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教过音乐
导读音乐课有专门的教材,照本宣科也好应付,可学生对这些视唱、“豆芽”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街道三用机放的流行歌曲。许多班的文艺委员还写条子来......
我师范读书的时候,喜欢音乐,经常拉拉手风琴、小提琴、二胡什么的,只是玩玩,谈不上专业。走上工作岗位后,业余时间也拨弄拨弄。当时没什么业余生活,几个“臭气相投”的人,凑在一起,你拉二胡我吹笛子,形成“乐队”,演奏些经典民歌和流行歌曲,引来师生驻足围观和阵阵掌声。当时我在“乐队”里是拉小提琴的,虽说不是主乐,但也不可或缺。几个人就这样自娱自乐,打发时间。
“乐队”成员都是业余的,都不是音乐老师,都有自己的“主业”。我的“主业”是语文,这是几年前就“选定”的,我也找到一定的感觉。可我的工作就是“多磨烂”,突然有一天,学校唯一音乐老师调走了,又没补充新的音乐老师。这本来不关我普通老师的事,学校每年调进调出老师多的是。音乐虽说是“副科”,但也必不可少,对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大有裨益,学生也爱上音乐课,当时流行歌曲风起云涌,晚自习都拿来唱歌,何况音乐课!学校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急忙在内部“挖掘潜力”寻找目标,首当其冲的是我们“乐队”,梳理一下“乐队”,基本上是师专毕业的专业老师,就我一个是师范毕业的“综合”老师。虽说“专业”了几年语文,但比起人家毕业证书上写的专业,还是有区别的。于是校长做“通”了我的工作,让我兼职音乐,一半教语文一半教音乐。就这样我也教了音乐。
音乐课有专门的教材,照本宣科也好应付,可学生对这些视唱、“豆芽”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街道三用机放的流行歌曲。许多班的文艺委员还写条子来,说要教《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妈妈的吻》什么的。起初我还担心教材内容没完成,交不了差,万一领导来检查被批评,可看到学生对课本实在没兴趣,唱流行歌曲的欲望实在强烈,就顾不了那么多了。教案一套,教学一套。教案按课本写,应付检查;课堂上留出一段时间教唱流行歌曲,满足学生要求。这“顺应潮流”的一招果然灵,学生个个爱上音乐课,许多没上课的学生都探头探脑来听听,“又有什么新歌了”成为流行语。为满足更多同学的愿望,我还把许多歌曲用纸张抄出来,课外活动时,用扩音器播放流行歌曲,搞每周一歌,整个学校顿时活跃起来。这时我觉得音乐比语文更有影响力,更有吸引力。
音乐老师上课好办,最难应付的是文艺演出,当时没有卡拉OK带伴奏,全都“人工”,所有的演唱、舞蹈都要伴奏,有的用手风琴,有的用“乐队”。学生演唱难免跑调,伴奏必须随学生“跑”,应和学生,才能“协调”,这种经常“变调”的伴奏给伴奏者提出更高要求,也令人猝不及防。从训练到彩排到演出,忙得乱七八糟,还好领导重视,“乐队”赏脸,勉强“谢幕”。紧张,出丑,冒冷汗,最后还要让观众评判,简直太累了,业余毕竟是业余。哎,教音乐真不好“玩”!
就这样酸甜苦辣中度过一年,直到新的音乐老师来。
我也教过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