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念“母亲河”
导读到了夏秋季节里,那条河会涨出很高的水来,大人们说是涨潮,那个年代已经有了自来水了,可自来水是有供应地点的,离家约百米左右,是一分钱一担。
每一个南通人都知道南通有一条护城河,人们称之为濠河,已经有了一千年的历史,它有着清澈的水流,迂回荡漾、鸥飞鱼翔的自然美景,人们誉它为“翡翠项链”。濠河,曲水回环,水抱城,城抱水,有多少文人墨客为它迷倒,为它挥笔,为它讴歌。。
我小的时候家门口那条河,应该属于濠河的枝干,在端平桥下的北部。它向南,转经西披闸就和美丽的濠河相通,向北穿过猫儿桥通向通吕运河,再向西就扑向长江的怀抱。它没有河名。可两岸的人们是依靠着这条河生存的,对我们来说它就是“母亲河。
这条河伴着我长大,尽管它很窄,可总是让我梦牵魂萦。我每当闭上眼睛,记忆的闸门就会瞬间打开,一幕又一幕,呈现在眼前……
我小的时候就喜欢在河边嬉戏,有时,扔下河去一快瓦片,看到水里溅起一个一个的波浪我会兴奋不已,有时,我会蹲在石阶上用一根树枝拨水玩,不时有大人吆喝我:小丫头,不要在河边玩,当心跌下去。可我总是不听,记得有一年的冬天我蹲在河边戏水,一不小心滑到了河里,被邻居涮衣服的刘妈妈给拎了上来了,回到家挨了母亲一顿打。可我对河还是那样依恋,总是往河边跑,只是不再蹲在石阶上,而是站在河岸上观望。
在春天里,享受着那河风轻轻柔柔的抚摸,河岸两边扬柳树垂下了绿叶,岸坡上的迎春花争先绽放着俏丽的花瓣,在那里有我无数个童年的幻想在荡漾……
到了夏秋季节里,那条河会涨出很高的水来,大人们说是涨潮,那个年代已经有了自来水了,可自来水是有供应地点的,离家约百米左右,是一分钱一担。每当涨潮了,河两边上上下下的人流真是很够热闹的,男人们都是一人挑的,女人力气小,于是两人抬,也有用两小木桶拎的,小孩子们也凑个热闹,用脸盆端,哈哈,真是一大景观啊!大人们说,那是长江里来的水,水是活的,水挑回去,放上点矾,然后用干净的竹竿在大水缸里转上几转,不一会,上面是清的水,和自来水一样的透明,吃是没问题的。
靠近河岸边住的人家,他们利用得天独后的有利条件,在自己家的后门口或者利用靠河的窗户,张开一张大网,放下河去,慢慢观察动静,看见有水泡泡样,就拉起大网,只见里面有着大小不等的鱼儿在跳跃着,不靠河边住的路东的人们常常羡慕靠河边住的人们,他们也有的拿根钓鱼竿到河边去碰碰运气。可往往是空手而归的比较多。
有一年我记得是发洪水,那河水漫过了所有的石阶,几乎和路面一样平,我听大人们说,又是一个灾年,记得那些日子家里见不到什么荤菜,母亲的菜篮子里难得看见鱼肉,偶尔见到肉也就巴掌大一块,吃到我嘴里总不过瘾。粮食也是限量供应的,粗粮很多,我母亲的徒弟是乡下人,有时会送给我们一些乡下的毛豆和西红柿,我和姐姐都会欢喜地跳起来。记得那时粮食也很紧张,什么东西都要计划。就是吃上缸爿也得要票计划购买。
尽管如此,孩子们还是快乐的,因为他们还不懂为大人们去分忧什么,在夏季里,大人孩子们三五成群的溜下河去游泳。那个时候两岸好象是通了,会游泳的一个猛子就扎到了河西街,而河西街的孩子们游到河这边就会对着河那边哦哦的雀跃,好象打了一场胜战似的。那一年我十岁,小小的个头,喜欢跟着姐姐在河里玩,我们学着邻居们,从家里拿来一块长型木板,扶着板开始学习,不多日,就能从河东面游到河西面,我很自豪,因为女孩胆小的多,她们没有我学得快!
冬天来临了。小河的水一天比一天少,最后少得只剩下两米宽的样子了,三九严寒也到来了,河面结上了厚厚的一层冰,很多胆大的男孩子背着书包抄近路从河面的冰上面跑过去,因为从那里去学校更近。胆小的女孩子对那些勇敢的男孩子也是刮目相看。
一年年过去了,伴着这条河我们也长大了。转眼间到了80年代,我们的生活一年好过一年,家家都装上了自来水,天天能吃上鱼和肉,城市规划建设的步伐大阔步的前进。我们门前的那条河也为了南通的整体建设给填满了,然后在上面建成了南通市最大的蔬菜、食品市场。那条街上的居民也一批批拆迁,于是一栋栋现代化的住宅在那里破土动工了。我也因此离开了那里。
如今,每当我走过端平桥,看着端平桥下繁荣的市场,我总是感慨万千,那不仅仅是今夕的对比,更重要的是我对那条河的留恋,因为那条河有着我许多童年的回忆,因为那条河边上的小路还留着我青春的足迹!
想念你!我家门前的母亲河!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