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傣族雄狮舞
导读元江傣族和平舞狮属于中国传统舞狮的范畴,尤其是与“南派”雄狮舞极为相近,但元江傣族“和平狮舞”中又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与传统的“南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独立于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与广东“南派”雄狮舞形成了互为姐妹的戏种。
在元江傣族村寨,许多寨子喜庆,逢年过节都表演雄狮舞。但是,元江傣族的雄狮舞和汉族的狮子舞(包括广东的雄狮舞)大不相同,这里流传着一种古老的雄狮舞——叫和平狮舞,分为“阳狮舞”和“阴狮舞”两种。所谓“和平”,就是取和平安康之意。
在和平狮舞一阴一阳两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中,既有欢乐喜庆的一面,又有寄托哀思的一面,欢乐,演“阳狮舞”给活人看,人们通过狂欢的形式把天神的祈求愿望和娱乐敬仰之意充分表现出来;办丧事,跳“阴狮舞”给死人瞧,人们用一种神秘,而古朴的形式,把活人对死者的悲哀和企盼死者平安升天的种种虔诚心理充分表达出来。“阳狮舞”和“阴狮舞”相互对应,虽然内容、方式、对象不同,但祭祀祈求的目的相同,属于一种文化的二种表现形式,与人类俱有的喜、怒、哀、乐天性相符,具有十足的人性味,独具特色,在滇中,云南,乃至全国都是独一无二的。
中国的狮子舞发祥地在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是狮子舞主要的发祥地,但中国的狮子舞在南越国形成之后,便逐渐分为“北狮”与“南狮”两大派。
长江以北的狮子舞为“北狮”,产生于远古狮、虎为兽中之王,人类文明早期一直视为“图腾”加以崇拜,进入文明时期仍旧以祈祷和祝福的形式,在民间出现,内容为民间流传的攀高、跨火龙、戏球、滚乐等剧目,以及被民间艺人接受演化而成的雄狮比舞争霸赛剧目等等。
北方的剧目大多为动作柔和憨厚可爱的形态,表演者有公、母狮、成年狮、幼狮、母子狮之分,表演多以喜庆、逢年过节、祝寿等场面出现,传说“狮子滚绣球”剧目是慈嬉太后取的名,慈嬉六十大寿,国家还算安定,大臣们为增添热闹请来民间戏班、舞狮进宫表演,其中一母狮带一幼狮表演,锵、锵、锵、锵……来到太后面前献礼,毛绒绒的小幼狮久久不肯离去,跪在太后膝下,用嘴缓缓地来回嗅太后的手和脚,逗得太后仰笑不止,并赏给一个大金元宝,母子狮为感谢太后的奖赏,以后便创作了“滚绣球舞”剧目,这就是“北派”舞狮的祥和之态。
南方的剧目大多为动作雄劲有力、威风八面,表演者有单雄狮,双雄狮,或多个雄狮之分,但绝对不会有公、母同台,母、子同台表演的形式,表演也多以喜庆,逢年过节,生日祝寿等场面出现。传说“南派”是孤独狮王,远古时候一群狮子为了生存从北到南方,历经千辛万苦,经过千百次打斗,才开辟了一片天地,可是等战斗结束后,却只剩下了狮王,狮王添干身上的血迹继续往前寻找自己的队伍,但最终活着的只有几只受了重伤的雄狮,他们聚在一起又喜又悲,就此行成雄狮舞。这个传说是否真实,没有人去证实过,但与傣族的大迁徙历史极为相似,想必傣族人创造、继承的“和平舞狮”就是这样演变而来的吧。
“和平舞狮”在傣族地区究尽流传了多少年?没有人考证过,但从滇中到云南各地,乃至全国至今除了元江傣族没有见过谁来表演和资料记载,而在元江傣族地区即具有较广泛的群众性,参与性、娱乐性和观赏性,是喜庆节日必不可少的传统剧目。为此,云南省傣族学会元江傣族研究小组已正式向有关部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下去。
一、“阳狮舞”的文化特色
元江傣族和平舞狮属于中国传统舞狮的范畴,尤其是与“南派”雄狮舞极为相近,但元江傣族“和平狮舞”中又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与传统的“南派”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说是一个独立于民间的艺术表演形式,与广东“南派”雄狮舞形成了互为姐妹的戏种。
“和平狮舞”演出前后的一套严格的、一成不变的祭祀狮王的宗教仪式,后来简化成行礼仪式,演出时间为每年正月初一至初七之间。
傣族人称虎为“色”因为南方无狮子、狮子是草原上特有的物体,所以傣族地方从未见过狮子,把虎与狮称为“色”。
但奇怪的是在舞狮表演中即有狮的造型而又把舞狮表演称为“武色”,“武”为头,“色”为虎;傣族人叫“耍狮子舞”译成汉语,即“舞狮”,狮子是草原之王,虎是丛林之王,正因为如此,在傣族人的心目中狮虎都是兽中之王,它们在傣族人的生活中,原本都是一样的厉害和重要的原故吧,更重要的是这可能还意味着傣族人是从北方迁徙来的民族,总之这又是傣族人为什么要“舞狮”的又一个未解开的秘密!
“和平狮舞”的表演活动都是从头年的冬月初一举行供狮神活动间开始,祭完狮神就开始排练,准备正月初一正式表演。这中间大概是一个月左右,这时候水田已犁翻,秧田已耙好,秧已经撒下,男人的话计基本干完;妇女们最多也是在家给孩子准备缝制一些过年穿的新衣服,给老人准备一些过冬的棉被而已,由于供狮神,寨子里已不知不觉有了接近年关的气氛。
供狮神活动是由村里表演“和平狮舞”的人中,年龄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老人主持,人们称他为“武色”,即狮王来主持。狮王把他自己亲手雕刻制作的“狮头”供奉在寺庙内的大殿神位上,同时用纸写上“乐王祖师,乐鼓弦师,狮舞男童,狮舞叔伯,清洁平安、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牌位贴于狮神的后墙上,让全体演职员跪拜,然后大家在一起就餐,席间长者向年轻人传习,长兄者向新手授艺,新手向长兄、长辈表示入门敬礼,然后大家分头去准备工作,一个月左右时间春节就到了。
元江傣族信仰的是原始宗教崇拜,主要表现为对祖先神灵和对自然神灵的崇拜,但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儒教文化也有一定的成分融合在其中,形成万物皆有神灵,神灵每时每刻无处不在的民间宗教观念。又由于元江地区傣族身处多种民族杂居地,其生产生活方式还带有传统的落后习俗,自我封闭的心态,陈旧落后的观念还占很大比重,所以,在新春佳节到来之际,进行舞狮活动必须得到神灵的许可,让神灵保佑,为神灵而演出,为世道和平而演出,为健康快乐而演出,在娱乐之中带有浓厚的宗教祭祀色彩。
正月初一准备演出前,还要“请”狮神。首先,由狮王(武色)携所有演员参拜冬月初一供在神龛上的“狮神”然后由狮王(武色)把“狮神”从寺庙里招出来,就算把狮神“请”出来了,让狮神保佑演出平安,达到祈求美好愿望的目的。
“狮神”请出来之后,所有演职员要绕着寨子走一圈,绕寨子时,狮王抬着狮头,其他人员跟在后面,走在最后边的是锣鼓队,锣鼓敲得惊天动地响,几里之外都可听到锣鼓声响,人们就意识到春节来临了,同时呢在寨子中也掀起一种节日的喜气和对神灵虔诚热烈的气氛。绕村队伍由一人抬着“狮头”,左右有四个舞棒弄棍的人保护(四大金刚:水、火、风、雷神),后边是四个敲锣打鼓的,其后是两个执霸王鞭的人,故意把鞭抽得“哒,哒”地响,再后面是穿着演出服饰的演员或新接收的小徒弟,边走边舞,象猴子似的上串下跳嬉戏玩耍,最后面的是一对或二对人分别扛着蜈公旗,小孩子们则跟在后面看热闹,时不时放起一串鞭炮……。
绕寨子的仪式结束后,就可以在广场上演出了,新手们这时候趁机会赶紧向长兄长辈们学习,一年就那么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如果接授慢的小伙子,记不住动作,回家后没人教,几年下来都学不会。“阳狮舞”动作刚劲有力,腾、挪、跨、跳、蹲、踢、翻、转、滚、卧、扑、蹬,时而静、时而动、时而摇、时而摆、时而进、进而退、时而上、时而下,一招一式,虎虎生风,威风八面,有些高难度动作看后使人心悬在半空中,气都不敢喘,担心表演者出差错,给整个舞狮队伍丢脸,有些胆小的妇女看到精彩处拍手欢笑,看到腾空飞跃,跨越障碍时立刻伸舌傻眼蒙面不敢动弹;武艺高超的狮王双手持钢刀,可以在八仙桌上自由翻滚、腾跳、引导后面的雄狮也跟他上下翻滚,引者动作如何展示,后面的雄狮就如何表演,尤如电影《黄飞鸿》表演雄狮舞踩梅花桩那样的夸张动作十分精彩,但那毕尽是电影,可这毕竟都是实实在在的庄家汉啊,如果不是亲眼看见,你的确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一般来讲,狮舞动作没有多年的功夫积累是不敢轻易上台表演的,所以要想学会这门表演艺术也是不容易的。
表演的出场和退场也很重要,锣鼓敲响“当、当、当”“咚、咚、咚”引舞者和雄狮一起快步跑进舞台,引舞者一身武生打拌,先合掌向场下观众施礼,然后一边引舞一边展开架式开始表演,表演分几个过程:首先,施礼。其次,引舞者进行精彩的短拳套路表演,不同的节目有不同套路的表演动作内容;雄狮也和引舞者一样,先行施礼,施礼的动作大致是:先跨出半步右脚,随着锣鼓的节奏当、当、当……咚、咚、咚……由左向右向观众点头致意,再由右向左点头致意,最后再由左向右点头致意,如此三次点头行礼,然后换回右脚,跨出半步左脚,如前述向观众致意;点头礼完后,再行摇头摆尾礼:先退回半步左脚,作摇头晃脑,摆尾的动作,以示亲和之礼,不得少于三次,然后换回左脚,退出半步右脚,如前所述向观众致意;三是正式表演,引舞者和雄狮都要听锣鼓节奏,根据节奏变化,由引舞在前面引路,雄狮表演者此时一要听节奏,二要看引舞者的脚步,跨步、退步,腾、跳的幅度都要与前者协调配合,表演套路动作完后,向观从施礼方能退场,但是雄狮舞运动量大,整个套路动作舞完已经消耗不少体力,所以退场施礼只要求一次即可。精彩的结目,一般舞者已经退场了,观众的心往往还随着锣鼓声响悬在半空,这就是“阳狮舞”(雄狮舞)最精妙之处。
现代人能够跳的剧目已经不多了,经常能表演的剧目不超过10个。这些剧目往往难度不大,动作简单重复,既有元江傣族地方的特色,又有汉族地区流传的动作,但有一个规矩,只能男人舞,不许传女人,并且狮王(武色)技艺,只能内传不能外传,所以这是造成失传的重要原因。比如澧江镇桥头村委会有12个寨子,过去每一个寨子几乎都有一个狮王(武色)但现在只剩下4个狮王(武色),并且他们都已多年没有正式演出活动了,他们也很担心,照这样下去,最终有一天这门艺术会完全消失。
正月初一演到初七,当年的雄狮舞表演就暂时结束了,除非有隆重的节庆活动或生日祝寿活动,否则就不再演出了,要等下一年的正月初一。演出活动结束后,要到寺庙去烧香还愿,叫送“狮神”,有请有送,有求有应,礼貌周全,然后由狮王(武色)保存好“狮头”,待来年再行请礼仪式。
二、“阴狮舞”的文化特色
元江傣族地区的“阴狮舞”,是早期舞中祭祀方式最原始的完整保留,寨子里60岁以上的老人病逝送葬,不是单纯哀痛哭泣,而是用原始的、崇教的艺术方式来表现出来,这就是“阴狮舞”。“阴狮舞”是用跳动的舞蹈动作来表现的,所以,傣族人叫做“跳阴狮舞”,即跳白事狮舞。
在中国民间,历来有阴、阳两界之分。“阴”在民间观念中,一般认为是指“阴间”。人死灵魂升天,即灵魂是不会死的,只是与肉体分离而已,灵魂仍然还生活在另一个世界——阴间,这是中国的佛教和道教的共同说法。二千多年来这种观念在汉族中比较信奉,因此,人们在死去的老人归阴的路上还要为他们创造条件,使他们顺利平安到达阴间,并在那里愉快地生活。元江傣族地区也有这种信奉观念,不仅如此,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哈尼族,彝族都有这种信奉观念,我认为这些少数民族包括傣族在内,虽然二千多年来一直生活在边疆地区,但始终受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并且逐步形成了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居的局面,所以,难免会受到这种文化观念的影响也就不足为奇,于是阴间之说的信奉自然就在傣族送葬中表现出来。
元江地区傣族“跳阴狮舞”是比较隆重的一种葬俗,一般60岁以下的死者是不跳的,另外,死于罕见的怪异疾病及身首不全的,再就是死于寨子外面的,这第三种情况不包括战争死,为国为民捐躯者。这就为“跳阴狮舞”披上了浓重而神秘的宗教色彩,为此,这种活动仪式在千百年以来为人们自觉地,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和严格地信奉到今天。2007年4月,曼漾寨子的狮王(武色)去逝,琳朗、曼费、曼章那等周围及远近还健在的其他狮王和他们的舞狮队一听到消息,马上在出宾那天就早早赶来舞狮,没有主人邀请,没有谁去通知,更没有谁为他们的到来花出一分补贴,这就是宗教无形的力量,像一张巨大的网,网住人们虔诚的心。只要这种文化还能继续传承下去,那么不论他们中哪一位狮王(武色)去逝,他同样能够,得到这份隆重的待遇。这或许又是一种心灵上的补偿和回报吧,为得到这份隆重的待遇,人们生前一定会无怨无悔的去重复前辈的信仰,如此一代又一代地演绎下去。
“跳阴狮舞”的队伍人数一般不固定,每一个狮王(武色)带一个队最少8人,多者也有20-30人,这要看不同的场面大小,时间长短以及狮王(武色)的地位,影响力等综合因素。
第一部分是舞狮队。除引舞者手持钢刀利剑在雄狮前面开路外,还另有“短棍舞”也称刀舞,舞者手持棍棒、长刀为雄狮助舞;有“哭孝舞”边哭边唱死者的恩德,生前如何是好人,如何辛苦、如何死得这样早,丢下孤儿寡母等哭唱;还有“吹哩啦”,即吹鼓手等。让死者的灵魂在吹拉弹唱歌舞的喜悦气氛中感到自己虽然在黄泉路上行走,但不会感到寂寞孤独,似乎还象往常一样活在世上,与寨子人同欢乐,以便安心西去。
第二部份中“撵鬼队”。死者灵魂在归西的路上会遇到许多的野鬼、恶鬼、色鬼、饿死鬼来拦路勾引。若不派人去撵鬼,死者灵魂无法平安归西进入天堂,反过来还会变成恶鬼害人。这主要由师娘、贝马们去完成,她们人身虽在阳界,但鬼魂附身,可与阴间直接沟通,所以他们咒语谁也无法听懂。
第三部份,为死者送生活必需品。死者在阴间同样要吃、要穿、要用钱、要看电视、要开车等。因此,有人得挑酒肉,油盐酱醋茶、米饭衣服及用具。所以,要有人抬着纸马、纸牛、纸币、金元宝等物,当然也是边走边舞,哼哼呀呀同时嬉闹,让葬礼仪式越隆重越显得吉利为好。
“跳阴狮舞”只在未起棺之前,等撤了吊唁香案桌,起棺后就不在跳。“跳阴狮舞”动作,姿势没有像“阳狮舞”那样严格要求,即不需要有优美整齐的动作,人的表情和动作往往也显得很机械,套路和动作变化也不是很快,重复的动作不少,这与场地大小的局限有一定关系,不便于伸展拳脚,进行大幅度的跳跃、翻转、蹬踢等表演动作,但对于从未见过这种手持钢刀棍棒跳狮子舞的场面的人来讲,谁看了都会感到十分的惊呀,葬礼既然还会有舞狮,真是闻所未闻,而更奇特的还有把当地山歌、小调、民族舞蹈与跳阴狮舞等结合的葬礼,可惜大多已经失传,没有保留下来,目前仅保留下来的就只有为数不多的阴狮舞动作了。
元江傣族“跳阴狮舞”不用画妆,不用涂脸抹身,但“狮头”面具凶神恶杀,彩画起来,具有“傩”的原始成分,带有祭祀、驱鬼、避邪的目的,这不仅仅只是一种丧葬仪式,也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文化。在汉族丧葬文化中,就有“傩舞”的表演形式,而元江傣族“跳阴狮舞”同样具有“傩舞”的表演形式,所谓“傩”是祭祀的一种形式,一般表演面具都是凶神恶杀的将军形象,类似于门神形象这样才能够镇得住鬼神,随着人类文化艺术的发展,“傩”与当地的山歌、小调、民族舞蹈结合,便出现了新的表现形式,有娱乐的,有治丧的,只可惜很多表演剧目都失传了,留下来的仅仅只是一小部份,元江傣族“跳阴狮舞”是把中国汉文化中“傩”与本地民俗相结合而保留下来的一种古老文化艺术。
所以,元江傣族和平狮舞中的“阳狮舞”(即雄狮舞)和“阴狮舞”,是研究中国舞狮起源、发展、传承的宝贵的实物例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民俗、艺术价值。
2010年2月于元江
(作者:许洪畅,男,傣族,1963年12月26日生,元江县发改委办公室主任,云南省民族学会会员、云南省傣族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协会会员、云南玉溪文联会员,曾经在各种报刊杂志发表论文、调查、纪实报告、散文、诗歌等10余万字,主编《元江供销合作社志》(25万字)、《云南元江傣族研究文集》(20万字)、《元江傣族文化》(30万字)。邮箱:yjly6515191@126qq939156680手机13708776663邮编65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