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浅评《中国不高兴》

浅评《中国不高兴》

2013-10-26 01:19 作者:空中飞 阅读量:32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必须承认,《中国不高兴》及其所代表的情绪,是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相关问题和知识群体现状的批评也入木三分。问题是,该书在逻辑上仅停留在情绪的表层,缺乏理性精神,其立论或结论往往显得似是而非。

中国公路人报道:今年是五四运动九十周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周年,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结束了中华民族百年匍匐在地的屈辱历史。但新中国在成立以来的道路是不平坦的,我们民族的心情是不平静的。我们依然生活在巨大的外部压力之下,于是才有60年来的奋斗与探索。我们的苦与乐,我们的失败与成功,都与这奋斗和探索联系在一起。

经过“韬光养晦”,经过改革开放,我国的综合国力在逐步增强,中国业已超过德国成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和影响力的增大,中国人在对外上面的底气也越来越足。特别是去年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并进行其首次太空行走,中国走向伟大复兴的时代正在到来。现在终于有了在全世界面前流露自己喜怒哀乐的资格与自由。我们现在不必时时处处看着别人的眼色行事,也不必时时处处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内心深处。对不平等的事,我们可以大声的说出来,在加上媒体不断报道有关钓鱼岛事件,在南海,日本、菲律宾等国纷纷对中国国土表示拥有主权,这时候中国人非常不高兴,许多人气愤的在新闻后面跟帖要开战。从去年开始,中欧关系降至冰点,法国总统萨科齐会见达赖的行为,让国人群情激愤,一次又一次的号召大家抵制法货。在国际问题上,我们总是不高兴。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中国不高兴》这本书应运而生,引起了众多的关注。引发社会共鸣,受到读者的认同。

《中国不高兴》带有明显“不”的意思和味道,这跟近代中国传统忍辱负重和韬光养晦做法,已经明显截然不同。究其原因,是跟中国持续崛起和强大起来密切相关,是跟最近几年以来中国遭遇西方集体围堵遏制密不可分,是跟中国人心态已经发生显著变化休戚相关,是跟中国舆论氛围已经开始转变有直接联系,是跟罕见经济危机之下中国自豪感有关。当西方主流媒体歪曲中国、当藏独干扰奥运圣火传递、当萨科齐执意接见达赖、当佳士得公司刻意拍卖鼠首兔首铜像、当美国海军监测船公然在南海挑衅,当所以这些龌龊因素直面袭来之际,中国不仅仅是不高兴,而且作出跟以往态度截然不同的迅猛反应。这大概也是西方舆论密切关注和强烈审视《中国不高兴》出笼背后的根本原因之所在,这其中当然也有窥视民间出版刊物背后的政府政策导向趋势。

该书在中国新书销售榜上进入排名前位,不仅热销,首印10万册,后又加印20万册,而且,还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热评。国内媒体评论有褒赏的,有批判的。重新引发了外界对于民族主义的大讨论。网友对于书中观点反应成两极分化,有的认为该书抽丝剥茧驱妖魔,敢为今世开太平;有的则认为其过于偏激,这是极左派的胡言乱语,根本没资格代表全体中国人发言。

与十多年前《中国可以说不》、《全球化阴影下的中国之路》畅销书一时的情景相似,《中国可以说不》引发的兴奋点是“中国民族主义”。不过读后换醒的是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而现在这本《中国不高兴》读起来却是有一种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该书能火起来的因素很多。进入21世纪,中国提出了“和平崛起”的理论。随着“崛起”的声音,全世界的目光慢慢地转向了中国,全世界都强烈地感觉到了中国的存在,就像在非洲的原野上动物们感觉到了狮子的存在一样。摆在我面前的王小东等人所著的《中国不高兴》这本书鲜明地带着对于一个民族崛起的强烈预感和使命。

历史大变局借金融风暴已经拉开了帷幕。然而,一个大国的崛起,不仅必须具有先进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而且首先必须具有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中国要成为真正的世界霸权和“世界工厂”,还必须要实现产业更新和产业的战略性跃进。

这是一本企图警世醒世的书。在《中国不高兴》一书中,充满了焦急和刺耳的声音。鲁迅把这样的声音称为“枭鸣”。它会使许多知识分子感到不高兴。但是,一个大国应该为《中国不高兴》这样的民间思想库留下足够的生长空间。丰富的民间思想库是一个大国的幸运。

无论是反对这本书的人还是支持这本书的人都不能回避的观点: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人应该怎样看世界,世界又应该怎样看中国。面对西方对中国存在着大量的误解,而中国有理由告诉西方国家,如何打消这种怀疑和误解,如何更好的融入到国际体系里面,不仅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走势,更会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我们对误解感到“不高兴”,说出来是很自然的事。

《中国不高兴》具有忧国忧民之情。然而在激烈的竞争中树立民族自尊心固然重要,但也不需要那种惟我独尊的愚妄。《中国不高兴》力图表现的是网民精神,不甘心让国家沦为西方的文化橱窗和经济附属。这样的观点反映了大部分人的看法,并非无的放矢。观点或许有偏激之处,但不可否认其中蕴含的“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之情。其论据或许有片面之处,但起码说明该书作者用自己的双眼观察了。其论证或许有不严密、不透辟之处,但起码说明作者用心思考了。从一个侧面折射了当前社会思想多元化的趋势。有争鸣才会有进步,有碰撞才会有火花,思想的多元化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中国不高兴》说明中国在逐渐融入世界大环境之下自身独特性的有序展现,这一点毋庸置疑。如果在此引用邓小平同志那经典传世语言来讲,那就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前是、现在是、未来也应该是如此。当然,“中国不高兴”的态度肯定要充分让别人清楚的知道,该书里决不是提倡要鲁莽的冲动或者是不考虑后果的代名词,中国人传统美德依然更需要在时代浪潮当中坚定持续传承下来。

面对全球近几十年以来罕见经济危机,由于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采取渐进式方式,在“摸着石头过河”前提条件下,把西方成功经验跟中国现实有机结合起来,这才使得中国宏观经济并没有发生跟西方经济相似的“猝死症”。反而是在应对经济危机带来负责影响的同时,中国政府有更多回旋空间来力保自身宏观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当全球宏观经济陷入战后最低迷状态之后,其严重后果甚至于已经从经济层面扩散到政治层面时,然而中国经济这边却“风景独好”。于是,中国经济在与世界经济在逐渐融合之中又再次发生截然不同反映出来,《中国不高兴》更是成为境外机构和媒体舆论进一步研究分析中国当下社会思潮的标本载体,这其实也是《中国不高兴》最早从境外开始“发热”并快速传导到境内的主要原因。

《中国不高兴》的出版为中国崛起期民族精神的反省、成熟,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契机。面对崛起期的集体焦虑和思想的泥沙俱下,人们不必情绪化反应,更不要封闭或封杀,而需要开放的思想讨论的氛围。只有开放的氛围,才能令增强国民的理性精神,步向成熟。《中国不高兴》是中国新发展阶段里的产物,这个阶段就是指中国已经历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发展,整体国力大幅上升,国民自信心增强。而中国与西方的关系,也出现了在国力衰落期所不可同日而语的新态势。与此同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积聚了许多问题和矛盾。所有这些内外挑战都迫使一部分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更多思考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并为此提出自己的主张。

必须承认,《中国不高兴》及其所代表的情绪,是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对相关问题和知识群体现状的批评也入木三分。问题是,该书在逻辑上仅停留在情绪的表层,缺乏理性精神,其立论或结论往往显得似是而非。我们要肯定该书中似是而非中的“是”的部分,亦即其对中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观察。其次,必须对书中“非”的部分进行细致的梳理。包括到底如何评估中国年轻人的爱国主义情绪及其盲点?到底如何重新定位中国在上升期与西方的关系?如何看待西方世界对人类精神世界的贡献及其盲点?中国在上升期如何维持一个大目标?什么样的目标才是中国现阶段的大目标?维持和实现大目标到底依靠什么?但我反对基于种族主义的霸权扩张政策。

书的内容尽管有点左,有点老愤青,有点民族主义,但《中国不高兴》还是有价值、有意义的。它至少可以警醒我们这些已越来越沉醉于世俗的人,总比尽折腾些无关痛痒的学问要强。不能老是今天水煮三国,明天大话西游,后天调戏红楼;或尽情投机、讨巧与谄媚。今天跟你叨唠明朝那些事,明天跟你忽悠论语等。我个人赞同中国不应再卑躬屈膝,这是中国现在最需要的气节,我们需要用实力找回我国曾经拥有的荣耀!但如何实现中国的大目标,做到世界领袖,那就要首先考虑中国的老百姓怎样高兴才好。当务之急我认为还是要一心一意谋发展,解决贫富不均,消除贪腐等。对老百姓来说,谁领导世界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每个人应该在他的祖国活得健康、富足、安全而有尊严。

(2009-04-0215:46:59)

[]

相关文章关键词

《浅评《中国不高兴》》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