弄堂口的老皮匠
编者按上海的里弄(旧里)产生于清末民初。闻名于世的石库门建筑是里弄中最多最为普遍的房子,它是上海最主要的民居之一,如今已成了老建筑……本文介绍了里弄的有关知识及里弄口人事的变迁,字里行间流露出怀旧的情感。
上海的市民大多数生活在“里弄”里,“里弄”是上海人过去对居民住宅区的叫法,现在统统称为“小区”。所谓“里弄”的“里”,其实是弄堂的名字,譬如:“三多里”、“大安里”、“祥康里”、“同福里”等等,名字都很祥瑞。而“弄”就是弄堂的简称。
通常的“里”是由多条弄堂组成,至少一条。弄堂与弄堂之间几乎条条相通,看上去不通的弄堂,通过人家的后门,也能走向隔壁的弄堂,“走后门”的出点大概来自于此。因此,上海的弄堂真可谓四通八达。
弄堂与马路呈丁字形,弄堂的外面是人行道,人行道的外面是马路。弄堂里是一幢连着一幢的房子,房子的样式有石库门建筑、联体别墅建筑、西洋式建筑等。其中石库门建筑的弄堂最为普遍,石库门建筑是上海民居的特征。现在,把石库门建筑的弄堂称谓“旧里”,或着叫做“老式弄堂”。
人们走出弄堂便是人行道,马路边的人行道。人行道与弄堂相连。因此,无论是过往的行人,还是住在弄堂里的居民,弄堂口是进出家门的必经之地。
特别的是,大凡石库门建筑的弄堂,弄堂口的样式有点类似古代的城门。青砖或红砖砌成的拱门上方,镶嵌着石板,石板上篆刻着弄堂的名字。拱门上面还建有类似城楼的建筑,这个建筑就是所谓的“过街楼”。篆刻弄堂名字的那块石板,就是镶嵌在“过街楼”的底下。
书写弄堂名字的字,一般出自大家、名家之手,字写的浑厚有力,字迹刻在花冈岩上的,也有刻在青砖上的,看上去古色古香,恰到好处的反映了深厚的文化底韵。据说“民国”元老、“前清”进士谭延贻老先生曾经也写过这种字。
现在,这种刻有弄堂名的石板或青砖,已经成为收藏品,有不少收藏家在收集、整理、收藏。
弄堂口是过往行人和居民进出的交通要道,旧里也不例外。不过,大部分旧里的弄堂口,都有小摊贩在做小生意。有常年供应开水的“老虎灶”,“老虎灶”是一种用木材或煤为燃料的常压烧水炉,专门用来烧开水;有供人烧饭、烧菜的“七心炉”,“七心炉”是一种由许多各自独立的炉膛组成的煤球炉,可供多口锅,同时烧煮;也有常年为人缝纫、织补的小摊头等。总之可以说,平民生活中的各种所需包罗万象。
我从小居住在旧里中,在我所居住的弄堂,弄堂口有一个小小的“皮匠摊”。“皮匠摊”以修鞋为主,同时也按客户的要求,定做皮鞋、棉布鞋等新鞋。
弄堂口的“皮匠摊”由两个老皮匠组成,一个年岁大些的是个光头;另一个年岁小一些,但他的头发却永远油光呈亮。他们说一口带有苏北口音的上海话。
“皮匠”是江、浙、沪一带的人,对制鞋、修鞋师傅的称呼。年纪大的叫“老皮匠”;年纪小的叫“小皮匠”。
一个木头架子约一人高,架子里面分成了好几挡,用于存放各种鞋。木架里放有修好的鞋、待修的鞋、新鞋以及样品鞋。两个板凳高的矮木箱,一个放修鞋用的工具和零件,诸如鞋钉、铁凳、郎头、靴头等。另一个是放修鞋用的材料,诸如胶皮、牛皮和蜡线之类。所有这些就是“皮匠摊”的全部家当,也是这些家当组成了“皮匠摊”。
一个木头架子放在弄堂口,靠弄口外的一面是封住的,这样一来可遮风挡雨,二来可遮挡西晒的太阳。两个矮木箱子的摆放呈L形,放在弄堂内,平时可供顾客坐,亦可供行人歇歇脚。两个老皮匠十分惬意的坐在里面干活,头顶上就是所谓的“过街楼”,真像一个修鞋的小“作坊”。
从我记事的时候起,弄堂口的皮匠摊,已经存在了,那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
皮匠摊一清早就营业了,我每天早晨上学经过的时侯,只见他们已经有说有笑地在干活了。
他们每天都摆摊营业,好像没有休息天,只有修不完的鞋,一边聊天一边修鞋。他们经常与别人打招呼,也聊天,嘻嘻哈哈热闹的很,看起来十分快乐。我几乎每个星期天都要去“皮匠摊”玩。这是因为两个老皮匠很喜欢与小孩玩,也喜欢和年青人聊天,听他们的聊天,可以见闻长知识。
有一天,弄堂里的一位老太太,问年岁小一点的“老皮匠”,“嗨!今朝还有个老皮匠哪能(沪语:怎么)没有来啊?阿是(沪语:是否)身体不舒服(生病了)?”老太太一联串的提问,年岁小的那个“老皮匠”好像没有回答,只是苦苦地一笑,使劲的摇着头,一改往日地喜悦。
过了不久,年岁小的那个“老皮匠”也不来了,弄堂口的“皮匠摊”无影中消失了。老皮匠们的“家当”也不知去了何处,谁都不知。
我对老皮匠们的生与死浑然不知,也不可能知道,真如我不知他们是怎样来的。其实,关于老皮匠们的身世,生活在这一条弄堂里的所有人,谁都不知道。
再过了不久,弄堂口的墙壁上画上了画像,变成了生活在这一条弄堂里的所有人,每天都要面对着画像“早请示”、“晚汇报”的场所了。那时,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中后期。
上海的里弄(旧里)产生于清末民初。闻名于世的石库门建筑是里弄中最多最为普遍的房子,它是上海最主要的民居之一,如今已成了老建筑。老建筑已被拆除了不少,据说保留了一些,但是保留下来的建筑,可能已经不构成“里弄”了。
稍后一些年代建筑的弄堂房子,一般取名“XX坊”,例如“纷阳坊”、“梅兰坊”等等。再后一些年代建筑的弄堂房子,叫“XX新?”,例如“修德新?”、“静安新?”、“大陆新?”等等。
现在,称这样的弄堂为“新式里弄”,简称“新里”。其实,所谓的“新里”是从石库门建筑发展而来。“新里”建筑内的设施已经先进多了,也比较西洋化,譬如:落地钢窗、打蜡地板、抽水马桶等。
新里也是上海主要的民居之一。这种民居建筑的弄堂,已不再四通八达了,弄堂口也是另一番景象。
二00九年六月
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