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婆与她的贡献(连载4)
(续3)五
一般来说,人类进入到了新石器晚期,人们根据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生活和生产方式。大多数观点认为,古代人基本上有三种生活、生产方式,一是草原游牧,以畜牧为主,逐草而生;二是森林游牧,以渔猎为主,森林为家;三是农耕,以农业为主,建屋定居。我国境内的先民,绝大多数以农耕为主,由此而产生了我国古代光辉灿烂的农耕文明。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我国境内的先民,首先发明了种桑(树)养蚕的技术。蚕是自然界里一种神奇的昆虫。至少在三千年前,先民们已经把它们驯化了,进行人工饲养和繁殖。这种昆虫的美称叫“蚕宝宝”。
蚕宝宝以桑树叶为食。桑树是自然界里生长的一种植物,这种树的树叶是“蚕宝宝”的“粮食”,果实叫“桑椹”。桑椹的颜色多为紫红色,人可以食用,味道酸甜。种桑与养蚕一样,也是至少在三千年前,先民们学会了人工栽培种植桑树。
蚕宝宝是在初春,由它的虫卵孵化成虫,吃桑叶成长。蚕宝宝历经了炎热的夏天,来到了凉爽的秋天。到了秋天,蚕宝宝也长大成熟了,尔后它们“勤劳”地吐丝结茧。
蚕宝宝结的“茧”叫“蚕茧”。结茧后的蚕,在蚕茧中脱变成蛹。到了秋末蚕茧中的蛹,又脱变为蛾子,蚕蛾咬破蚕茧后钻出蚕茧。钻出蚕茧的蚕蛾,随即交配产卵,周而复始。
蚕茧的形状与大小类似鸽子蛋。每个蚕茧都是由一根丝组成,这根丝是蚕宝宝“吐出”的,所以叫“蚕丝”。如果把成蛾之前的蚕茧,泡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可以抽出这根蚕丝。如果将好几只蚕茧的丝,合并成一股“抽”,这就是所谓的“缫丝”。
蚕丝属于动物纤维。这种纤维经过加工,可以编织。根据编织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绫、罗、绸、缎等好几种。绫、罗、绸、缎统称丝绸或丝织品。倘若以丝绸为衣料,来缝制衣服,那将是十分靓丽。因此,从古自今丝绸经久不衰,国人也引以为傲。有些中式棉袄的“面子”和“里子”就是用丝绸做的。可惜的是,无论是古代,还是在今天,蚕丝绸的产量较低,不是平民百姓的所及之物。
黄道婆以前,普通的汉人百姓,无论是所穿衣服的衣料,还是家庭里的床上用品,主要以麻布为主。麻是一种植物,先民们也早已学会了栽培和种植。它的“茎”和“竿”经过处理后,可以得到这种植物的纤维,即所谓的“麻纤维”。因此,“麻纤维”是一种植物纤维,这种纤维可以捻(搓)亦可纺。但麻纤维比较粗硬,一般以捻为主。“捻”和“纺”都是加工纤维的方法。
用麻纤维为原料,所织成的布,称谓“麻布”。生产麻布的原材料充足,麻布同样可以抵御严寒保暖身体。由于麻纤维粗硬,所以麻布比较粗糙,其舒适性和保暖性能与丝绸相比,肯定是差了许多,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普通平民百姓一般用不起绫、锣、绸、缎等丝绸制品,普遍使用麻和麻织品,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在黄道婆以前,汉人地区百姓的衣服和家庭中的床上用品等,除了丝绸、动物的毛皮以外,极大多数的百姓,还是以使用麻和麻织品为主。
麻纤维同样是人们生活中的一种重要纤维,也是现代社会生活中,人们所常用的植物纤维之一。
六
元朝灭了南宋后,大规模的战争和杀戮结束了,国家又一次得到了统一。国家统一,天下太平,百姓们得到休养生息,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如果说“思念家乡”是人之常情的话,那么,“叶落归根”就是一种对家乡的眷恋。元朝元贞年间,约公元1296年左右,在海南崖州生活了几十年的黄道婆,回到了上海老家。
“衣锦还乡”是一句成语,该句成语的出现和其中的典故,都要早于元代。成语里的“衣”字指的是穿的衣服,“锦”字,应该指的是织有不同颜色和图案的丝绸,即所谓的“织锦缎”。《辞海》中的解释为“旧指富贵后回到本乡,含有向亲友乡里夸耀之意。”我想,身为平民百姓的黄道婆还乡,一定不是“衣锦还乡”,而是穿着自己纺织、自己缝制的棉布衣,回到家乡。虽然她不是富贵还乡,但是她一定带着能造福百姓的极其“富贵”的东西还乡,这种“富贵”的东西就是棉花种子。
此时,一切都还处在平静之中,在平静的背后,已经过了“天命”之年的黄道婆先生,她的一系列完美的发明创造,即将横空出世,震撼了中华大地。直至今日,人们依然还得益于黄道婆先生的发明创造,今后仍将继续。
黄道婆先生的一系列发明创造的直接结果,不仅使得汉族人学会了种植棉花,而且建立了汉族人自己的棉纺织手工业体系。
黄道婆先生在家乡引进棉花的种植与开启建立棉纺织手工业,几乎在同时进行。于是,地处江南的上海地区拉开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手工业变革的帷幕。
这次变革,涉及到了当时的农业、手工业机械制造、力学、物理学(古称格致)、数学、测量学等,科学与技术中的诸多邻域。使得当时的科学技术得到了突飞猛进,生产力得到了难以想象的高度发展。从而奠定了明、清两代规模化手工业生产的基础。我们从中可以看到,科学与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
所以,现代有不少学者认为,明朝时的中国社会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这种萌芽得以进一步的发展,将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的封建结构。(待续)
二0一0年八月
怡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