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武汉长江三桥“短寿”的深思
导读如何建设一座可以使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桥梁,长期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个课题已经摆在了桥梁建设者和后期管理者的面前。“短命桥”是设计的问题、或是施工、管理的问题都需要论证清楚。
**·时事述评报道:斥资11亿元的武汉长江三桥,白沙洲大桥近日再度封闭维修,这已是该桥建成10年以来的第24次维修,而此次维修距离上次大修还不到一年时间。武汉市交管局一负责人对此表示,白沙洲大桥“治超”乏力,而超载是大桥受损的主要原因。武汉市相关部门均表示对长江三桥10年维修24次是否存在违规和贪腐问题“不便透露”(10月8日广州日报)。10年24次维修,所花费的巨资或许可以另建一座武汉长江X桥,更好地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而该桥频繁维修,所受到的伤害将越来越重,它还能承载多少年?这是网民最近热点关注并质疑的话题。
此条新闻经网上报道后,网友们给它取了一个外号叫“短命桥”。50年代建设的长江一桥,运行50年中只维修了一次。为何相隔距离不到一公里,在90年代建设的三桥10年中要维修24次?且维修的费用足已再建一座新的长江大桥还有多余,个中原因值得政府交通主管部门深思。现在公布的主要原因是超载,如果说三桥因超载而频繁维修,那么武汉长江一桥为何不如此呢?值得注意的是,三桥仅汽车通行,而一桥却是铁路、公路两用桥梁,“超载”不知要多几倍却安然无恙。退一步说,即便超载引起如此维修,那么当初为何设计没有想到呢?再退一步,这么多年的维修试验,真的就一点办法都没有,硬要一年修二次?为何不总结经验下点真功夫,争取一次维修到位呢?难道超载就必然引起反复维修,这是说不通的,长江一桥就是最好的实践证明。两者的对比何其鲜明,反差何其强烈。所谓的车辆超载不过是一个外因,真正的原因或许还是桥梁修建过程中,那些肆无忌惮的权力超载。
据武汉市交管局一位负责人透露,长江三桥“治超”乏力,是超载而致大桥受损。而施工单位则表示,由于使用的新材料有些水土不服,导致桥面“短命”。有关部门原先曾信誓旦旦的保证维修后“至少要管6年”,显然,他们已经“食言”,让政府的颜面扫地。不知曾经信誓旦旦的有关部门是否会感到一丝惭愧?希望有关部门成立联合调查组,彻查“短命桥”主因,并开出今后的医治良方。我们更期待有关部门通过彻查,挖掘出其背后存在的“灰色地带”,并通过武汉长江三桥的“短命”,对国内桥梁建设发出警示。
如何建设一座可以使用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桥梁,长期为经济发展服务,这个课题已经摆在了桥梁建设者和后期管理者的面前。“短命桥”是设计的问题、或是施工、管理的问题都需要论证清楚。纳税人面对投入的10亿建桥费外加绵绵无绝期的维修费,稍有头脑的人都会追问,“短命桥”的背后是不是存在贪污腐败、偷工减料等见不得人的勾当?就拿此桥最近一次大修来说,用了耗资逾亿元,然而通行不到3个月,现在主桥桥面已出现数十个坑洼,如同“牛皮癣”一样,这样的效果,不维修是说不过去的。想必当初设计大桥的时候,一些专家也发出过类似言论。那么,面对反复维修的现实,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专家收了钱在满嘴忽悠,还是建桥方、维修方、主管部门存在不当行为,而导致工程质量有问题呢?这种现象的产生,不是“超载”一词可以轻易带过的。
10年24次大修背后有无猫腻,长江三桥是不是“豆腐渣工程”?可对这些问题,武汉市城市路桥收费管理中心、武汉市交委、武汉市交管局等相关部门均保持沉默,表示“不便透露”。不知道是有关部门正在调查而不敢妄下结论,还是明知其中有问题而躲躲闪闪。总之,这样的回复肯定不是外界期待的。毕竟,一座桥有什么问题,并不难找到;难的就是寻求问题背后的问题。如此翻来覆去地折腾,既浪费资金,又浪费资源,维修过程中还造成严重的交通堵塞,给城市生活带来巨大损失。给当地百姓带来了极大的麻烦。工程质量出问题,总是去找客观因素。这俨然已成一种权力思维的定向模式,说到底,这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对大桥安全责任的推脱,更是对公众生命安全的不负责。为何查不出主观原因,没有人出来担责呢?
三桥“未老先衰”,维修用国产材料都不行,还要选用国外的,其结果证实不如国产货。斥巨资购买进口材料,首先这个决策失误的责任,应该有人来承担。武汉市市长阮成发当时说过:“重新铺上环氧沥青后,至少管6年,不然要追究责任”,现在不追究责任都不行了,不然政府说的话今后还有人听吗?如果不严肃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维修施工方如何向阮市长交代?阮市长又如何向老百姓交代?三桥“屡修屡坏”,社会影响相当恶劣。施工方急功近利,这是工程大忌,我们很想知道,这时候大桥工程的监理部门在哪里?而工程验收报告又是怎么出台的。我们看见惩戒的板子似乎只打苍蝇不打老虎。我们既没有看到对相关监管部门官员的责罚,更不见分管政府官员的落马。试问,如此宽松的咎责氛围下,市政工程能不“屡修屡坏”以致“短命”起来吗?但愿此次政府介入调查,能扭转咎责不力的局面,给公众一个明确的交代。
这就是“豆腐渣工程”,“要说白沙洲大桥修了多少次,数都数不清,24次?肯定不止,30次都有了。”这是记者采访中环交通大队,一位负责人无奈地说的话。负责上次大桥维修的中交第二航务局项目部张经理前天告诉记者,上次维修桥面采用美国“环氧沥青混凝土”这一新材料,但为了赶工期,施工用了“土办法”:在没有等到混凝土自然干透的情况下,采取高温油炉烘干,从而使沥青黏合强度、硬度都大打折扣,导致桥面“短寿”,这是一个原因。广东省路桥公司一位桥梁专家昨天表示,武汉长江三桥维修中,当时使用该材料时,路面漆膜肯定没有清理干净,使用条件不成熟。并且,这种材料一般在应用前要进行先期试验,取得科学数据,不能直接上马。他说:“都是盲目上马所谓的新工艺、新材料惹的祸。不排除背后有经济利益的纠葛,建议查一查”。
“短命桥”的存在,武汉市相关部门“不便透露”,这说明水还不浅。是否存在违规和贪腐问题,可纪检部门不能再装聋作哑哟,不能不给市民们透露点什么。如果纪检部门也“不便透露”,如果问责既没有“雷声”也没有“雨点”,武汉三桥现在是3个月修一次,以后恐怕是每三天都得“大修”一次了。我分折“不便透露”有两种可能:一种是这些违规和贪腐问题,可能牵扯到某些上级领导,下面的部门不敢轻易表态。另一种情况可能是,在大桥维修的过程中,确实存在违规和贪腐问题。有关部门不轻易表态定性,全在于看被调查者是否“配合”。有关部门不轻易表态,就证明这些问题还没有最后定性。问题还没有定性就有可操作的余地,不管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业单位就可以展开各种外交公关活动,让有关部门把性质定的轻微些。某些调查之所以久拖不决难以定性,不是调查者没有查清问题的真相。而是调查者更希望在结论作出来之前,给被调查者以更多的通融余地。
在没有证据之前,我不敢武断的说“短命桥”有腐败问题,就算调查的最终结论,没有人为因素,但其它的因素也要分析透彻。既然武汉长江三桥最初设计通行量为五万辆,现在行驶的是八万辆。那么,交管部门便应该加派力量,控制通行车辆,实行分流方案。即使可能导致城市交通出现短暂的拥堵,控制运行车辆数量,是保证桥梁安全的重要保障,它不该为城市交通瘫痪埋单。当城市交通日益显得不堪承受之重时,是让只能承载五万辆的桥梁为八万辆放行,还是另辟蹊径更加妥当、更加经济?值得有关部门思考和研究是当务之急。桥梁是百年大计,其设计、施工质量不容有丝毫马虎,每个环节都责任重于泰山,必须有人承担。这次政府调查,我希望是“真枪实弹”的行动。除了治理超载问题外,公众更关心的是,11亿元是怎么开支的,涉及此事的个人和单位都有哪些,如果存在违规行为和贪腐问题又如何处置?做好这一课,不仅仅是湖北市民之盼,这个反面教材,说不定还能为国内其他省份提供杜绝“短命桥”的经验样本。
(2010-10-1100:48: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