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鞋
导读拖鞋,过去我们老家管它叫拖拉鞋,可能是穿着走路干活比较慢而得名,也有叫“流氓拖”,就是不干活,在街上游玩闲荡的人穿的鞋。更重要的是因为廉价而普遍,我小时候经常穿拖鞋.....
拖鞋,《现代汉语词典》是这么解释的:后半截没有鞋帮的鞋。一般在室内穿。做为鞋的一种并为大家所选用,它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在室内,现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住房条件大为改善,买套房,建房子甚至建别墅越来越普及,装修也越来越时尚,高档的装修自然要配良好的卫生状况。据我观察没有几家是不脱鞋的,于是拖鞋自然就"飞入寻常百姓家"。夏天有橡胶鞋,冬天有棉鞋,规格大小不一,满足“大小”之客,样式颜色也十分讲究,以映衬各种档次的装修,拖鞋也有专门的鞋柜。有人还根据拖鞋的多少,来推测主人的交往人气状况。现在你要是去谁家串门,第一按门铃,第二脱鞋。比较讲究的主人,卧室、厨房、卫生间还摆拖鞋,层层把“关”确保一尘不染,好似进了科学实验室。你千万别客气说不穿,这样不是你擦地板就是地板擦你,主人还以为你来检查卫生呢,“入室随俗”,一切听从主人安排。这个规矩曾令很少进城的乡下人颇为不惯,山里去田里来,厨房卫生间,一鞋到底,哪有这等麻烦事,难怪有的老人进城不适应,“茅坑”怎能在房间里?还要换鞋,哪有农村方便,还是俺家乡好!
其次,在室外,这一有悖《现代汉语词典》的行为,受到许多制度甚至是法规的约束,学校规定学生不准穿拖鞋上课,交警规定驾驶员不准穿拖鞋上路,宾馆等高档场所规定衣冠不整不得入内。这一随意扩大内涵的行为,确实让人尴尬:西装拖鞋在舞池里转,穿着“人”字拖在机关里悠。
拖鞋,过去我们老家管它叫拖拉鞋,可能是穿着走路干活比较慢而得名,也有叫“流氓拖”,就是不干活,在街上游玩闲荡的人穿的鞋。更重要的是因为廉价而普遍,我小时候经常穿拖鞋,而且是“人”字拖,“人”字拖方便,水陆通用,淌水时掉了也不下沉。鞋带断了,拿镰刀在灶里一烧,用通红的刀尾在鞋带上一熨,听到“?”的一声便大功告成。价钱便宜,许多学生都是穿“人”字拖去上学,那时学校没规定不能穿拖鞋,要不只能穿草鞋或打赤脚了,上体育课时,我们也自觉拖掉拖鞋,打赤脚在操场跑步比打赤脚在山上砍柴轻松多了。再过去是木屐,是有钱人在院子里悠荡穿的。后来有了跟拖鞋一样廉价的空气鞋(后半截有帮或带,走起路来更方便),拖鞋的市场才日见缩小。如今也只能成堆地放在室内了。还是“鞋”归正传好!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