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处方(毕淑敏)》书评
导读毕淑敏即使是在文学作品之中,也不忘治病救人之道。她是位医生,她也是位作家。她不但治身体之病,而且医精神之症。她为这混乱荒谬的社会开出一道红处方,就是要救救垂死挣扎的精神患者,警醒世人。
我是喜欢沈若鱼这个名字的,我这样想,然后我开始看这本书,看完之后,我改变了最初的想法,我不再用喜欢这个词。我想该换做敬畏,敬畏简方宁,敬畏沈若鱼,但归根结底,还是敬畏毕淑敏。因为她创造了她们。
红处方这个名字,咋一听上去像个老中医开的救命秘方,好似珍藏流传了数百年,经历了铅华荏苒的岁月蹉跎,并由此引发的诸多美丽的,悲伤地,心酸的,血腥的故事……但是没有。华夏的中草药在悠远的五千年文明史上拯救了不计其数的疑难杂症,它原始,稳妥,温和,如出土文物一般有着德高望重的地位。我们为之顶礼膜拜,并乐此不疲。因为在我们的概念里,行医济世,救死扶伤,无论出于何种的动机与目的,其本身永远是悲剧中的救世主,妙手回春,救人于危难。谁曾想,若干年之后,另一支病症在岁月残留中愈演愈烈,成为医学界最为痛心疾首的难题。去掉社会人高度一致性的外衣,或压抑,或绝望,或贪婪,或狰狞,或倾家荡产,或娇淫放荡,或奸诈伪善,或扭曲畸形……这里是社会渣滓聚集放声大哭的集中营,每个人都有着即将溺死的表情,有悖常理地举动:从咿呀学语的孩童,到老态龙钟的古稀。从衣着光鲜的公司高管,到衣不足以蔽体,食不足以果腹的穷山僻壤之人。它就像是无孔不入的病毒一般,能快速嗅到寄生的母体,并且一矢中的。
吗啡,冰毒,大麻,海洛因……这个地方是,戒毒所……
这是一个在常人看来暗无天日的地方,这一本看似平常的书中藏着一个又一个巨大的阴谋。无论是作为院长的简方宁,还是她最好的朋友沈若鱼,都被当下和谐社会的残留所吞噬着,这是一场心灵和肉体的搏杀,每个人都各怀鬼胎,暗度陈仓,残忍,并且血腥。沈若鱼为创作而来,她像一个躲在暗处的探照灯一样,小心并且单刀直入的洞察者每一位瘾君子的动态,故事,隐情,肮脏。从先开始时的好奇,投入,到后来的麻木绝望,精神崩溃。这不是一个适合用来当做故事讲的题材,这里,堕落大于悲情,可憎大于可怜,欲望大于情感,扭曲大于理智,虚伪大于善良,奸诈甚于无辜。毕淑敏并没有用过于招摇的辞藻来描绘足以令人抓狂的场景,她只是把沈若鱼看到的丝毫不差的呈现给你,一件两件,三件……好吧,渐渐地,我们自己便承受不住了,别人还没有判我们死刑,自己就自暴自弃抹脖子上吊了,这便是人性的脆弱。往往是一招失利便四面楚歌草木皆兵,到头来,最难战胜的,还是自己罢了。
我们讲悬壶济世,讲战胜SARS,战胜绝症,战胜身体的不足甚至残疾,我们对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高山仰止般的崇拜,我们打着旗帜站在强劲的社会大推动力的后盾之上,然后朝着似乎光明无限的未来昂首阔步。那些每年发表的论文成批出现在权威刊物上的研究专家和医药泰斗,站在足够高的位置以救世主的身份俯视足下身患恶疾的人群,施以悲天悯人、普度众生的情怀,然后每个知恩图报的患者给了他们应得的地位与荣耀。但是,大多数人忘记了,有这样一批人,做着同样拯救苍生、救人于水火的菩提之事,他们甚至付出了更多的心力,更多的劳累与日夜,他们甚至在治病救人的同时还要承受生命的威胁,他们瞒着亲人瞒着朋友把自己的职业作为一种耻辱的标记。没有人为他们树碑立传,没有人想要为他们歌功颂德,他们的工作就像病毒本身一样让人闻风丧胆、退避三舍。这还不算,他们一面把濒临陨灭的人群悬崖勒马般的起死回生过来,但与此同时也极有可能为另一宗犯罪行为埋下伏笔,甚至创造锲机,说的再狠一点,是他们亲手救了将来的抢劫犯,杀人凶手,毒品贩子,恐怖分子……就是这样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时刻折磨着奋战在戒毒前线的医护战士,成功戒毒的人有多少,复吸的瘾君子却是屡教不改,比比皆是。在欲望与自我控制之间裸露的人性可怕的本质无时无刻不再挑战他们的承受力。他们都想戒毒,但是却又无法克制毒品带来的短暂快感与虚无的享受,所以他们想到借助外力,最后他们来到了戒毒所。但是他们又不甘心就此放弃那种飘飘欲仙,全身酥软的纵容虚幻,理性的判断与自身欲望的肉搏便不得不血淋淋的展开,最终的结果,肉欲以及其强势的生理本性压制了理性分析。自欺欺人的现象也就随即发生了,他们把白粉混在衣服里,藏在内衣里,放进洗衣粉里,镶进肥皂里,甚至于女人用的卫生巾,化妆品,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自己花了钱要来戒毒,却又中途怯场、欲盖弥彰。沈若鱼被震到了,仿佛整个世界黑白颠倒,再无乾坤。什么伦理道德,什么底线,什么人性,都他妈见鬼去吧。这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只有裸体的行尸走肉,这里聚集了这个世界上最流氓最无赖最叛逆罪极端的一群人,他们或卑贱猥琐、或居功自傲、或目中无人、或放浪形骸、或魂不附体、或变态畸形。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沉沦史,而且各具特色,绝无雷同。他们已经无可救药到拿自己的经历来炫耀,就好像一个得了肺癌的人把自己熏的面目全非的肺叶拿出来向世人昭示它的独一无二一样,除了让人感觉到一阵恶心想要呕吐之外,恐怕也别无他用了。沈若鱼这样想,她无法用一个健康人的思维来解释她的所见所闻,这是超出她控制的范围:另一个尚未被众人普及的罪恶的世界。所以,沈若鱼同情简方宁,这个德高望重的戒毒所院长,自己的知己密友。她无时无刻不在想着研制出新的戒毒方案,这几乎是她的生命,她爱护她的每一个病人,无论他们犯过多么离谱和不可饶恕的错误,褪去社会角色的瘾君子们,原形毕露,俯首称臣。他们叫她,冰美人。是的,作为权威的戒毒医生,简方宁冷漠、机械、不通情理。但是她必须维持现有的气场,这样才足以震慑足下的臣民。所以,简方宁孤独,寂寞,高处不胜寒。
或许,最可怕的还不是身陷泥淖,英雄气短。最可怕的,是竭力在这一片泥淖之中,维持一片纤尘不染的净土。而简方宁,就是这片净土。
或许,最可悲的不是病入膏肓,毒瘾缠身,生不如死。最可悲的是,亲眼目睹这一幕幕的悲剧发生在自己的面前,却无法左右改变。目睹着一个小疮口溃脓生蛆,殃及全身,终至无可救药,全身溃烂而死。而沈若鱼,就是这个看客。
简方宁死了,饮药自尽,以死抗争。病人庄羽送来的幽蓝色油画,夹杂着目前毒性最强的毒品:七号。她对简方宁又爱又恨,她要拉她下水,这样换来彼此平等。那幅幽蓝的油画,恰挂在简方宁的办公室中央,这是一个阴谋,七号是无可救药的毒中极品,唯一根除的手段便是做手术,但后果是,病人生理上康复后将永远无喜无悲。在某种程度上,这是绝症。沈若鱼对着听筒大吼庄羽,你个王八蛋,你害死了简方宁。可是,晚了,简方宁用最后的一纸红处方为自己开了一剂药,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结局,颠倒黑白,善恶不分的黑色梦靥。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治疗肉体上的疾病,实在算不得什么难事,但要想真正的拯救国人,还需从精神上对症下药,所以他放弃仙台的医学研究,折身投入拯救国人精神的革命事业。戒毒并不像想象的那样难于蜀道,致命的是从生理上解除依赖,到精神上抵制诱惑的苦行僧般的修炼。多少人,健健康康的走出戒毒所的大门,却再度陷入无法自拔的毒瘾深渊。所谓治其肢体,需从精神入手。倘若精神之魔杖得以去除,那肉体的痛楚,又算的几何。如若不然,简方宁之死便不是结束,“红处方”的悲剧也不止这一出。前仆后继,却无人问津的戒毒一线的志士仁人,却从不忘行医救人的职业操守,他们忠于自己的事业,或许简方宁只有一个,但是诸如简方宁之辈尚披荆斩棘,试图力挽狂澜者,尚大有人在。
序言说道,毕淑敏即使是在文学作品之中,也不忘治病救人之道。她是位医生,她也是位作家。她不但治身体之病,而且医精神之症。她为这混乱荒谬的社会开出一道红处方,就是要救救垂死挣扎的精神患者,警醒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