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让“吃空饷”者成为真正的空想

让“吃空饷”者成为真正的空想

2013-10-23 05:42 作者:空中飞 阅读量:26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本文从吃空饷的事实谈到吃空饷的危害,及产生的社会原因,最后指出如何刹住吃空饷的。本文由表及里,重点指出了它的危害,让世人警醒,让官员瞠目,以达到遏制此风的目的。

**网报道:吃空饷问题在全国普遍存在,这是不争的事实。近年来,全国各省、市、区纷纷开展清理吃空饷,四川近半年时间初步清查出吃空饷者3.7万多人,每年冒领经费6400多万元。河南省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20773人,涉及资金1.53亿元。湖北省红安县国土资源局原局长王秉锋因腐败问题2007年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三年。然而直到2009年6月11号,王秉锋的人事关系仍在红安县国土资源局,在湖北省财政与编制政务公开网上还能查询到他的姓名。据知情人透露,王秉锋每月还在国土局领取工资(6月12号中国广播网)。所谓吃空饷就是在编不在岗、死亡不注销、调出不下编、留职不停薪、虚报工资表、冒领养老金等各种形式的吃空饷,就像一群硕鼠大肆吞噬着国家和地方财富,吞噬着党和政府的廉洁公正形象。导致财政供养人员虚增,增加财政负担,造成国家财政大量资金无端地流失,损害了广大公众利益,同时也制造着严重的社会不公。

一般我们所说吃空饷多指在其位不干事白吃饭的那类人,但若某人被彻底开除出公务员队伍,还能继续吃白饭,这就令人难以置信了。但近年,类似红安国土资源局原局长王秉锋这样吃空饷之人却屡屡再现:安徽省潜山县综合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原副主任曹晓明因受贿罪获刑入狱,职务被罢免了半年,竟然每月按时“拿”工资;瑞安市原副市长蒋良荣被判缓刑以来至今六年时间里,没有被开除公职,仍然是一名在编的公务员,基本不上班,却每月照样领取“逍遥钱”。吃空饷手段尽管五花八门,但这笔钱的去向主要有两个,一是被个人占用,二是被单位冒领挪用。无论哪种情况,背后都隐藏着腐败。对于个人而言,在编不在岗,拿钱不上班,大凡能够“吃空饷”的人手中都掌有或大或小的特权,或是特权人物的亲朋故旧。对于单位来说,有的是对“吃空饷”现象故意隐瞒,有的是与个人合谋,为的都是从财政冒领薪金以利己或单位开支,有的甚至入了单位小金库。

享受吃空饷的“超国民待遇”与无权无势的老百姓是无关的,大多是“权贵”阶层。他们运用手中权力“荫被”子女,亲朋好友。也有通过钱权交易吃上“空饷”。一些单位人事安排,财政供给实行两本账,群众心知肚明,却又无可奈何!有些事业单位的人事管理,“人治”仍然大于法治。虽然行政机关进人有一套完整的运转程序,譬如“凡进必考”,审查档案、审核编制、审批工资,还要编委会主官签字批准等。但不少地方根本就未能实行这个标准,当前机关进人仍然是“一把手”大笔一挥签字算数,只有很少的人才走公开公正考录的程序,这就为擅权者贪财谋私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我们的各级政府早就认识到吃空饷的危害性,这些年对“吃空饷”问题从没有停止过清理、整顿。但往往是“蜻蜓点水般”地走过场,既得利益者始终坚持暗箱操作,是“吃空饷”屡清不绝的制度弊端。年年都在清理“吃空饷”,却越清理越多,原因不仅仅是“吃空饷”现象非常隐蔽,更在于能够“吃空饷”者都是有实权领导干部的亲属,清理起来难度极大。清理“吃空饷”喊声一声高过一声,每当单位清理风暴开始,被清理对象就迅速回单位呆上几天,等风声一过,人又溜走了。工资照拿,还可以在外面找“外水”。而一些大学生、研究生却找不到工作,就是有工作也没有保障。存在巨大的反差,这样不利于和谐社会的发展。吃空饷,表面看好像是占个便宜,属于道德问题,实际上是违法犯罪。对于吃空饷者来说,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骗取公共财物的行为,已经构成诈骗罪;而对于造成吃空饷的机关单位来说,以私权侵犯公权,损公肥私,相关人员也构成渎职或者贪污罪。既然是违了法,就应当按照法律办,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没收非法所得,让吃空饷者“吃不了兜着走”。

王秉锋、曹晓明、蒋良荣这些吃了几年空饷的事实说明了一批公务员的不作为或不敢作为,他们明知道吃空饷不合法,但他们仍一起违法违规,一起“吃空饷”,一起试图欺骗人民,这是一种集体失职。同时,这些人“吃空饷”之所以能这么长时间地存在,体现出相关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存在着严重的漏洞,公务员编制的不严肃性、工资发放环节的不规范性等弊端也都袒露无疑。为此,笔者希望在对王秉锋、曹晓明、蒋良荣等“吃空饷”问题依法严肃从重处理的同时,还得进一步加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管,严惩一切“粗心”的失职行为,改变一切消极的工作作风;唯有切实履行“从严治政”的执政理念,方能真正取信于民。

吃空饷原本是旧军队里贪污腐化的一种陋习,在旧中国、那时如果被查出后,都是要受到撤职法办乃至于掉脑袋的。因为吃空饷是故意侵吞国家财产,明显的贪污腐败,必须绳之以法。而我们现在查办吃空饷只仅仅是一退了之。山东省对吃空饷涉及违规人数11858人,仅269人受到党纪政纪处分,查处人数少,处罚过轻,甚至还少收回750万元,实在难以服众,很难产生威慑力。如此恐怕连“吃空饷”者都没有罪恶感,这只能是纵容其愈演愈烈。目前“吃空饷”现象的复燃和普遍剧增,其背后有着深刻的利益因素和权力滥用的原因。在开创法治社会的进程中,各种人事、财经管理关系也将不断呈现出纵深化和复杂化的特点,相应的法律调控手段显得相对滞后。这一方面不仅表现了改革过程中的某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向人们展示出建设法治政府不是一句简单的宣言和口号,有很多体制性的权力运行细节需立即更新。这也说明我国目前关于公职人员人事和工资等微观管理制度有缺陷。

按说财政资金发放工资和人头经费,应该是“一个萝卜一个坑”,编制、财政等部门对此层层审核把关,为什么依然还有人“吃空饷”?据我所知,长期以来这一问题不是无人反映,而是你反映只增加你个人麻烦,就根本没人具体过问,基层有多少纪委只是一种“标本”!吃空饷”行为大面积发生,充分暴露我们的经费、编制、财政资金监管不严,编制、财政部门的审核把关存在漏洞,更多的根源是基层纪委的虚设,有少数纪委还带头腐败。

“吃空饷”现象之所以有存在的空间,制度的弊端和监管的缺位是根本原因。按规定,编办是党政事业单位人员进出口的“总开关”,只有在编制部门审核同意设置的机构和核批的编制范围内,组织人事部门才能配备人员并核定工资,财政部门才能列入政府预算并核拨经费,银行才能开设帐户并发放工资。然而在过去,职能部门相互协调制约机制没有完全建立,特别是机构编制管理与财政预算管理相互配套协调的约束机制不得力,编制、人事、财政、劳动、各部门之间配合不协调,在增人管理和工资开支上“一家一本帐”。组织、人事、劳动、民政、教育多渠道进入,不按编制进人的现象时有发生。有关部门对财政供养人员情况掌握根本不清楚、不及时,才造成日常监管不到位。

更让人担心的是,各地发现的吃空饷者,基本上都以堵住漏洞不再让他们吃空饷而告终,结果就等于吃了白吃。既然能够“吃了白吃”,于是就有了更多的“不吃白不吃”。我想,之所以有如此众多吃空饷者,很大原因是现实中对待这种情况处理太轻。要想彻底解决吃空饷的问题,那就不能只是“一清了之”,必须严肃法纪,追究责任。对“吃空饷”问题,如果有关地方政府不能正视,只想通过发动一次“战役”、清理一批人进行修补,是无助于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是开展治理这么多年,“吃空饷”却始终不能杜绝的原因所在。一些地方政府仍然挂着一块“遮羞布”,而且越是群众关注的信息,越被视为“敏感”问题,总希望“点到为止”,怕深究起来暴露出更多问题,以至“引火烧身”。所以,即便是清理“吃空饷”这样的好事,也要“低调处理”,这就不正常了。只有政府先扯下“遮羞布”,问政于民,这样才不会无休止地“亡羊补牢”。

“吃空饷”现象是公共资金流失的黑洞。仅仅四川省,公共财政每年就被“吃空饷”者冒领6400余万元。那么,全国各地通过这个渠道流失的财政资金,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这一事例告诉我们,根治“吃空饷”腐败,除加强对机关事业单位财政资金审查力度、增加财务透明度以外,还可以实行多个部门联动审核,消除个别人暗箱操作的空间。在建立健全各种制度的同时,更要严格执行制度,涉及腐败问题的要一查到底,严肃惩处,绝不允许把财政资金当成可以随意侵占的“唐僧肉”。要采取铁的手腕,建立编制实名制、财政供养救助人员审批责任追究制,编务公开,阳光操作,查清楚“吃空饷”都是什么人?涉及腐败问题的要一查到底,不仅对当事人要清退,收回虚报冒领款项,更要对相关领导撒职、罢官,依法给予刑事处罚。从严治吏,才能真正革除吃空饷屡禁不绝的弊端。

治理“吃空饷”行为需要在外围防线、长效机制方面下工夫,做到标本兼治。具体说来,一是要建立跨部门的人事信息通报、监督机制,二是要填补治理“吃空饷”的立法空白,明确相关单位、部门领导的责任。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单位有人吃空饷,领导要问责,借助手中的权力为他人吃空饷提供便利的人都要问责。杜绝了吃空饷,就等于给财政去除了一个沉重的包袱,也将有助于我国实行积极的公共财政政策,让财政多余的钱来开办民生服务不是更好吗。加大对单位和个人合谋骗取“空饷”的惩处力度,让有关当事人轻者掉官帽,重者进大牢。只有这样才能堵住造成“吃空饷”的漏洞,刹住“吃空饷”的歪风,切切实实让“吃空饷”成为真正的空想。

(2009-06-1620:23:23)

蝶恋花

相关文章关键词

《让“吃空饷”者成为真正的空想》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