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一抹湖山觅仙踪

一抹湖山觅仙踪

2013-10-26 02:06 作者:奇驹 阅读量:339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学者刘守华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似乎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客观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心灵创造的幻想世界。”“诸神生活在超凡的世界里,但其实他们一天也不曾离开过人间....

在未探访洞庭湖这一抹湖光山色前,先将目光遥遥望向苏格兰高地的“尼斯湖”。

尼斯湖在浩浩荡荡的洞庭湖面前,不过是一个“小弟弟”,洞庭湖水域面积是尼斯湖的0.6倍,而尼斯湖的名气,却并不逊色于八百里洞庭。公元565年,当英国古籍中记载有爱尔兰传教士与他的仆人,在尼斯湖遭遇“湖怪”。这个深水湖泊,1400多年来,便笼罩在神秘面纱中,时时挑起公众无限的遐想和探索的欲望。但任何个人和组织,均没有一个确切的探求结果,即使在先进的科学声纳设备面前,也一无所获。水怪,这个谜没有揭开。直到现在,人们对于水怪是否存在争论不休,谁也不能妄下结论。我想,人们的猎奇、联想的过程,永远比真相大白于天下,要有滋有味得多,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也就是说,对于尼斯湖“湖怪”,人们也许压根儿就不想弄明白、看真切。

与尼斯湖一样,洞庭湖古往今来,也笼罩在层层迷雾之中。这种迷雾,比尼斯湖更神秘、更飘忽瑰艳。在这个地质地貌意义上的“潇湘之渊”,无论多少人给她贴上多少不同的标签,这片云梦大泽最有魅力的,仍然是“洞天福地”的神异文化,是那个“民俗化的洞庭湖”。

如果有兴趣迈步走进这个洞庭湖神异文化的长廊,你会不自觉地沉醉其中,忘记归途。

这一抹湖山,烟波浩渺,清澈湛蓝的波涛间,跳跃着的是洞庭水府的精灵;楚风习习,暖云闲鹤的水泽湖畔,踏雾神游着的是造访洞天福地的仙人羽客;这一抹湖山,是神仙精灵的乐土,他们乘云驾雾,浮游山水间;他们闻天籁而起舞,舒啸天地间。他们超越俗世凡尘的所作所为,永远显露出恢奇怪谲的迷人色彩,也永远触动着人们的浪漫情怀,引人心驰神往。

这一抹湖山,随便挑出一处景物来,便是妙绝天下的人间仙境、世外桃源。你瞧,广阔的湖泊,间有青峰数立,白鹭翻飞,一青一白,在明镜般的湖蓝底色中,柔美相融;“菱叶萦波荷镅风,荷花深处小舟通。”名湖、名楼、名岛的周边,碧波万顷,国色天韵,香飘无涯;“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这哪里是人间美景,她分明是天上仙乡。神仙们漫游其间,享尽如此美景良辰,夫复何求?这样说来,不知是八百里洞庭湖流域的美景,吸引了上界仙人?还是飘逸于红尘世外的仙人,使天下洞庭沾光添彩?抑或是两者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我们说,一个民俗的洞庭湖,永远也离不开这两大元素,不可或缺。有了仙人们,洞庭湖更加梦幻化,更加毫光四射,魅力无限。

故事记于口,是民间流传千百年的传说;故事记于典,为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增添了一道道独特的文字盛宴。

翻开传统文化的典藏,在《搜神记》、《太平广记》、《山海经》中,你会时时读到有关洞庭湖的神异记述;在《九歌》、《楚辞》等瑰丽诗章中,你会时时感受到一股股仙风道气,欣赏到一个个鲜活饱满的仙释道教文学艺术形象。瑰丽的中华文化历史长河中,那些文人墨客,总喜欢用闪着异样毫光的毛笔,在这抹湖山的画卷上,书写、再书写,创作、再创作;那些画卷中的神异故事,深深契合了民间百姓的口味,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又通过群众口口相传,千百年来,显现出十分强劲旺盛的生命活力来。

一抹湖山,一抹普通的湖光山色,一旦浸润在人的“文化认知”中,便风生水起、气象万千。历史、文化的铺垫,给洞庭湖打下了仙释神道文化的烙印,留给洞庭湖一笔宝贵的人文财富。洞庭湖的仙释神道文化故事,如苏格兰的“尼斯湖湖怪”一般,成为历朝历代热门话题,产生着强大磁力,吸引人们探寻的欲望和游览观光的冲动。

多年来,我致力于收集、整理有关洞庭湖流域的神异传说,这种洞庭湖畔的文化历史和民俗风情的行走,带给自已的岂止是愉悦和收获。在这个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国度”中,不涉猎不知道,一涉猎吓一跳。可以说,每一座叫得上名儿的山儿、地儿,每一个叫得出名儿的滩儿、湾儿,都有一个或多个神异故事与之相连。

“法有三乘,仙分五等”,从洞庭湖的仙品分类看,天仙、神仙、地仙、人仙、鬼仙,层次颇为完整。其中有群仙故事,也不乏个体神仙的故事。故事生动,绝无雷同。神仙的主体十分尘世化,显得可亲可敬;成仙的过程十分传奇化,显得耐人寻味;再加之宗教化的神道传播,祠堂、庙宇,遍布乡间湖区,无孔不入。这些来源于人心、演绎于民间的“万能之神”,又成为民间的民俗心理和民俗习惯,影响着世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

这项工作、这种行走,我还刚刚开始,刚刚起步。但一旦走入民间了解、倾听,便发现自已即刻被洪流般的倾诉热情所包裹,被各种新奇诡秘的信息所笼罩,我叹然于民间文学根植的土壤是多么肥厚,为群众的智慧体现在神仙文化上的创作潜力,击节三叹。这是我致力于复活洞庭湖仙释神道文化的原动力之一。

2009年末,我漫步在湖区,这个干旱的冬季的湖床上,触目所及,那一幕幕生态失衡凄怆景象,让人惊恐和扼腕长叹不已:寥寥无几的白鹤、苍鹤在挽留着脚下的最后的湿地,愈来愈少的航道,严重缩水的八百里洞庭的统计面积,人们竭泽而渔的捕杀水族生灵,砂石滥采乱挖,特别是水域生态环境……现实的“母亲湖”在悲泣,洞庭湖在诉说。尽管父母官提出了“守湖有责!”、“不能让洞庭湖变成下一个罗布泊!”但要完全恢复以前“秀甲天下”的地位,恐怕永远是一个难圆的梦境。

美丽浪漫的洞庭神仙文化,经过了上世纪文化大革命的浩劫和新世纪新旧文化的冲撞,也如美丽的洞庭湖一样,离我们愈来愈远。

现实的残缺和失落,也是我复活洞庭湖神仙文化的第二个原因。洞庭湖山水文化的血液,一直以来凝聚着浓郁的浪漫风韵。那酒香、草香味弥漫的君山,无论是沾上霸气的秦始皇封山印、汉武帝的射蛟台,还是洋溢着浪漫情怀的朗吟亭、湘妃祠,抑或是历代文人的绝妙的诗咏,无不引起你无限的神往和遐思。洞庭纵目,浩瀚迂回,山峦突兀,湖外有湖,湖中有湖,鸥鹭翔飞,渔帆点点中蕴含着的自然和人文景物,正在或已经部分缺失,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缺失了山水,我们更不能缺失那些以民族特有的感情视角,创作的山水文学的珍品;不能缺失这些具有无可比拟的感染力和跨时空审美价值的仙释神道文化,因为他们是湖南山水旅游文化中,最有光彩和最富魅力的核心价值部分。

学者刘守华认为:“世界上的每一个民族,似乎都生活在两个世界里,一个是客观的现实世界,一个是心灵创造的幻想世界。”“诸神生活在超凡的世界里,但其实他们一天也不曾离开过人间。神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马书田语)。复活洞庭湖神仙第三个原因,除了在道德、善性日趋荒芜和僵化的今天,企求借助无所不在,无时闲疏的至高无上的“神明”的力量,来廓清环宇,涤荡丑恶。更重要的是在“神明”的境界中,求得自心的宁静,是我们自身的心理需求,是一种不可缺少的人生情趣,更是一种生活中解脱困厄的另类的方式方法,仅此而已。

相关文章关键词

《一抹湖山觅仙踪》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