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驳一切关于人教版教材削减鲁迅文章的热议

驳一切关于人教版教材削减鲁迅文章的热议

2013-10-26 02:05 作者:小夏依然 阅读量:385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在《德译本<鲁迅选集>出版所感》一文中,何满子说,“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有歌德,中国有鲁迅,都是世界级的高峰,民族文化的骄傲”。他认为,“谁读懂了鲁迅,他就懂得了中国。

迟来半年的题语:

今天因为写稿近代人物传记《红色绝恋》的缘故,在网络里搜集一些历史资料。自然避免不了下载一些适合小说的有关鲁迅先生的杂文。不过却偶然莫名的发现了这一条《鲁迅与“愤青”及其他》的链接。诚然,这些对我来说是天荒夜谈的怪事,这链接已经是09年12月发的了。记得那时候正是我人生繁忙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时候。其他的自然非所问也。文凭啊。还有比文凭更重要的事儿吗?没有文凭能做办公室吗?全心的将包里多放几个证件绝不是坏事。不管这新闻如何的热议,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些新闻。从来没有过。或者新闻二字显得太沉重。理解为娱乐报道吧。不过我现在又想,如果社会舆论也沦落到要用乳沟与大腿来包装来求得关注求得点击,社会舆论也不值一提吧。不论“人言”多么可畏。不过我很多时候觉得,在新旧交替的改革开放关键变革融汇时期,这些怕又只是属于市场舆论,算不上社会舆论。当然。社会舆论是不能等于市场舆论的。我倔强的这么固执着。尽管很多时候我分不清什么是社会舆论什么是市场舆论。鬼话连篇的扯淡就此打住。进入主题,先将链接的内容予以暴露。

鲁迅与“愤青”及其他

近日,网上热议人教版教材削减鲁迅文章事。鲁迅的作品《药》《为了忘却的纪念》和《阿Q正传》不见了,保留在教材中的鲁迅作品为《纪念刘和珍君》《祝福》和《拿来主义》三篇。鲁迅作品入选中学教材,曾经陪伴几代人的成长,现在减少这些篇目,引起了读者广泛关注,也属自然。

**网在博客推荐文章中,就有好几篇与此事有关,其中,于德清的《少教点鲁迅少制造点愤青》放在推荐之首,点击率近万。于德清说:“一个支持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是,鲁迅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愤青。过去的教材中大量选用鲁迅的作品,倒是应验了愤青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他从早年对民族劣根性的批判,到转向后来的左翼,最终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的思想遗产,徒剩下在崇高的理念下所保持的战斗姿态。这无疑也是当代网络愤青的一个标准剪影。”

于德清没有给“愤青”下定义。我印象中,网络“愤青”的标志之一是无知和非理性。我在网上查找“愤青的特点”,与我的结论相近。网上文章指出,“愤青”“年龄是很小的,读书是很少的”,“知识是贫乏的,思想是幼稚的”,“头脑是简单的,思维是混乱的”……总之,“愤青”是误国的。

没有人怀疑鲁迅是有知识的,鲁迅的文章与无知的“愤青”怎么会挂起钩呢?或者说,读了鲁迅的文章会让人变得无知因而愤怒?真是天方夜谭,让人不知从何说起!

我要重点说一说的是鲁迅的理性。其实,在鲁迅的时代,也有不少“愤青”。面对强敌入侵,他们最会高喊口号,写一些宣传鼓动的诗,对此,鲁迅是大不以为然的。他说:“我们虽然也看见过许多慷慨激昂的诗,什么用死尸堵住敌人的炮口呀,用热血胶住倭奴的刀枪呀,但是,先生,这是‘诗’呵!事实并不这样的,死得比蚂蚁还不如,炮口也堵不住,刀枪也胶不住。孔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我并不全拜服孔老夫子,不过觉得这话是对的……”(《论“赴难”和“逃难”》)看来,从孔子到鲁迅,都是反对以不教之民战,反对“愤青”无视生命地用“死尸堵住敌人的炮口呀,用热血胶住倭奴的刀枪”。日军侵占榆关,北平的大学生要求提前放假,所愿未遂,于是纷纷自动离校。当年,颇有一些“愤青”情怀的周木斋认为,“敌人未到,闻风远逸,这是绝顶离奇的了……论理日军侵榆……即使不能赴难,最低最低的限度也不应逃难。”鲁迅则持相反的观点,“以为‘倘不能赴难,就应该逃难’,属于‘逃难党’的”。鲁迅是个清醒的理性主义者,不是徒作大言的蛊惑人心的宣传家。道理,鲁迅说得很明白了,连武器也没有的大学生,至多是“骂贼而死”,也许因此成了烈士,成了当局的“宣传材料”,到处演讲,但“于大局依然无补”。鲁迅认为,和日本人打仗,这主要应该是军人的事。“大学生们曾经和中国的兵警打过架,但是‘自行失足落水’了,现在中国的兵警尚且不抵抗,大学生能抵抗么?”鲁迅的意思是,大学生尚且不是中国“兵警”的对手,如何能对付得了如狼似虎的日本兵?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中国“兵警”对付学生很在行,屠杀了学生,却能开动宣传机器,说是“自行失足落水”了。可是,兵警在日本人面前,一般说来,是难以有所作为的。如果要责怪,周木斋应该责怪中国军人的不抗战,而对大学生则不应该如此苛责。

之所以说起这些往事,我要说明的是,说鲁迅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完全是胡言乱语,根本不值一驳。当代为什么会产生那么多的“愤青”呢?那是偏颇的宣传鼓动的结果,那是腐败横生的现实土壤的培植……鲁迅是“愤青”的否定者、批判者,总之,这种随便往鲁迅身上泼屎的行为,一符合“愤青”的无知,二符合“愤青”的非理性,在仿佛温和的外表下,倒实在是“愤青”的言行。

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问题比较复杂。比如选《阿Q正传》,只选“不准革命”一节,这是与毛主席的鲁迅论相呼应。我也认为选这一节未必妥帖。《阿Q正传》的最重要的内涵是“精神胜利法”,忽视了这一点,就忽视了这篇作品的根本价值,就远离了鲁迅。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先撤下来也是可以的。我以为,中学教材中的鲁迅作品问题,不是要不要和要多少的问题,而是选哪些作品的问题。

不过,我不得不指出的是,语文教育不只是传播知识,也不只是传授写作技巧,最重要的是学生人文精神的滋养。在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的时候,抽下若干鲁迅作品,补进一些金庸等人的作品,还是大可玩味的。问题是,对固有的和新补进的无聊货色,倒不见有什么太多非议,而“去鲁迅化”却让不少人神采飞扬哩!

写到这,我想起何满子先生在《“必读书”》一文中说及的一件事。他的一个朋友问他,孙女上高二了,喜欢读书,没有方向,乱读一阵。问何满老这个“老爷爷”是否可以开一张书单给她,指导一番。何满子说:“我说我指导不来,开不出;而且不知这位女中学生的志趣何在,未来考大学是准备报文法商还是理工医农?惟一可以说出的必读书是《鲁迅全集》,那是不管学什么的读书人都该读的。”文末,何满子强调说:“我告诉那位朋友,他的孙女如学哪一门的志趣未定,就让她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只是大人要仔细关心她,不要叫她读有害的坏书。如色情打斗、凶杀之类的书不要读。要我报得出而且确信要‘必读’的,就只有《鲁迅全集》。”

在《德译本<鲁迅选集>出版所感》一文中,何满子说,“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有歌德,中国有鲁迅,都是世界级的高峰,民族文化的骄傲”。他认为,“谁读懂了鲁迅,他就懂得了中国。鲁迅作为民族精神的首席代表和中国文化的第一伟人,他身上最耀眼的特点,恐怕就在于没有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中国,把握中国文化的底细了。不仅他的揭示现实中国底蕴的作品唤醒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更因为就在揭示现实中挖出了中国历史的老根,将中国的灵魂穷源究本地和盘托出在他的笔墨之中,历史上没有人能够企及。”我深为赞同何满子的观点,鲁迅思想的深隧、鲁迅文体的多样性、鲁迅文学成就的丰富性、鲁迅对中国人的深刻洞察,等等,都决定着我们应该在中学课本中多选一些鲁迅的作品。

鲁迅的文章除了沉郁之外,还有少年的激情,少年的诗意,少年的批判锋芒,少年的不羁与野性……一个少年而不读鲁迅,就像少年而不读诗,那将是人生的极大遗憾!我认为,中国的一切问题,中国人的所有德性,在鲁迅书中都有展示。鲁迅,是理解中国的一把钥匙。如果我们彻底地“去鲁迅化”了,我要对他们说:朋友,你进入中国的钥匙丢了。

愤青的附笔

以上附载似乎属于同一阵营的。不过,既然是愤青是没有那么多同一阵营的同志。如果这么容易找同志,至于愤青么?为什么选这一篇,因为其他的热议我不忍心搬进来,否则“鲁迅这个毛主席钦点的巨匠该打铁去了”的话语很容易激发我最原始的愤青暴力。市场下的舆论都喜欢娱乐报道,我这个愤青自然也难免开始说书。怎么说书呢,就先从上文的网络愤青定义开始。

“愤青年龄是很小的,读书是很少的”——————苦口婆心说这话的哥们,我真的不得不坦率告诉你,我受过高等教育。真的。不信吗?我可以立即把大学本科文凭放在你面前,如果你我有距离,必要的话,我可以邮寄给你看。在文凭满天飞的世界里,你觉得造假的话,你当然可以去教育部核实文凭的真实性。

“愤青知识是贫乏的,思想是幼稚的”,“头脑是简单的,思维是混乱的”……总之,“愤青”是误国的。———————亲爱的哥们,我这个愤青知识是贫乏的,我不得不承认,可我也代表不了愤青这个阶层。至于思想幼稚,依照我个人的主观愚见,怕是也不见得。从市场经济角度讲,我这个愤青是有些经济头脑的,并且还有些世故的经验,懂得不会在社会里头破流血的谋生存谋发展的一些道理。至于愤青误国的问题,我不敢武断。仿佛就连我这个愤青我也不知阶层与组织在哪里。不过我还是有质疑的。难道国家误了,愤青要承担全部责任?鲁迅先生确乎分明已经历史了。当然。这我无法否认。可是,既然我是愤青,当然的不会像你哥们般的理解。鲁迅是“史”了,但不是“死”了。就算是鲁迅真的“死”了。我现在还是要抬出鲁迅先生80多年前的死人话愤青你们:

国难期间,似乎女人也特别难受些。一些正人君子责备女人爱奢侈,不肯光顾国货。就是跳舞肉感等等。凡是和女性有关的,都成了罪伏。仿佛男子做了苦行和尚,女子进了修道院,国难就会得救似的。

哥们,难道社会主义积累资本的阶段,愤青消失在市场经济里,你就确信社会主义的高级阶段共产社会就突飞猛进的来到你们的身边?这原因自然因为束缚社会主义进程的后腿乃至累赘不再了。

哥们,你在说书,还是传教啊?

“一个支持语文教材削减鲁迅作品的理由是,鲁迅是当代愤青的重要思想来源,少学点鲁迅,即可少制造一批愤青。过去的教材中大量选用鲁迅的作品,倒是应验了愤青要从娃娃抓起的道理……”——————谁说鲁迅是一个好人?明明就是一个坏人嘛!居然这还有人不敢直言不讳开门见山的说出来。非要这么含蓄委婉吗?真是莫名堂的人啊!要是真人,无论真大人还是真小人,直接可以把台湾禁止鲁迅文章的条例变换一种方式阐述出来嘛!难道说书的也在忌惮书外的一些禁忌。

?一个社会主义修正份子的帽子你记得戴好啊。哥们。阿门。别打我。我都给你说了。小夏我是个愤青。十足的愤青啊。愤青的言语是不值得一提的。你本来就知道的。并且你还要放心。现在没有那么多热血爱国青年为了这些批斗你。他们在市场文学里忙得不亦乐乎。哪有时间管这些鸟事。为国家之崛起而读书这些话难道你都相信吗?

没有人怀疑鲁迅是有知识的,鲁迅的文章与无知的“愤青”怎么会挂起钩呢?或者说,读了鲁迅的文章会让人变得无知因而愤怒?真是天方夜谭,让人不知从何起!——————是的,这确是天荒夜谈。但也并不是上文作者的那种不知从何说起。我要真的告诉你,鲁迅他根本没有能力教唆乃至洗脑摧残青年变愤青。他没有这个能力!

在《德译本<鲁迅选集>出版所感》一文中,何满子说,“英国有莎士比亚,德国有歌德,中国有鲁迅,都是世界级的高峰,民族文化的骄傲”。他认为,“谁读懂了鲁迅,他就懂得了中国。鲁迅作为民族精神的首席代表和中国文化的第一伟人,他身上最耀眼的特点,恐怕就在于没有任何人能像他那样全面而深刻地理解中国,把握中国文化的底细了。不仅他的揭示现实中国底蕴的作品唤醒了不止一代的中国人,更因为就在揭示现实中挖出了中国历史的老根,将中国的灵魂穷源究本地和盘托出在他的笔墨之中,历史上没有人能够企及。”我深为赞同何满子的观点,鲁迅思想的深隧、鲁迅文体的多样性、鲁迅文学成就的丰富性、鲁迅对中国人的深刻洞察,等等,都决定着我们应该在中学课本中多选一些鲁迅的作品。——————哥们,我不得不也对你说,你太看好鲁迅先生了。其实鲁迅先生的伟力对出生在新时代不知旧时代苦的青年面前失去了力量。真的。失去了力量。真的。我不打诳语。打个比方,我觉得艳照门的热议自然要比谈已经死去的鲁迅要好。或者也比热议鲁迅文章缺少要多得多。至少我就是个例子,我没上网也知道艳照门的事儿。可是我不上网乃至最近查历史也不会偶然知道鲁迅文章减少这破事。现在市场舆论不是都以在宣扬门的消息吗?门的道理自然比鲁迅有味道得多。鲁迅那些寂寥萧瑟的文字在性感社会是没有一丝作用的。至少没有噱头可以成为操作的资本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最近我听说有什么第几届鲁迅文艺奖门庭冷清吗?即便首次向低俗的网络写手打开大门,然而依旧无人问津。没有几个网络写手参赛的。因为他们是纯洁的。自然不屑官腔的做帮忙文学。不过按我的意见,即便他们不帮政府,似乎在帮市场。致力于地球以外的故事,乃至性感文学,并且坚称绝不是黄色小说。

唉!鲁迅这名字,真是斯亦不足畏也已!不仅不足畏,而且还可恨,因为鲁迅俨然已经成为市场中不活不死的东西。更可笑的是,从小研读鲁迅的学生,怕是撇开伟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的头衔已经无人可以回忆得起鲁迅究竟是谁。是的。鲁迅已经成为青年一代心中的路人甲而已。仅仅被逼记住了他的名字。否则,不强行学习鲁迅,我怕是市场下决不会有鲁迅的传说涌起。唯有官腔无可奈何苦口婆心的打着口号:鲁迅精神长青。

或许,更可悲的是,大喊这一口号的专家乃至精英们怕是也已经好久没有看书架上鲁迅的杂文了吧。而且,市场经济还有这样一个分明的事实,当然这事实也算不上一个道理:能坚持“看”鲁迅文的人不外乎是研究他的专业人士。至少说得浅薄一点,他们总得寻找乃至研究鲁迅先生混饭吃。

几十年前鲁迅先生被定义为堕落文人,很多愤青为了看鲁迅的禁书甚至铤而走险。现在鲁迅先生的书自然陈列在图书馆里。不过当然的已经死去。似乎自然放进去的就没有多少研读的价值了。并且随着青年一代的崛起,鲁迅的书怕是会变得灰尘满满的。或者再过一些年华,市场文学便要占领整个图书馆,将网络点击率最高,什么最爆,乃至娱乐明星什么最八卦的书籍放在最显眼的书架上了。诚然,图书馆一定会有鲁迅先生的一席之地,难道出版商乃至藏书管理方要给共产党厉害瞧瞧。应该不会。生意人断不会这样做的。不过似乎也因为鲁迅先生不是靠市场真本事挤进图书馆的。所以鲁迅先生的书沾满了灰尘也是市场真理下理所当然的。所以21世纪的接班人更加习惯乃至将习惯升华为喜欢,争分夺秒阅读有了快感就要喊之类的真情实感的性感文学。当然,市场也依旧会全心继续发挥乳沟与大腿文学煽情舆论求得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忠实的读者群。

是的。一定会这样的。

难道你鲁迅的文章顶得上乳沟与大腿文化的魅力。

这只是一个笑话。真的。只是一个笑话。

性感文学时代早来了。难道不是吗?当然,请记住。是性感文学!不是激情文学,不是成人文学。。。我们坚决拥护清化网络环境。坚决抵制一切成人……不过尽管这么拥护,似乎前些日子也有一些不大不小的网站依旧遭强封了。这自然着实让开门做生意的苦恼了。并且少不了埋怨秩序不平等。明明大家做生意都差不多,居然只封了小网站。当然,这些埋怨也是有些事实的根据的。如同严打黄赌毒一般。人嘛。都有面子思想。何况这面子在市场下是那么的重要。否则文学网站隔三差五爆个什么门,热议度够了,但却不是文学之道啊。这也是不行的。开门做生意嘛,门不一样,爆的门也不一样。似乎文学应该爆雅门才好。

曾有人说,鲁迅要是活到现在,非坐牢不可。是吗?这太幼稚的推理了吧。难道任何一个时代都可以诞造鲁迅先生这样的人?难道原始社会有过鲁迅先生这样要自由要国民的文豪?难道市场经济下还能诞造一个毛主席出来革命世界列强?请问列强与侵略在哪儿?即便非得将制造愤青的源头归罪于鲁迅,也要明白,鲁迅没有资格当源头。没有愤青的物质环境存在决不会产生愤青的环境意识。这是马克思的。不以任何人说书为转移。不管鲁迅的书如何在社会主义国度畅行流通,他制造不了愤青,但是他能引发一些愤青情绪的燃起。如果在性感文学年代还有青年愿意听他传教的话。

“我告诉那位朋友,他的孙女如学哪一门的志趣未定,就让她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只是大人要仔细关心她,不要叫她读有害的坏书。色情打斗、凶杀之类的书不要读。如要我报得出而且确信要‘必读’的,就只有《鲁迅全集》。”————---——古之君子,恶其名而不饮。今之君子,该其名而饮之。不过这些古话都不重要了。因为市场经济已经将君子都变成了一个笑话。如果有人恭喜你是君子那明明是骂人的话。一心积累资本市场经济似乎分明属于小人时代。是的。小人。并且我们坚称我们是诚实的。比君子还高贵。这便是当代小人比君子有面子的道理。小人甚至可以坦诚布公的叫嚣和自己的爱人坐在家里看黄色片揣摩“人性”。可是如今的两性电影能揣摩些什么呢?不过是些几千年老祖宗在三妻四妾时代玩的多P游戏。不仅延续了很黄很暴力恶习,而且还发展了乱伦黄。怕是惯于三妻四妾生活的老祖宗倘若穿梭时代看见了后代的不齿行径,也无法容忍,毕竟江河日下道德沦亡。可是哪一个用心做的黄色网站没有家庭乱伦强奸**等专版电影区?可是哪一个市场男女不在黄色网站中深陷进去无法自拔难以抗拒呢??

“我告诉那位朋友,他的孙女如学哪一门的志趣未定,就让她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只是大人要仔细关心她,不要叫她读有害的坏书。色情打斗、凶杀之类的书不要读。如要我报得出而且确信要‘必读’的,就只有《鲁迅全集》。”这些话怕是传教给在小学就开始恋爱的小朋友也没有几个愿意听吧。大不了左耳进右耳出。当然,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也只是在无法躲避传教的时空下采取的法子而已。大人都看黄色,为什么小孩子就不能看呢?更何况只是纯洁的恋爱而已。这世界还有王法吗?还有法律吗?这世界还有人人平等的道理吗???

鲁迅这个毛主席钦点的巨匠该打铁去了。————-如今在细细一想,原来鲁迅真的打铁去了。原来我以为的这种愤青极端的不可信的话语却是真的。到底我是愤青,还是他是愤青?我说不清道不明了。愤青为何物啊?可不可以先将愤青作主题写一篇文章我们划分一下意义段再归纳总结啊?!!

市场依旧无人愿意花时间来回答这些鸟事。我究竟属于哪一个阶层?愤青层如果没有我,那我怎么办。我没有群分,我还是个人么?

谁让鲁迅先生远离了青年?谁之罪啊?

多读点鲁迅。突然间发现毛主席的教诲也是那么没用的。或者说毛主席一如鲁迅先生一样,已经成为历史随风而去。不是吗?难道不是吗??

做男人,“真”好!

做女人,“挺”好!

做伟人,“史”好!

呜呼!粮飨!

怡儿

相关文章关键词

《驳一切关于人教版教材削减鲁迅文章的热议》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