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招呼
编者按:"知晓礼仪的原理和规则,能够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交流了解,彼此信任,消除隔阂,营造良好氛围,正所谓“礼兴人和”,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共处。",很有生活哲理。
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貌用语就属于良言之列。礼貌用语在日常生活,尤其在公关活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招呼用语言表示的是打招呼人与被打招呼人之间的一种交往关系。如果遇到熟人打招呼或别人给你打招呼,你装作没看见,都是不礼貌的行为。
有一天中午与一老师同桌吃饭,她主动与我打招呼,我也寒暄搭讪。我记忆不好,眼前女教师似曾相识,又见有几分成熟,便脱口而出:“你小孩多大了?”
“我还没结婚呢,我是某某小学的老师,你可能记成我姐姐了。”她说,“我姐姐陈某某,以前你的老同事。”
“对对,记成你姐姐了……”我赶忙说。
幸好她有个姐姐,幸好这女教师机灵,让我有个台阶下。
中国是礼仪之邦,见面打招呼,人之常情。内容也由缺乏温饱的过去的“你吃过了吗”变为“你好”等节奏明快的更加文明得体的问候语。打招呼其实有很多学问,最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场合打招呼。从前,有个人在厕所里遇见舅舅,书上可从没介绍厕所的礼节,也没听人说过厕所礼节,一时不知说什么好,便脱口:“舅舅,你也拉小便。”弄得舅舅十分尴尬。
现在酒家生意很好,一个晚上同时办好几场那是常有的事。有一次,某个酒家同时办两场酒席,一红一白,某个迟到先生,匆匆找个空位坐下便吃,此人是来参加妻子同事的喜宴的,同桌都不认识,这也难怪,大家只吃不说。主人来敬酒时,大家举杯起立,迟到先生笑容可掬:“恭喜!恭喜!”全桌人面面相觑。原来迟到先生钻进“白”门。看来好话也不可以随便说的。
南京一家公司的新员工小张因在电梯里遇见集团董事长未打招呼,被要求辞职。公司董事长称当时主动跟小张说话,小张却冷眼相对,据此认为小张“思维有问题,不适合做期货”。因员工礼数不周引发的炒鱿鱼事件,对此大家莫衷一是,但礼仪的重要性凸显无遗,
打招呼是双方的事,不能一头热一头冷,我们学校经常教育学生讲文明礼貌,要求遇到老师要主动打招呼,说“老师好!”可是学生这头做到了,有的老师却没能积极“配合”,学生打招呼,老师没任何回应,置若罔闻,连个头都不点,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其实,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如离得比较远不适于讲话,或者是关系比较一般的人之间,只要相互微笑,或者点一下头,也算是一种招呼语了。
知晓礼仪的原理和规则,能够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交流了解,彼此信任,消除隔阂,营造良好氛围,正所谓“礼兴人和”,人与人之间就能和谐共处。
“人无礼则不立,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
田少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