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始终是攸关百姓生死的重要命题
导读改革开放30年,“医改”始终是攸关百姓生死的重要命题。医改面临重重矛盾,我们既不能有畏难情绪,也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医疗卫生改革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之中.....
据报道:国家大计,民生为重。医疗问题是一根敏感的“社会神经”,牵动千家万户。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关系到13亿人的切身利益。
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出台。这是一部为了建立中国特色的医药卫生体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远大目标的纲领性文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给政策不给钱、到90年代围绕“医院是不是掉到钱眼里”的大争论,从2000年产权改革吹响“市场化”的号角、到2005年医改突然变奏,再到2006医改重见曙光。医药卫生事业改革不断在曲折中破解难题,在应对挑战中创新发展。
这次医改中,体现的是以人为本,强调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是千万家庭和亿万老百姓的福音。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这些深入人心的话语,让人听后欢心鼓舞。医改体制创新,是一项艰巨而细致的工作,它是新世纪中国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一条希望之路。
大多数老百姓目前是有病不能及时看,该住院不能及时住院,病未痊愈便要求离开医院,为什么?就是生怕承担不了高昂的医疗费用。“看病贵”,主因是经济问题,“看病难”是医疗资源不平衡所致,但是无论看病贵还是看病难,也与医护人员的素质、医德医风有关联。有些医护人员乱开处方,推销高价药,加剧了看病贵;有些医护人员医术不高,冷若冰霜,甚至态度恶劣,作风粗暴,致使看病难、难上加难。医改,不能忽视的就是医患关系,需要更多的惠民举措,这都需要通过医护人员与患者面对面地去实施。所以,这个环节直接关乎医改的成败,关乎人民群众满意度的高低,至关紧要,非同小可。医护人员被称颂为“白衣天使”。“白衣天使”的天职便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这里,医术无疑非常重要,但倘若缺乏对患者的热忱、耐心,医术再高明也会大打折扣,甚至会伤了患者的心。我们知道,医护工作十分辛苦,患者当然要尊重他们。但是目前患者对医院的不满,不少都缘于一些医护人员的素质和道德缺失。
我们喊了几年的“医药分开”,可是到如今仍然没有分,其实这是一项很好的制度,它可以切断医生、医院与药品销售商之间存在的利益链条,最终达到降低患者药费负担的目的。通过减少药品流通的中间环节,挤掉药价中存在的水分,医院通过薄利多销最终也能够实现收支平衡甚至可以盈利。但是,在基层医院,特别是农村的乡镇卫生院,据统计:药品收入比重要占到70%以上,三级医疗机构药品收入比重也占到50%以上,基层医院,如果离开药品收入,医院就根本没有办法生存。因此,医药能不能分开,政府对于基层医院的投入对于他们的生存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政府投入不到位的情况下,这次医改强行医药分开,将有可能造成其他费用的提高。
有人建议走社会融资的方式,来解决“看病难”,在缓和我国医疗事业经费吃紧窘境的同时,缓解医院医疗资源稀缺问题,推动医院间的良性竞争。这一提议,有一定道理,但存在的风险也不容忽视。毕竟,社会资本的介入可能不利于公立医院公益化目标的实现,还或多或少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权钱交易滋生以及公立医院从业人员身份定位等问题。
以前,一些国有企业搞管理层收购,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而获益的也并非企业员工,而是企业的高级管理层。这种“掌勺者私分大锅饭”的做法,披着改革的外衣,无视“所有者”的利益,实际上是明目张胆地巧取豪夺。我们现在的有些公立医院,实行市场化改革后,由于管理不善要关闭也是正确的。但是,必须注意要避免贱卖医院,避免院长、书记等领导或领导亲属从中“空手套白狼”。我认为一些基础比较好、医疗设备相对齐全,可以整合成大型公立医院的分院或分支机构,这样可以发挥大型公立医院的带动效应,以点带面,激活这些看起来作用不大的医院的潜能,而又避免了国有资产流失的可能,又解决的员工就业的问题。
医疗服务机构是不是继续走向“市场化”值得探讨,因为在资本逐利的本性驱动之下,继之而来的就是单纯以营利为目标,必然会产生牟取暴利的冲动。休说完全“市场化”之后必然如此,即使从“准市场化”的尝试中,许多医院已不把病人当病人,想着的已不是如何治病而是怎样赚钱。不然为什么看一个感冒病,医生都要给患者开一百多元的药呢?而有些医院则在与民间资本联合办医的旗号下把公立医院的设备、人才转移出去创收,公立医院被逐渐掏空成了“空壳医院”,实际上已处于名存实亡的境地。
由于政府投入严重不足,公立医院公益性质基本淡化,都在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医院自己抓创收。媒体常报道一些医院对病人过度治疗、开大处方等现象屡见不鲜。群众看病不仅要负担医药成本,还要为医生发工资、发奖金以及为医院买设备、盖病房“做贡献”。为了弥补政府补偿不足,国家允许医院对购进药品加成15%,这就意味着,药品进价越高,医院收入越多。
三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排长队;而许多中小医院却门可罗雀。一面是资源严重紧张,另一面却是资源闲置浪费。其实,当前我国看病难不是大医院不够,而是农村和社区卫生太弱。怎样把社区与乡镇医院建设好是地方政府目前的当务之急。大型公立医院盲目扩张,挤占了国家有限的卫生投资,使“长腿更长,短腿更短”。因此,必须要改变这种现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这次医改我们应立足于充分挖掘现有医疗资源,理顺医院职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展开药品质量和价格监管、医药人才培养以及城乡医疗发展和改革。医改要让农民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缓解城市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切入点和城市卫生改革的交汇点,也是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药价虚高是“看病难”的一个重要因素。尽管国家药监局对此已采取调整药品目录、制定药品指导价并多次降低基本药物价格的措施,但医药生产企业往往会有意识地规避限价药的生产,医院也不愿意使用基本药物。因为利润太少,所以药品价格调整措施无法落到实处。普通人住一次院的费用,自己需要掏的部分比他一年的收入还要高,医疗费用个人负担比例过高。虽然我国卫生医疗投入绝对值和相对值近年来一直有所增长,但在巨大的医疗需求面前,国家的投入仍显不足。
由于我国药品的生产和流通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追求利润最大化,与卫生服务的公益性严重背离。按照一般的市场经济规律,药品供大于求,竞争越激烈,价格应该就越低。但是,我国的处方药却是定价越高,医院加成收入越多,销售情况反而越好,出现了这种怪现象。为使药品挤进报销目录和各类医院,企业不惜采用各种回扣手段,致使商业贿赂屡禁不绝,有的一药多名实行虚高定价。许多药品生产企业为了规避降价政策的限制,把普通药品改个名称、剂型、规格,就变成了所谓的“新药”,价格也一路飙升,这就是市场化的弊端。
医保全民覆盖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手段。尽量确保公平就医和提高集体福利,成为推进医改的基本共识。建立覆盖全民的医保制度,必须实现医药费用的合理分担,这是解决老百姓“看病贵”最核心的措施。如果每个人都享有医疗保障,个人付费比例大幅度降低或者不付,就再也没有人会喊“贵了”。
今年把基本医疗作为公共产品向全民提供的说法,这在我国还是首次。长期以来,包括医保在内的医疗资源,大头被官员、公务人员所享有。两年多前就有媒体报道说,中国社科院报告显示,在中国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中,80%是为以党政干部为主的群体服务的。这个数字的准确度存疑,但一个基本事实是,官员、公务员的医疗保障是最好的,企事业单位要差一个档次,其他人的保障相差就更大了,至于农民基本上就没有享受到政府投入的医疗费用,对“公费医疗”只有羡慕得流口水。医疗资源配置的失衡,当然是一种社会不公,尽管很大程度上是历史原因造成的,可时至今日,这种局面非改不可了。医疗资源成为公共产品,那么就不能成为“少数人的公共产品”。
让全体人民“病有所医”,对当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将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永远是我国实行医改的唯一目标和宗旨。这次国家医改的“路线图”已经明确,用三年的时间做好五项重点工作: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初步测算,为保障上述五项改革,三年内各级政府预计投入8500亿元。表明了中央保障和改善民生、解决老百姓切身利益问题的决心。
改革开放30年,“医改”始终是攸关百姓生死的重要命题。医改面临重重矛盾,我们既不能有畏难情绪,也不能急于求成,而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医疗卫生改革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局之中,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勇气、更大的毅力推进改革,完善医保体系。以基本医疗保险、合作医疗、医疗救助制度为主体,其他形式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为补充,加强覆盖城乡居民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逐步缓解看病难、看病贵,让人民公平地享有基本卫生保健服务。
(2009-04-0814:55:17)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