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务工与我的写作
编辑按:生活是现实的,并不能靠写作来维持生活,这也是我现在发现的道理,作者的文章也已经证实了这一点,虽然写作能陶冶情操,能自娱自乐下,能让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文章,自己心中有那种美滋滋的喜悦,但写作是带不来吃,带不来喝,没有办法,处于现实的社会,只能接受这一点,但,不能为了生活,放弃写作,在工作的闲暇时间写写作,经过长时间的积累,就像是一个存钱的过程,总有一天有储藏罐满的时候,而那时,写作这事业也发到到如火如荼的地步了!
80年代,为了让儿子完成祖祖辈辈考出第一个大学生的重任,同时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于是,时常陪“太子攻书”。当妈妈的织毛衣,做父亲的看小说杂志,就是家里的敲敲打打活计也得让太子上学后再去敲打。尽管造成今天唱不了歌,跳不会舞,但那种陪太子攻书的日子也打下了我喜爱散文的基础。
现在异乡打工,经多年打拼也挤身于长字辈,身边多数都是专业同事,尽管是在大山深处的工地上作业,他们都能注重仪表,矜持大方,任然可以西装领带坐在那里,正而八百地拟绘什么、电脑上不停地敲击着,他们所做的每件工作看上去都是那么重要,仿佛只有他们才是工程的决策者。这些人的名字通常是张栋梁,王国俊或李江涛。而在我们打工族圈里的人,普遍喊张大财、李远材、方发财或陈麻子方脑壳。很多人没时间系领带,脖子上春夏秋冬都会围着一条失去本色的围巾,然而就是这些领班头在一线奋战、把握着工程进展,炮工队长张大财就是其中一位。
张大财是一般无二的小包工头,文化不多,但干工程的心计多,瘦小的身材就是天天整下二斤肥膘也挺不出“将军肚”,个儿不高头小,平头浅发小眼睛,看谁说事都一脸笑容,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细线。他是典型的身先士卒队长,隧道作业炮工先行,而他戴着安全帽冲在最前沿,用女人绣花的精细查看炮眼的链接,查问炮手装药量,检查各个安全环节。而今也都赫然有款改做大买卖,自己买上装载机、挖掘机等工程机械,带领一帮民工兄弟做起名副其实的老板来了。腰间叮铃作响时,手机贴耳哦哦啊啊指挥一通,语调再高,声音再大也瞪不开笑眯眯的小眼睛。有时工程进展快,晚上完工休息时眯着小眼在院中大喊:三缺一了哈!高兴了回头看见了我在电脑上敲字,便细声细语地对我说:你还在写作文啊?弄不了钱的别再瞎写了。
我无语做答,只悉心寻找他表情中除了同情搞不到钱还有没有别的。
的确是啊,二十多年来我拉拉杂杂的文章并没有写出个名堂,有时,在烦躁中半天敲不出字来。看似有序的东西老是抓不着重点,写作水平竟还不如中小学生呢,有时我真怀疑;写作能坚持下去吗。
今年中秋回家休假,同学相聚时邀请了我们久别三十多年,已是白发为冠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李老师来到我们中间,大家议论起“”时,当他看了我的几篇好评小作之后,在聚宴中慨叹:只有中学文化,一但坚持写作也能写出不错的文章来,你们这一代人真是努力了!………
李老师说出这么句话哽哽咽咽的话,很是高兴与激动,举杯的手剧烈地颤抖,杯至唇边怎么也喝不进嘴里,将一大半淋洒在自己的胸襟上。
此情此景如一阵飓风将我们在坐的十几名同学席卷,大家同时在一片唏嘘声中起身,给李老师盛上一杯红酒,不约而同地敬酒:李老师辛苦了,学生感谢你,祝李老师身体健康。
我们虽都已年过五旬了,但年少时李老师朗读《海燕》,解读《劝学篇》的情景又回到眼前。
李老师执教几十年,他说他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们这一届,所以在古稀之年专程从异地赶来想看看我们是怎样生活的。
看着高兴与激动地师生,我眼框湿润了,清楚地记得1973年,当时我们是本县文革停课后的首批中学生,从全县的中学里考出300余人,1975年,8个班级的高中班赶上了上山下乡的末班车,自十九岁高中毕业上山下乡,到乡下种田,到至今的所有经历,所有感受都汇做一处从心底挣脱出来。生活中越是重要的东西越是失而不可复得,我们失去了当年的大学考试,永远的失去大学学习的机会,留下了永远的遗憾,遗憾随着岁月的流逝给我们的痛楚越来越大。我至今常在大脑里幻想着大学的生活,幻想着在学海中畅游,看到电视里学子上京赶考的画面时,心中都会悸动,艳羡那是怎样极致的一幅人生美景,为啥我会错过了呢。
而现在无论是小学、中学、或高考,大小考场门外都会有父母把自己的汗淋淋、焦急的脸紧贴在大门的铁栅栏上,渴望着,心中祈祷着,无论是婆婆爷爷,爸爸妈妈都成为了守望者。我是从小学到高中都经历过那种渴望的,尽管把儿子送进了高等学府,多年的看书习惯奠定了少许写作基础,也奠定一种小作爱好,于是在工余时间我也学着大作家那样涂鸦。把大学生活作为了此生留下的最深最沉的回忆。
这几十年的人生旅途是一路拼杀过来的,虽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我们又被戏称为:生在困难时期,长在动乱时期,工作在改革时期。尽管没有进入高等学府的考场,但上山下乡的“考场”拿到了毕业证,改革时期的“考场”还是毕业了。虽然现在看来我们拼出的结果不很理想,但当初时代给我们的起跑线是设在深可没膝的泥淖里,我们并未沉沦或等待,或望时代施舍,而是努力了,努力赶上时代的节奏和步伐。
我曾经猜想,我们这一代人是由于出生在新中国成立不久的抗美援朝的冲天炮火缘故,我们有着空前绝后的生命激情,有着一腔如火如荼的热血,有一股用之不竭的拼争精神。于是,我们没有因为起跑线是设在深可没膝的泥淖里而因自己知识的浅薄而自弃,却是一路拼争过来了,尽管拼的的结果让自己感到“最没出息”,但也总是被“难道我就这样算了吗?”的想法迫使着,迫使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学习,在网络上东打西捞,在书海中企图得到些意想不到的东西。
2004年,离开吃不饱饿不死的单位,到亲戚的民营企业打工。经历了库管员、配送中心主管、物资供应部长等岗位。ExcelWord文档开始不陌生,EIPERP系统让我在自动化办公中傲游。
在工余时间我开始写作,把亲历的人或事,或景用愚笔记录下来,尽管语句不流畅,无法把写作能力练到炉火纯青那样,无法让大家分享到流畅优美的文字,但我还是没有冷却写作热情,当我的《幽静》《康巴汉子萨大哥》等小作受到鼓励时,感觉到年过半百还没有被时代淘汰,在这个时候,我便不知道在作家的眼里,是我这个人写出《九龙秋色》的吗。当那些在文海有成就的网友向愚笔问好时,我感动,感到羞涩了。而当真正的大作家,或写作高手的妙笔来到我的面前时,我却是很狼狈、尴尬的。这就是我的异乡打工与写作生活。
十年磨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