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成武闪电复出将问责置于尴尬境地
导读问责方兴未艾,官员复出如潮。这种“无痛复出”不要也罢。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官员问责制度,但官员复出机制很不完善。只有通过建立规范、透明的复出制度.....
时事述评报道:10月13日上午,国土资源部通报了5起国土资源违法案件的查处结果,其中包括四川省简阳市政府违法批地案。简阳市所属的地级市资阳市也给出了一份罚单:简阳市长段成武党内警告处分,调离市长岗位。然而,一周之后,资阳市人大任命段成武为资阳市财政局局长(10月27日法治周末)。仅仅一周时间,段成武迅速转换角色,从县级市一把手成为地级市要害部门一把手,仕途丝毫未受违法批地事件的影响。这不是对土地违法者的严厉问责,而是对违法批地的变相鼓励。
对于征地违法的问题,在当下只是表现为一种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博弈,中央要死保“18亿亩耕地”的红线,就必须要求地方政府不得违法征地,但地方政府要追求GDP的增长,就必然要不断挑战中央的底线。国土资源部部长徐绍史早就表示:“土地违法要严格问责”,在7月份的督察中,发现简阳市政府违法批地,8月对有关当事人进行约谈,9月作出了问责,效率还是很高的。只是中央关于领导问责规定,在地方政府来说形同虚设,毫无作用。免职才一周就异地上任,而且还是地级市财政一把手,不提不降。典型的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免职后闪电复出,可见所谓的免职与撤职,已经成了问责官员的文字游戏。老百姓非常反感这一举动。为何有的地方强拆不止,就因为没有认真的执行问责制度。老百姓对强拆官员没有话语权。他们只能通过自焚表示“示弱”,或者通过集体上访来所谓的“示强”。倘若官员的去留由老百姓来决定,恐怕问责的结果,就不会是现在用“忽悠”来做个样子了。
今年土地市场掀起力度空前的“查违风暴”,大有秋风扫落叶之势,“问责”是其中的最强音之一。在这个大气候下,资阳市政府还是没有爽国土部的约,对市长段成武及时实行免职处罚。给了国土部一个回应,给了公众一个交代,当时公众很满意。可谁也没有料到,这是当地政府使出的一个缓兵之计。事隔一周,资阳市市委组织部长王荣木在大会上,充分肯定了段成武的工作成绩,对他进行了高调评价,并宣布财政局长的任命文件。这是以实际行动,否定了所谓的问责,嘲弄了国土资源部,也是公然无视中央的规定。
象这种没有实质意义的问责还有不少,如唐福珍自焚案,金牛区城管执法局局长钟昌林就被免职,没过几天也是官复原职。这次段成武成功复出后,人们担心宜黄党政一把手因为拆迁事件而被免去职务,是不是也快复职了。倘若都像金牛区、资阳市这样问责,问责官员都像钟昌林、段成武一样复出,再严厉的问责恐怕都毫无意义。为何我国的土地违法违规现象惊人,在多年来一次又一次的督察、清理中不降反升?就因为处理不严。国土部官员披露:2004年11月至2006年8月,各级国土部门向纪检监察部门提出党政纪处分96人,实际落实不到一半;向司法机关移送追究刑事责任32人,实际追究仅7人。而从1998年到至今,县级以上的干部因为违规违法出让土地而被处理的可谓凤毛麟角。
一个刚刚被下文免职的“党内警告处分”干部,在一周内又被任用到另一个重要部门。表面上认为是不挫伤干部的积极性,不拘一格用人才,但实质上是鼓励干部可以违法,可以有规不守。之所以我国的土地违法案件越来越多,就在于地方政府各自为政,没有把中央的政策放在眼里。依据国土部8月19日发布的消息,截至5月底,全国共上报房地产违法违规用地3070宗,面积约18.84万亩,其中闲置土地2815宗,面积16.95万亩。专家测算16.95万亩闲置土地,可建成今年上半年全国已竣工的住宅量。即便这不是“冰山一角”,也已说明我国的土地违法违规现象已经是多么严重。
问责官员的复出,如果不能满足程序性和正当性的要求,就会引起公众的强烈质疑。所谓程序性要求,即必须符合有关政策规定。问责规定对此的底线要求是,受到问责的党政领导干部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任职务相当的领导职务,这是一个硬杠杠。如果这个底线被突破,则问责的严肃性就不复存在。有人说:“段成武虽然于法有责,但于地方有功,他是是英雄,为了简阳的经济发展才背黑锅,问责复出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是呀,为了地方的GDP,违点规是没有什么。GDP上去了,当地大小官员你好我好大家好。至于违法批地,在他们眼里,是发展必须付出的代价。可是对国家来说,问题就大了。如果都只为地方政府的短期利益去谋划,那国家的长久利益谁来保证?如果都各自为政不就乱套了吗。一些明显违法乱纪的人,为什么在行政的话语体系中成为有功之臣?这说明地方利益与法治建设是两张皮,地方行政生态与国家法治建构之间的冲突很严重,需要得到正视。
市长变局长,摇身一变使问责官员的规定变成虚晃一枪,使国土部对土地违法案件的查处变得无关痛痒,使得中央的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变得可有可无,也事实上使得一起巨大的土地违法案件成为一件无人负责的事情。现在土地违法积重难返,非刮骨疗伤不可治愈。目前高房价固然成因复杂,但天量土地违法案件在其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不问责、或者问责乏力,跟渎职、不作为似乎没有本质区别。
土地问责沦为异地换岗,这种虚情假意的问责,比那些天花乱坠的不作为更可怕,因为它直接灭了公众对监管的幻想与希望。我们知道问责之所以发生,正是因为当事人出现了违规、决策失误、工作失职、处置失当等问题,才被问责,是一种承担责任的表现。如果被问责的官员,在很短的时间里随即复出,在行政级别和待遇上没有任何降低,那就意味着对他没有惩戒。从道义和政治责任角度看,也是不正当的。段成武的闪电复出,已把中国问责制置于尴尬的境地。这种游戏问责,只是搪塞民意和忽悠上级的工具,那还起什么警示领导干部的作用呢?只会起到反作用。
把免职当推卸责任的挡箭牌,事情过后就纷纷复出,问题值得主管部门认真研究。这样的问责免职规定,它会在领导干部队伍中造成一种错觉。即,问责的目的是平息众怒,缓和情绪,而非对干部进行警示、警醒。致使许多被问责的领导干部,不能从自身深刻地反思责任感的缺失,和公仆意识的淡忘。暴露出了我国问责复出机制上的失范问题。问责复出机制的失范带来的危害不可低估,它弱化了党的执政能力,降低了政府公信力,使问责制面临合法性危机,影响社会和谐。象这次简阳市段成武“免职一周”,既是地方政府对于国土部问责要求的一种妥协,同时也是一种虚与委蛇,甚至是一种挑战和叫板。被问责的段成武好像都没有来得及“体息”好,便于七天之后,就“华丽转身”段局长。这说明简阳市的干部“抱成团”、部门“连成片”,形成了“权力联盟”。他们大搞暗箱操作,欺骗愚弄上级党政机关和人民群众。被问责官员根本没有受处分,而是装样子,避风头,过后再换个“顶戴”继续当官。
问责方兴未艾,官员复出如潮。这种“无痛复出”不要也罢。虽然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整的官员问责制度,但官员复出机制很不完善。只有通过建立规范、透明的复出制度,让民众清楚知道什么情况的人可以复出,其复出的原因是什么,依据在哪里,这才是平息当前社会“免职一周”争议的必由之路,也是对复出官员的一种更好地保护。从简阳市违法批地案的查处中,不难看出扬汤止沸的查处,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不从根子上对权力链、责任链、利益链进行清算,不从矫治权力耻感下手,来治理权力伦理流失的病症,恐怕今后还会有更多段成武这样的“官场英雄”出现,违法批地会更加无所顾忌。土地事关国计民生、公平正义和百姓情感。国土资源部对土地市场的整治,该出重拳要动真格,不能让责任追究成为一种摆设,更不能让“免职”成为一句空话,希望再不要让公众失望哦。
(2010-10-2901:35:20)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