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社火情
导读社火这支特殊的秧歌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秧歌,不是说演就能演的。在社火出演的这一天,所有参加演出的人们都要去当地的庙宇朝拜,行‘三叩九拜’之礼(这叫‘请神’)。
时至农历岁底,海南的气候可谓温暖适宜,“惠风和畅”。大海,巨浪拍空;岸上,椰林凌霄。眼前一望平畴,新身芊芊。公路两旁,长着一丛丛小草,草上开着绒球似的小白花,像簇拥的珍珠,远看宛如一匹白练。正午烈日当头,我们穿短袖,摇竹扇,还汗流浃背,最好还是去海里冲凉。然而,此时的北国想必已是寒风凛冽,大雪纷飞了,人们出门要戴棉帽,穿毡靴,在农村还要生炉子,烘火炕(呵,这真是奇特!)。每到此时,我的思乡之情便不禁油然而生,虽远隔万里,但我的眼睛仿佛有了佛经上叫做天眼通的神力,穿过孺水千山,就看到了我的家乡;看到了家乡的人正在暖屋里盘算着过年,准备着屠苏酒;看到了家乡的人,在黄土地上耍社火的场面。
说起社火,这是家乡人辞旧迎新的一种特殊方式。这种活动不仅为节日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而且也寓意着高原人对土地,对生活的炽热之情。
〈一〉
“社”古指土地神,《百虎通义·社稷》中记载:“人非土不立,非谷不食,土地广博不能一一敬也,故封土地立社。”以后为了便于祭祀土地神,又称“社”为地域划分单位。以社为单位“击器而歌,围火而舞”,故称社火。
每逢正月,过了三天年以后,人们便开始准备社火了。到了正月初五(旧时称“破五”)这一天,社火便出演了。
写到这里,肯定有不少人会问道:“你说的社火究竟是什么啊?”其实,讲得更通俗一点,社火就是大家常见的“秧歌队”,但又不同于普普通通的秧歌。它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想更进一步了解社火,看官,且听我慢慢道来。
社火这支特殊的秧歌队不同于其他地方的秧歌,不是说演就能演的。在社火出演的这一天,所有参加演出的人们都要去当地的庙宇朝拜,行‘三叩九拜’之礼(这叫‘请神’)。尤其是正月初五那一天,最为热闹。庙堂殿前烟雾缭绕,人头攒动;鞭炮声、锣鼓声混成一片,响彻整个村落……等一切程序规规矩矩地结束以后,社火这才走出庙门,开始正式上演了。
〈二〉
社火最前面的是“春官”和“驿程官“(古代驿站负责接待人员的官职),他们两个骑着马,由几个“小卒”簇拥着。尤其是那“春官”,更惹人注意。听老人们说,“春官爷”走到哪里,就把春天带到哪里,如同童话故事里的春姑娘一样。“春官”的任务是说些大吉大利的话,一般没有现成的说辞,全是临场发挥。每当社火走到村庄拜年时,他便会喊道:
“宝庄宝庄好宝庄,宝庄修在龙头上;
远看村庄雾腾腾,近看村庄赛京城。”
一时惹得人们捧腹大笑,倘若走进学校,春官又忍不住道:
“正行走来抬头看,这是一座翰林院
教师个个是翰林,学生个个赛状元。”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