如此的重要。
一张纸屑、一块破布及其零零碎碎,箩筐的重量一点一滴地增加,他们的腰弯的更下,尽量使箩筐的重心压在身背上,以减少背带对肩膀的压力,减轻肩膀的疼痛。为了生计,他们每天如此,周而复始。
上海人家居住的弄堂内,一般都有公共垃圾桶。当时的公共垃圾桶是用水泥和砖砌成,上面是斜面。斜面上有个用铁板做的盖,盖下是一个方孔,居民家的垃圾从方孔中倒入垃圾桶内。倒完垃圾,把方孔上的盖盖上,以防雨水渗漏及异味的窜出。垃圾桶的下面有扇门,是用来清除垃圾的,平时关着。每天黎明前,清运垃圾的工人会准时来清运。
垃圾桶是“垃圾瘪三”的主要工作场所,拉开盖在垃圾桶上的盖,手拿铁夹工具伸入桶内,如有必要甚至连头一起伸入,认真地工作,决不放过任何一件有用的东西。工作完了脸上挂满喜悦,颇有成就感。
走在路上,如果看见地上有吃剩的“香烟屁股”,他们不用弯腰去拾,而是用带有铁针的细竹竿戳上来,放进腰间的铁皮盒内。据说“香烟屁股”拾回家后,剥出烟丝,放在太阳底下晒一晒,然后用手工制成的卷烟工具自制香烟。当然这种香烟有钱人是不会去抽的。
人的聪明和无奈呵!
“垃圾瘪三”也是一个群体的总称,这个群体似乎永远与世无争。群体中的人,每天做着同样的工作,即拾垃圾,并且以此为生。他们把拾回家的垃圾进行分类、整理,于是不起眼的垃圾变成了资源,变成了工业所需的原材料。垃圾的利用在他们的工作——创造性的、充满智慧的工作中展现的淋漓尽致。
如果说人有穷、富之分,那么“垃圾瘪三”一定是属于穷的人;如果说人在社会上有层次之分,那么“垃圾瘪三”一定是处于社会的底层。不过,“垃圾瘪三”的工作,则是资源重复利用的起点,哪怕是一张废纸、一块烂铁皮,都是宝贵的资源。
人的穷与富,社会地位的高与底,在“垃圾瘪三”的面前显得苍白无力。
江、浙、沪一带“瘪三”是一句骂人的话,有“老瘪三”(骂年纪大的人)、也有“小瘪三”(骂年纪小的人)。
二00九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