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浅议“阅读匮乏”

浅议“阅读匮乏”

2013-10-22 07:32 作者:空中飞 阅读量:443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编者按读书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更是人们自我完善提升、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心理的强化,更多是需要从阅读本民族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中感悟和体味。

**网报道:阅读是最直接有效的学习途径,人类80%的知识都是通过阅读获得的。阅读作为学习的基础、教育的根本,与现代国家倡导的“知识经济”、“学习型社会”建设高度相关,构建阅读型社会关乎社会的未来。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一个国家谁在看书,看哪些书,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

今年4月23日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第14个“世界读书日”(又称世界图书和版权日)。在我国,这个节日越来越受到重视。据媒体报道,19日下午,由深圳出版发行集团和共青团深圳市委等共同主办的“诵读,最美的声音2009公众朗读家行动”正式启动;中国国家图书馆也在4月23日举办了大型的公益读书活动,其中一大亮点是启动“阅读中国——当代文学作品(数字)推荐工程”;荆州市也将从4月底至5月底,举办展览、征文和知识竞赛等读书活动。

阅读是人类传递信息最有效的、不可替代的手段。因为通过阅读接受信息,最能体现信息接受者的主体性。比如,你在读书时,速度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来调节,有些段落可以反复琢磨,做笔记,甚至对之质疑、挑战。接受信息的过程和思想的过程可以充分地混合。这一点,大多数新媒体都不具有。比如DVD一放,就按照既定的速度走,信息的接受者完全处于被动状态。这样的信息传送,常常是灌输式的,缺乏思想的空间,不具有阅读中的对话性。

举办丰富多彩的大型公益读书活动让人倍感欣喜,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许多城市并不重视这个节日,而且我国国民的读书率也并不理想。有权威调查数据显示,从1999年到2005年,我国国民阅读率从60.4%下降到48.7%,虽然近年来读书率下滑放缓,但整体仍处于“逐年下降”的态势。读书率下降,本质上是一种文化危机,这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极不相符。笔者以为,基于这种“阅读匮乏”的严峻现实,政府和相关部门有必要担起“挽救读书率”的责任,把引导全民读书作为实现科学发展,建设文明城市的重要工程。政府要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读书活动,营造全民阅读氛围。

阅读不是朗诵,是默读,不和别人分享,读者和书之间可以建立个人的关系。其他新传媒,大多有某种公共性。即使自己关起门来看电视,常常也感到四周有人。所以,阅读给个性化的信息传递创造了最大的自由。信息的接受者对所接受的信息有充分的个人解释权,最大限度地免除其他受众的影响。阅读虽说不能改变我们的命运,却可以改变我们的性格;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起点,但它却可以改变人生的终点,它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对生活的认识,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们更加理性的看待现实问题。阅读是丰富人生阅历的良好伴侣,阅读的神奇之处就在于能让人们找到梦想,并不断地接近它。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借鉴他人的生活经历来使自己的人生变长,变宽,让人变得更深刻、更文雅。

一个城市的读书氛围浓厚,市民的文明程度就会越来越高,整个城市随之会变得更文明,更有内涵;反之,如果读书氛围淡薄,人们只关心升官发财和吃喝玩乐,这座城市势必会成为一座徒有其表的“废都”。人心浮躁,良知遮蔽,缺少以公平正义为内核的人文精神。一个人不读书,接受信息就常常是从众的、被动的、缺乏分析的。一个民族不读书,这个民族的文化就丧失了创造性、批判性,个人就会被群体所淹没。

我们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读书、热爱学习的传统。从“积财千万,无过读书”、“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古训,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劝勉,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感悟,到“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经验之谈,人们相信,读书不仅仅是个人修养的标志,更是人们自我完善提升、凝聚智慧的重要途径。民族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的延续,民族心理的强化,更多是需要从阅读本民族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经典作品中感悟和体味。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阅读的民族,建设“书香社会”,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也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希望我们的媒体及各界人士,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不遗余力地推动全民阅读运动。未来最具有竞争力并最终能胜出的民族,一定是阅读能力最强的民族。我们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读书对国民素质的影响。4月23日下午3时许,温家宝总理来到商务印书馆和国家图书馆,在与编辑和网友在线交流读书心得时说:“我非常希望提倡全民读书,我愿意看到人们在坐地铁的时候能够手里拿上一本书,因为我一直认为,知识不仅给人力量,还给人安全,给人幸福。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多读书吧,这就是我的希望。”我对这句话印象最深刻。

公民读书率持续下降,时间一长,就会产生严重后果。这种后果先是会在个人身上显现,然后通过人际交往蔓延成社会风气。有人认为,以前从书籍上得到的,现在同样能从大众媒体中得到,所以没必要再读书。我觉得,光依赖于大众媒体,从而少读书甚至不读书,那样会导致思想浅薄化和言语贫乏化。在我国,“半数国人不读书”的调查数据,使社会各界深感不安,不少专家、学者利用各种场合高呼“拯救阅读”!希望有更多的城市积极开展读书活动,要像深圳那样,把全民读书视为“让城市获得尊敬”的需要;能够结合当地实际,特别是结合广大市民的需要,多开展一些读书文化活动,引导市民读书,鼓励市民读书;让市民学起来,让城市更加文明起来。

产生国民阅读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网络的飞速发展对国民传统阅读的冲击。网络正在破坏学生们的读书心态,大多数年轻人不再进图书馆,而是上网玩游戏、聊天,当然也有少部分人开始习惯在网上读书看报,但那种读书是一种“泛读”现象,不再有精读。阅读危机的社会原因主要在于社会转型期的浮躁与喧哗,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心态。在当前的环境中,有一部分人确实在为生计而奔忙,他们生活节奏紧张,第一没有时间读书,第二是缺乏阅读习惯。再就是当前的纸质媒介的质量不高,缺少精品图书也是一个原因。缺乏把知识性、教育性和趣味性结合得很好的书籍。这就要求我们的出版社多出好的作品,要求作者要有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思想和高贵的语言。需要编辑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一丝不苟的严谨作风,要多出那些能给人以文化熏陶、思想启迪和精神力量的书,多出那些历经沧桑、光芒永不磨灭的书。

纸质阅读,它是线性的,连续的,它的优势在于可以进行深入研读、品味细节、交流学术思想,同时也有助于培养阅读者的抽象思维能力,它是深阅读。而网络阅读,它侧重于形象思维,它具有快餐式、浏览式、随意性、跳跃性、碎片化等特征。虽然它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是缺乏纵深的思考,浅阅读的盛行和功利化阅读的泛滥,折射了世风的浮躁、浮华,属于浅阅读。著名作家苏叔阳忧虑地说:“对决定民族发展未来的历史、文学、哲学等深层次书籍的阅读在被损害,令人担忧,某种程度上说,阅读危机不是危言耸听。”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阅读传统的丢失如果发展下去,国人将失去精神归依,整个民族会沦为浅薄的民族、无根的民族。一个浅薄、无根的民族是不能强大和发展的。要稳固和繁荣五千年文明,倡导全民阅读是个很重要的方式。

提升国民阅读能力,提倡全民阅读是一项长期的国家工程。需要国家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各项硬件设施。各社区都要建立图书馆,规模可以不大,但要十分方便,任何人都可以进去阅读,没有障碍,各大型图书馆和大学图书馆,也都要无条件向公众开放;出版者要引导大众的阅读喜好。一是要出版优秀图书,当务之急是要强调原创,提高质量。二是要合理定价,良性循环。三是要提高服务水平,杜绝虚假宣传、大肆炒作,搞好阅读指导和售后服务。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凝结,更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自蒙昧至今,经验的积累和文化的传承无疑推动了社会的巨大进步,书籍作为其最好的载体而倍受推崇。我们的学校要用“以阅读开拓学生视野,用书籍涵养校园文明”的教学理念。学生实行每周100分钟的大阅读课、45分钟的电视阅读,每天30分钟的晨读,让学生时时徜徉于书的海洋,在读书中,让他们遨游祖国的名山大川,领略了美的风光;让他们超越时代的限制,神游上下五千年,跨越那历史的门坎;让他们插上想象翅膀,去发现那奇妙的世界,让他们从书中欣赏草的新绿,花的含笑,鸟的鸣啭,生命的成长,人生的纪念。渐渐地,阅读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主题,耳边常听到的是校园广播中的文学欣赏;眼中看见的是读书名言条幅和读书宣传栏;感受的是人群川流不息出入图书馆的气息。让学生们深深感到“书”是学习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备品,读书丰富学生的精神家园,使他们远离网吧,走进书的世界里。老师要培养学生阅读深入思考的能力,让孩子在阅读中享受得到快乐,获得文化熏染。

中国人是否阅读,将决定是世界跟着中国走,还是中国跟着世界走。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日新月异,经济发展的步伐不断加快,综合国力的竞争越来越激烈,阅读率是强国兴邦的标志之一。如何更好地应对国民阅读危机,还需国家、社会、学校、个人建立共同的认识,采取相应的措施一起努力。我们应在国家的大力倡导之下,养成勤奋读书的好习惯,多读书,读好书,获取丰富的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将提高国民阅读率从认识转变成为有效的实践,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2009-04-2616:26:50)

雨亦奇

相关文章关键词

《浅议“阅读匮乏”》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