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疯狂的高中时代

疯狂的高中时代

2013-10-24 03:03 作者:庐山、万仞峰 阅读量:318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那时生活水平比较好的,是一些家里父母亲在当地政府、学校、供销社、医院等单位工作的学生。每到吃午餐的时候,他们常会拿着粮票去和老师们吃“小食堂”,吃些米饭、白面馒头,外加一碗鸡蛋汤之类。

现在,每每听到“全封闭”、“寄宿制”这些时髦字眼时,我就会如郁达夫看到女人“肥白的大腿”、立马想到其他一样,身不由己地忆起高中时代那充满野性和荒唐的住校生活。

我读高中时是1979-1981这两年间。那时皖北农村还穷得叮当响,根本不存在什么“寄宿制”、“全封闭”学校。在我们那方圆三四十里范围有十几所初中学校,几千名学生谁要是能考上那所只收两个班的“高等学府”就很不错了。这所高中当时在县北两个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行政机构,比县小比乡大)里,是唯一一所。虽然是个“大学校”,但设施和管理并不先进。学生基本上处于“散放”状态。散学以后,同学们除了从前后两个大门“挤”出去外,有点“功夫”的男生、包括部分女生还会从不高的院墙上翻到院外去“疯”。学校四周的院墙上有许多豁口多半是学生“改建”的,方便自己“追求自由”了,也方便了晚上来此“发财”的“犀利哥”们。

那时,教室都是青砖大出厦瓦房,宿舍也是砖瓦结构的。虽然旧了点,但比家里的土坯房好多了。我们那一届两个班的男生宿舍是三间大房子,里面摆了十几张双层的木架床,每张床上下睡着四个哥们。那些床实在太旧了,也不知睡过多少人、睡了多少年。正值十七八岁的男孩子们有些家伙就像西班牙斗牛士一样野性得很,一到晚上就从这一张跳到那一张打闹。也许就是这样被搞伤了“肋骨”吧,半夜里常常会“咯嚓”一声,不知哪个倒霉蛋的床又垮了,说不定会来个“自由落体”。为此常有人饥笑,这家伙是不是做梦娶媳妇了。

那时学校还没有电,夏天的晚上,宿舍里没有风扇,更不要说空调了。床的上上下下挂满了一个个如豆的小油灯。风从只有一两块烂玻璃的破窗里吹过来,把昏黄的火苗弄得摇来摇去,也不时吹来一阵阵汗味、臭鞋味,甚至夹着些尿骚气。大家有的穿着背心,有的就赤裸着上身,穿着个短裤斜躺在床上,凑在灯前用功。有的在外面塘里洗澡刚回来,连短裤也不穿,干脆就在屁股上裹着一条被单、四脚叉开躺在竹片板床上乘凉。也有同学咋咋呼呼地喊来三五同伴、拉着芦席就出去了:有就势把席子铺在梧桐树笼罩的校园干道上的,有翻到院墙外马路边“吹风”的,也有几个精力旺盛的“角斗士”在门口玩起了“相扑”,不折腾到十一二点他们不会上床。

最为“刺激”的是,不知谁从哪弄来一个《少女之心》的手抄本,讲着少女与表哥的情事,当时可是最热门的。男孩们个个似饿了多日公猴们,睁着绿眼珠四处打听抄本在谁那里。有的几天前就“预约”也不一定能“一睹尊容”。我那时年龄还只有15岁,对这类事似懂非懂。见他们几个围着油灯搂成一团,时不时发出诡异的说笑,我很是莫明其妙。让人惊诧的是,那段时间有一哥们看了这“鬼书”后,原本肉嘟嘟的脸竟突然瘦得如刀刻一样苍白,早上床都起不来了。后来听人说,这位“爷”近来在被窝里“灰机”打得太多了。

那时住校,哪像现在只要有钱想吃什么都有。那时很少有人骑得起自行车上学。一般远路的学生,都是每周六步行回一趟家,周日下午背半口袋玉米饼,或玉米、小麦面混合做成的馍馍,带点咸菜、萝卜干等。学校食堂按班级分给一个大蒸笼,同学们用纱布包上干粮放在笼内抬到食堂去。早、中、晚放学,值日生将蒸过的大笼抬到宿舍门口,“饿狼们”寻回自己的东西,就着萝卜干、喝一口开水吃得挺香。因为多半都是用白纱布包的馍,所以常常会提错——不排除有人故意用自己难吃的馍换走别人好的馍。找不到自己馍的常常连急加气破口大骂。吵嚷了一阵后,人皆散去。早就在树梢上“蹲点”的麻雀们便俯冲下来。鸟族们饱餐一顿后还作恶,一脬脬屎如星星点灯弄得笼里笼外都是。

那时生活水平比较好的,是一些家里父母亲在当地政府、学校、供销社、医院等单位工作的学生。每到吃午餐的时候,他们常会拿着粮票去和老师们吃“小食堂”,吃些米饭、白面馒头,外加一碗鸡蛋汤之类。也有些条件好的学生把家里的煤油炉、钢精锅带到宿舍自己做着吃。

最恐怖的是,宿舍里有两张床竟是架在一座坟上的。本来大家也不知道,一天有人在向床下一个“老鼠洞”倒涮锅水时,竟然听到“咕咚咕咚”的声音。有人找来长木棍对着窟窿里猛捣,竟然听到捣到木头上的“梆梆”声。众人好奇,于是找来铁锹向下深挖。不挖不知道,一挖可吓坏了,竟然挖到了棺材盖——好家伙,我们住的是鬼屋,弟兄们都成“守灵”的了……

流年似水,说说30载就成了过眼云烟。眼见吾辈已然奔五,半生碌碌,一无所成——真想回到那个没心没肺、无忧无虑的疯狂年代啊!

责任编辑·

相关文章关键词

《疯狂的高中时代》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