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如火的年代(一)
导读没过两个月我就把这些小诗整理了出来,加上原来和后来写的一些这类的小诗,编辑了一本诗集,叫《春雷滚滚》,意思的就是学大寨的春雷已经响起,响彻在严寒的冬季。
青春如火的年代(一)
高中毕业后,我回乡参加了农业生产劳动,成为生产队的社员。刚毕业的那年我十九岁,正是青春勃发的时候,也是我开始文学创作还不到两年的时候。这是一九七五年,这一年的三夏战斗打响了,我激情满怀地投入到三夏战斗中,一边劳动一边用手中的笔书写讴歌农村广大干部社员奋战三夏、誓夺夏粮大丰收,打好三夏这一仗的雄心壮志的诗文,用诗文鼓舞社员群众的干劲。这是我第一次把自己的诗文变成为生产实践服务的武器,这使我感到
了文字的作用与力量。
村子的东面是麦浪滚滚的田野,一眼望不到边,整个京密引水渠的西面就是三夏战斗打响的战场。火红的三夏季节,广阔的田野,金色的麦浪,到处呈现着一片丰收的景象。开镰了啦!开镰啦!三夏大战已经打响,村村队队的干部社员奔向这一望无边的金色田野,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田间广播开始了,区里的、公社的、大队的,一天总是不断地播送着战三夏鼓舞干劲的通讯报道、诗文,播送着歌曲、样板戏的片段。看!区委副书记、公社党委书记李进山来了,什么也不说立即挥舞着镰刀和社员一起割麦子。年轻的书记也是农民出身,经常劳动看得出来,不是耍嘴皮子的干部。看到这个场面,我立即来了情绪,一首诗早已在我脑子里构思好了,歇闲儿的时候我赶紧拿笔记录下来了,题目是《党委书记到田间》,现在还记得诗中的一段:
党委书记到田间,同咱一起战三夏,以身作则是榜样,干部社员都称赞。
劳动之余天天写稿,天天往大队广播站投稿,有的稿子又被公社广播站采用广播,这首《党委书记到田间》虽然写得水平不高,也被区广播站采用广播,但毕竟是贴近生活的。现在这首诗找不到了,我记得写了四段,每段开头都是“党委书记到田间”,都是四句一段的。虽然是顺口溜,倒也像民歌体。
第一年当社员割麦子,我和队里另一个青年较起劲来,我们割在最前面,不相上下,再回头看,社员们被我们甩出了二十几米远,到了收工也没有赶上我们。我们天天光着膀子割麦子,脊梁都晒红了,晒黑了,都脱皮了,用手一揭就是巴掌那样大皮,能做胡琴了。那时候的干劲都跟牛犊子似地,哪知道累呀?
这一年我又利用劳动之余和同学一起创作了诗集《火红的青春》,是反映知识青年农村生活的,诗集收录了我们创作的六十多诗,可惜现在这部诗集的手稿已经找不到了,这是很遗憾的事情。我们这部诗集的最后定稿也是由当时在我们公社下乡的知识青年帮助抄写的,我十分感激她们。这部诗集里所有我写的诗,当时都在大队广播站播送了,是由我和大队广播站那个漂亮的女广播员共同朗诵的,那个女广播员是城里的下乡知青,后来调到区广播站区了。这些诗由我配了音乐,配乐诗朗诵效果不错。我当时编辑了几辑,大概三四辑,没辑近十首的样子,都配了乐。记得当时编辑的题目是《青春红似火》。当时在街上碰到一个同学,她在中学当老师,她问我:听得出来是你朗诵的,也是你写的吗?我点头。她羡慕地说:写得真好,原来不知道你会写诗呀!
这一年的三秋劳动没有参加,三夏过后我被安排到公社专政学习班,看管那些所谓有问题的人。那天的冬天倒是带着这些被看管的人参加过一些劳动,到外村参加冬季农田基本建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到南安河参加填滩造田的劳动,那是晚上,整个河滩上灯火通明,全村的人都出动了,沸腾的劳动场面感染了我,激发了我心中的诗情,当时就拿起笔写了不少民歌体的小诗,也就算民歌吧。战地广播站播送着我给我们的投稿,就连跟我一起来的民兵伙伴都说:你真是不闲着,到哪儿都写,真有的写!写得好!真是诗人!
没过两个月我就把这些小诗整理了出来,加上原来和后来写的一些这类的小诗,编辑了一本诗集,叫《春雷滚滚》,意思的就是学大寨的春雷已经响起,响彻在严寒的冬季。后来我还拿着这本诗集去找北京出版社,当时出版社诗歌组的负责人、一个快五十岁的女同志还鼓励我要多写。
一九七五年就这样过去了,那是我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第一年,很多的事现在依然记忆犹新,想起了也十分感动,那是青春如火的年代啊!谁又能够忘记自己的青春岁月呢?这样的日子,这样的年代是要记一辈子,一辈子也难以忘记——因为青春,青春是多么美好啊,人生美好的记忆、美好的东西怎么能够忘记呢?
2010.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