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玉海楼
导读孙诒让故居的台门取名为“百晋精庐”,两旁的对联,“颐园松菊,玉海图书”,是孙诒让先生的手迹。孙诒让故居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平面布局由门屋、客厅、正楼三进构成,并用天井分开,排列在同一纵轴线上,左右对称,四柱成间,继承了传统的定例。
我多次去过玉海楼,一次比一次印象深刻。她实是在温州这个“东南邹鲁”上空绽放着光彩,所闪耀的一颗鲜艳的星星。玉海楼是浙江四大著名藏书楼之一,由孙衣言和孙诒让父子创建于清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其建筑特点是集藏书楼、浙南优秀民居和私家园林于一体的建筑。玉海楼坐北朝南,三面环河,庭院清幽,花木扶疏。久有其名,瑞安的玉海楼和宁波天一阁、杭州文澜阁、湖州嘉业堂等4家名藏书楼,闻名于天下。
玉海楼为著名学者孙衣言和经学大师孙诒让这对父子的藏书楼,现有藏书30000多册,其中珍善本4000册,以乡邦文献和珍善本闻名于世,如《万历温州府志》、《康熙瑞安县志》等都是孤本。
建国以来,玉海楼经多次整修,目前已渐复旧观。自从文物馆驻内办公以后,栽松莳花,美化了环境,并征集到大批古籍、字画和文物,经常举办各种展览,供人观赏。
玉海楼左临湖滨公园,与绿荫蔽天的古榕遥相辉映;三面环以池塘,前后两进,面阔各五间,楼有廊,前后相通。大门有清李文田书“玉海书藏”匾,左右嵌以郭沫若书的“玉成桃李”、“海涌波澜”青石联;前后厅堂分别悬以郭沫若和潘祖荫书的“玉海楼”匾额。楼西首有“园厅”名“恰受航”,取杜甫“小航恰受两三人”诗意;又称“百晋陶斋”,厅前有园曰“颐园”,园有荷花池,年年盛开。
玉海楼是一座具有特殊意义的私家藏书楼。它如同一个文化坐标,将19世纪的温州文化推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以孙衣言、孙锵鸣、孙诒让为代表的文化精英堪称当时温州文化的领军人物。开创的永嘉学派,特别是孙诒让,其后半生以弘扬传统学术为己任,将经世致用广布于世,并于国家变革之际,身体力行,革故鼎新。玉海楼是孙诒让晚年藏书、读书、交游、研学的场所,自1888年其父孙衣言为他建楼至1908年离世,他的活动多以玉海楼为轴心。这20年间,是晚清东西学冲突与融合最为剧烈的时期,各种思潮风起云涌。其间还发生了甲午战争、百日维新运动、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孙诒让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积极投身兴儒救国,在寻求富国强民道路的实践过程中,将永嘉学派的经世之学传承发展,以达到“振世救敝”和“富强之原,在于兴学”的改良目的。孙诒让以《周礼正义》、《墨子间诂》、《契文举例》三部代表作为线,贯穿其治学一生,玉海楼也就成为他治学、研究和发扬永嘉学派的中心和标志。
玉海楼建筑古朴,树木苍翠,绿荫蔽空,庭院四季花木芬芳醉人。玉海楼既是孙诒让藏书治学著述之所,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又是吸引了众多海内外专家、学者和各界人士纷至沓来,如郭沫若、胡乔木、费孝通、许嘉璐等国家领导人曾亲临视察、题词,毛昭晰、张文彬、罗哲文、张柏、史树青等知名专家学者也相继前来参观,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港、澳、台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数百名专家、学者、教授,也络绎慕名来玉海楼瞻仰和访问。著名古建筑专家罗哲文教授称赞玉海楼为“国之瑰宝”。
玉海楼总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南北朝向,在东西3条轴线上分别布
列玉海书楼、百晋陶斋、居室、后花园。此匾悬于玉海书楼庭院前进,右无款,左款:“琴西世丈以深宁叟(宋王应麟)名其书额其藏书楼,且以公诸后生之能读书者,其用心深厚也!光绪己丑季春年潘祖荫”。此款点出楼取名的出处(因孙氏父子仰慕南宋学者王应麟著作宏富,取其600卷巨制《玉海》为楼名),并盛赞孙衣言建楼之功德。手书者潘祖荫(1830—1890),字伯寅,号郑庵,江苏吴县人。咸丰二年(1852)探花,授编修,迁侍读,以正直敢言有官声。同治三年(1864),授左副都御史,次年补授工部侍郎。同治七年调任户部侍郎,光绪元年(1875)授大理寺卿,补授礼部右侍郎。先后升任工部、刑部尚书,加太子太保。
孙诒让故居的台门取名为“百晋精庐”,两旁的对联,“颐园松菊,玉海图书”,是孙诒让先生的手迹。孙诒让故居具有鲜明的建筑特色,平面布局由门屋、客厅、正楼三进构成,并用天井分开,排列在同一纵轴线上,左右对称,四柱成间,继承了传统的定例。
百晋陶斋前面有个花园,叫“颐园”。园内种植四季花木,古树葱翠,是少有的古朴清幽之处。园中凿荷花池种植白莲,至今常年盛开不衰。原来的台门上有孙衣言的手迹,写着“方石额”三个字。这边是当年郭沫若书写中堂的刻石:“甲骨文之学创始于孙仲容,继之者为王观堂,饮水思源二君殊可纪念。”这里的孙仲容就是指孙诒让先生。旁边是孙衣言所写的对联:“务求知古如君举,尤喜能文似水心。”是从孙衣言的善祠塾移置到此的。
客厅是当年孙衣言、孙诒让接待朝廷命官和高明贵宾的地方,当时两边立着“迥避”、“肃静”旗牌。因为客厅的抬梁结构,往往雕梁画栋,因此也叫花厅,但这里的花厅古朴大方,这也就显示了孙氏是一清平官家。客厅的中堂上悬挂着的这块蓝地金色的大匾额,外框金色云纹,格外醒目,上面写有“兄弟重游泮水,光绪十九年浙江学政陈彝立”。这块匾额讲述的是孙诒让的父亲孙衣言和叔叔孙锵鸣相继考取进士后,过了60年,再重访京都,参加进士相会的盛事。
孙诒让故居的正楼是仿四合院结构形式建造的,前后是楼房,左右是厢房,楼顶龙凤兽,独具浙南大户人家的建筑风格。这里的天井开阔,夏天引来东南风,冬天阳光充裕,花草怡人,生活起居十分舒适。它还有一个后花园,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孙诒让先生在少年时,从乡下潘岱搬进县城,40岁时才搬到这里,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这里完成的,如《墨子间诂》、《周礼正义》等。1908年,孙诒让先生逝世后,其家道日渐衰落,玉海楼和故居也作为家产分给他的五个儿子。解放后,人民政府重视文物保护,投入数百万元对其进行七次的保护维修,并在1996年开辟了孙诒让纪念馆、民俗文物陈列室等。
从玉海楼的后门出来,一座儒雅的门屋就静静地立于小街的斜对面。街道很窄,是过去内河码头通往瑞安城关的必经之路,门屋外是朴素的灰色砖墙,门屋设台门,青石门框上饰有如意头,曲线优美。门额上嵌有一块青石匾额,上刻“利济医院”四字,苍劲有力,为孙衣言、薛遇宸合题。
走进前厅,只见院落中摆放着几口青花瓷缸和常绿植物,东西厢房均为砖木结构,采用传统的梁架穿斗式建筑,门楣上分别标有“诊室”和“药房”字样。主楼是西式带廊的楼房,上刻有“利济医学堂博物馆”小篆牌匾,馆内有陈虬先生的半身塑像和生平介绍,还有许多医学堂的史料记载展览。
主楼的后面是重建后的教室和草药圃,如今园子里栽种着紫藤、桃树以及杜仲、黄柏、山茱萸、枸杞子等各类药用植物。
1923年,温州工商界开明人士蔡冠夫等,本着“专以施医施药救济贫病者”为宗旨,发起募办“永嘉普安施医施药局”(温州中医院前身)。其间,许多原利济医院的良医,以及学医于利济医学堂和师从于利济医学堂创办人的学生,皆成为了普安施医施药局常驻医师或义务医师。
一百多年过去了,静寂的医学堂早已听不到琅琅的书声,而利济“减润应诊,以其广道便民”的高尚医德医风和善举,仍在浙南地区薪火相传。
浅蓝的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