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书画作家韦斯琴
朋友拿给我一本书《蓝》,封面是天蓝色的,晕染着片片白云,给人以神清气闲、邀游仙界的感觉,但同时又透露出稍带点忧伤的情丝,让我犹爱犹怜。
蓝色自古就是一种神秘的色彩,是一种很幽邃的迷幻。一望无垠的大海是蓝色的,但当你掬一捧海水的时候,它却是清清凉凉的、无色的透明液体,只有当你把一掬海水回归大海的时候,那种幽幻的蓝色才会悠悠地在你眼前铺展开来,恍恍的幽蓝引诱着我,甚至于要迷乱我的心智,于是我爱上了蓝。完全是出于对蓝色的喜好,接过了这本书,从而让我有机会走近了韦斯琴——《蓝》的作者。
很熟练地翻开第一页看序,这是我看书的习惯。序是一本书的引子,一般记述了作者写作的目的和经过,或是别人代序,介绍作者成书的思想或经历。没看书之前先看序,就算知晓书的一半了,然后就会带着一份熟悉的心情阅读,仿佛身临其境,站在作者的角度,与作者找到同感共鸣。可是在这本书里我没找到序,是作者不愿向世人敞开胸扉?还是作者不愿别人带序,以免代序者误读了她的人生?不得而知。这更增添了这本书的神秘感,也激起了我对作者的好奇。
斯琴的外貌是美的。斯琴是个30多岁的女人,很美很甜静的笑。只看她一双弯月型的眼睛,那种甜美就在你的四周弥漫开来。她走过了朝气蓬勃的春天,踏过了奔放热烈的夏天,迈入了果实累累的秋天。她不再以青春为骄傲,不再以年少为自豪,但她的气质、修养、稳重、自信在她光洁的脸上闪着耀眼的光彩,足以让浮躁的青春黯然失色。
斯琴的书法是娟秀的。读斯琴的书法,犹如与大自然的亲密相会。有的象鸟儿一样自由飞翔,有的象鱼儿欢快畅游,有的象飞扬的白雪飘飘洒洒,有的象初秋的烟雾,袅袅朦胧。一篇篇心情小楷,饱蘸着生活的润墨,在人生的历程上渐渐铺展。一份心情,一句赞美,一个游记,一封信,在点、线、墨的纵横交错下,在这个黑白的世界里,洋溢着清丽俊雅的芬芳气息。
斯琴还是一个画家。轮廓线条,浓墨淡抹,静穆沉重的高山在画笔下矗立,深沉质朴的情感跃然纸上。朵朵祥云渲染了整个山腰,用笔深沉轻快,平添了几分迷雾,是瑶池?还是仙境?唯有作者本人能分辨得清了。平铺的江面在山脚下延伸,没有微风,没有涟猗,一垂钓老者坐一礁石上,神清气闲,陪伴老者的也只有礁石上斜斜的两三棵松树,更加衬托了村野的空明与静寂。山水中有了树木就有了生命,有了云朵就有了阴晴,有了人就有了感情,一幅鲜活的作品吸引我的眼球留连忘返。
而我独爱斯琴的画《兰》了。梅、兰、竹、菊,自古就被誉为君子。斯琴也是钟爱兰花的,在她的阳台上,兰花开放时足有八百朵之多,这是怎样一个数字,又代表了斯琴对兰花是怎样的一种喜欢,我是自愧不如的。兰花,品格清正、典雅,没有绚烂的色彩,没有招展的花枝,不与玫瑰争宠,不与牡丹竟艳,只是恬静地、优雅地丰富着世界的香与美。明代董其昌有一首赞美兰草的诗曰:“绿叶青葱伴石栽,孤根不与众花开,酒阑展卷山窗下,习习香从纸上来。”
“荷也,莲也,有世间最铺张的绿叶,有红尘最清逸的花朵,她悄然诞于水下,再悄然谢幕水上。悠缓中,水面复归了平静,而美在过程里灿然”。这是斯琴“语荷”里的一段话。在斯琴的文笔里,有山有水,有树有木,有诗有情,有画有意,叹服于斯琴的才思敏捷,多情善感,文笔优美。
世间的一花一草,一木一物,都被她赋予了生命、灵魂,灵性、想象随之弥散,于是,一书、一茶、一椅,与斯琴穿越时空,屏弃世俗,邀游艺术领空,惬意之情流淌。
/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与斯琴未曾谋过面,更不懂书法、绘画、文笔,如此解读斯琴,倒要叩首愧及斯琴,原谅我的认识浮浅,笔锋拙劣,有不到之处,也请斯琴海涵。
雨亦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