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装满幸福的花腰傣花包

装满幸福的花腰傣花包

2013-10-23 20:57 作者:眼镜 阅读量:352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每当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各寨的未婚小卜哨(小姑娘)、小卜冒(小伙子)都集中在寨子旁的草坪上或槟榔树、芒果树下,男女各站一边,含情脉脉地相互对视片刻,小卜哨便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嗖”地向男青年甩去。

居住在红河谷两岸的花腰傣男女之间的传情求爱,一般都是通过丢花包来完成的,所以说花包是花腰傣传情的信物。汉史书上说:“丢包为沿边游戏之一,亦为促成婚姻之媒介,来场者均为未字之女郎,自制花团,其大如桔,外皮用颜色之布,内装棉花绷子。”宋代朱辅《溪蛮丛笑》中也有描写苗、瑶、撩、仡伶、仡佬等少数民族“丢包”的风俗,“撩”是古代对傣族的称呼,可见这一活动在宋代就早已形成“风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飞砣”就是今日花腰傣的“丢花包”。现在的花包多是四角棱形的,拳头大小,外表用花布缝成,里边填充稻谷或者子棉,角上缀有五六寸长的丝线,系有一条一尺多长的挂绳,便于丢包时抛甩。丢花包的规矩,开始一般都是丢着玩的,属于试探阶段。在试探中,如果男女双方相互看中了,两人越丢越热烈,感情越深厚。这时要丢接准确,如果失手,对方就要唱歌来索取礼物。但是不管是接或者送礼物,都感到是很大的快乐和幸福。因此有的小伙子小姑娘故意将花包扔得高高的,让对方接不到,或者故意接不住,以便索取礼物或送礼物给对方。如果双方都觉得情投意合,就离开大家,另寻地方去对歌谈情。

而居住在红河两岸的花腰傣男女青年,每当泼水节来临之际,各村各寨的未婚小卜哨(小姑娘)、小卜冒(小伙子)都集中在寨子旁的草坪上或槟榔树、芒果树下,男女各站一边,含情脉脉地相互对视片刻,小卜哨便手握花包提绳轻甩几圈,再“嗖”地向男青年甩去。见花包飞来,小卜冒们会争相抢接,接住的自然欢呼雀跃。小卜冒得到花包以后,也轻甩几圈,再“嗖”地掷出,让小卜哨抢接。经过几番试探性的抛掷之后,心有灵犀的男女青年接下来便会自觉形成一对一的结对丢包。这时的花包已经成为传递感情的信物,带着情与爱飞向对方。这时候傍边的伙伴便会向她们投来祝福的目光,然后,心领神会的一对男女,便悄然离开丢包的伙伴,隐于竹林深处倾心交谈,最终坠入爱河,变为情侣。

小小的花包于是便成为花腰傣男女青年的月下老,千百年来不知为多少妙龄小卜哨牵线,为多少小卜冒搭桥,使一对对有情人终成眷属,繁衍着一代又一代新生,于是,世世代代永不灭迹、永不消失,繁荣兴旺。

月华

相关文章关键词

《装满幸福的花腰傣花包》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