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漫谈政府的形象

漫谈政府的形象

2013-10-24 02:51 作者:空中飞 阅读量:35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决定着民生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要将这些问题纳入解决的议程。

·时评报道: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公众对政府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形象成为衡量政府绩效的一项重要标准。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在处理政府机构调整、塑造政府形象、实施名牌战略、搞活国有企业、整治腐败现象、打击法人走私、实施科教兴国、安置下岗职工、组建创新体系、抗御特大地震、洪水等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体现了政府对形象问题的重视,同时也反映了政府及行政人员对形象意识的增强。

政府形象指社会公众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政府实施公共管理的活动和效果的综合认识后所形成的整体印象的评价。政府形象,近来为政府部门和官员所重视。不仅官员们想方设法提升政府形象,还要求老百姓时时以大局为重,处处维护政府形象。可是,仍然还有少数地方政府的形象依然不算好,有的还很糟。在这个节骨眼上,就出现了一个新的专业,帮助政府部门进行“形象设计”的设计室,想来生意一定不会差,新专业有可能把一些地方政府的形象“设计”得更加光辉而鲜亮。

现在春节来临,拜年的工作也摆在了各级干部面前,这是个非常现实的形象问题。当前,贫困群体的生活状况备受社会关注。近日,荆州市各级领导兵分几路纷纷下到各区县检查帮贫送温暖工作,向烈军属、劳动模范和困难家庭送上新春的祝福。所有这一切,都让人们感受到了一个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形象。

给困难群众拜年,是党的宗旨的体现,也就是所说的公仆意识,眼下,各级政府应当比任何时候都要更加重视民生问题,创造一切条件让老百姓最大限度地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过一个祥和、平安、欢乐的春节,这是政府的责任和义务。老百姓的日子过得越舒坦,越滋润,越红火,越富足,政府的形象也就越光彩,越亲切,越崇高。尤其是当前经济困难时期,受到冲击最大的,往往是普通群众尤其是低收入群众,对于干部来说,“万家忧乐到心头”,首先要惦着这部分群众的温饱冷暖。这是基本,这是底线。给困难群众“拜年”,是领导干部了解民情的最好机会,它能掌握真实的“第一手材料”。当年小平同志到曲阳新村居民家“上门”,一定要亲自进一进新居的卫生间;上世纪90年代江泽民同志过年走进华北农户,一定要亲手揭一揭农民的锅盖,看清老百姓锅里煮的是什么才放心;前年胡锦涛同志去四川农民家,一定要亲眼看一看农民抽屉里的存折,确认补偿款已经到账才高兴地离去。这种亲自“进一进”、亲手“揭一揭”和亲眼“看一看”的“上门”,才能真正了解民情、体察真情、掌握实情,值得我们各级干部们学习!

政府是有形象的,每一级政府也都应当注意树立自己的形象。但什么才是政府的真正形象,并不是所有的政府官员都清楚。有的不量民力一味追求巍峨雄伟的标志性建筑,认为这就是政府的形象;有的脱离群众不切实际地攀比办公大楼的豪华瑰丽,认为这也是政府的形象;有的甚至不惜重金为自己造势,认为这更是政府形象,其实都大错特错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这都不是政府的好形象。曾几何时,有个地方的镇政府盖成了“天安门”,有个地方的区政府盖成了“白宫”,像万州的“三峡明珠塔”一样,投入上千万元建设,还没来得及使用,就被炸为废墟。引起舆论一片哗然,不仅没给自个的形象捞来半点光彩,一时间反而成为反面典型,为老百姓所诟。那么,政府真正的形象是什么?就是普通百姓的寻常日子。百姓日子好比一个温度计,它能准确地测量出政府对民生的关切程度;百姓日子好似一面镜子,它能生动地映照民众在政府心中的地位。“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可以这样说,老百姓过的什么日子,政府就是一个什么形象。这里,装不得真,掺不了假。

受金融危机的冲击、整过市场需求都在萎缩、资金链条脆弱等,不少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企业家也很困难,这个“年头”,也过得有点窘迫。有一部分企业已经身陷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政府,又提倡企业尽可能“不裁员”、“不降薪”、“不打白条”,在这特殊时期,企业家们肩负着更为沉重的担子,理应得到各级政府领导的关心、体谅和支持。过年的时节,我们的领导干部应该“上门”嘘一嘘经济的寒暖,问一问企业的难易,听一听“老板”的心声,甚至排解一两个具体的忧难,其实也是为了社会、为了员工、为了更多的老百姓。这就是责任到位的形象。

许多职工面临着减薪、裁员的威胁。从一定程度上讲,经济困难对普通百姓特别是低收入家庭的冲击更为明显,影响更为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更应该时时刻刻把群众生活放在心上。最近一个时期,不论是中央出台十项决策用4万亿资金拉动内需,还是荆州市推出八项举措加大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都在确保民生继续得到改善,做为一个重要的目标。不论是多方努力千方百计最大限度地保障群众就业,还是用特殊精神解决特殊困难,无不体现了服务政府、责任政府的形象。

一个政府的好形象,那就是真心实意愿意为老百姓办事,尊重规律善于为老百姓办事,吃苦耐劳踏实为老百姓办事。这样的政府就会得到人民群众拥护,赢得人民群众的加分;反之脱离了人民,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就会被人民群众扣除分数,最终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象去年汶川大地震期间,不少党员、士兵、政府工作人员,全力以赴投入抗震救灾,使灾民的处境得到改善,使许多人从废墟下面被及时救回。温家宝总理身先士卒,不顾疲劳,不畏危险,奋战在抗震救灾的最前线。国务院顺应广大民众的呼声,发出公布,设立国家哀悼日,哀悼在汶川大地震中死难的中国民众。中国政府及时查处了几起挪用抗震救灾捐款的不法行为。所有这些,都得到广大民众的好评,使党和政府的形象得到加分。

但是我们也看到,在有些地方政府和极少数党的干部,多年来,不但没有给党和政府加分,而是一直给党和政府的形象减分。克拉玛依火灾中,“让领导先走”,体现了官员的贪生怕死、极端利己,使党和政府的形象遭到深刻损害。陕西林业局未经深入调查,就迫不急待地对外称陕西农民周正龙拍到了野生华南虎照片,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责疑,使党和政府的公信力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一座座拔地而起、斥资动辄数千万、建设豪华排场的党政办公楼,表明公仆们喜欢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的不良习惯已经何等严重,说明国家的财政收入的使用何等不规范,从而不可避免地使党和政府的形象遭到损害。

政府的形象由两个方面的因素决定。一是政府能否依法执政、廉洁奉公、执政为民、造福一方,切实地为老百姓办实事;二是政府能否及时将取得的政绩宣传出去,引来好评如潮,借此扩大知名度,提高公信力,树立良好形象。第一个方面是“怎么做”,第二个方面是“怎么说”,虽然“做”和“说”都很重要,但是显然,“怎么做”才是提升政府形象之本,“怎么说”不过是提升政府形象之末,本末不能倒置。一地政府,只有切实做到了依法执政、造福百姓,然后才能谈得上如何宣传自己;如果没有什么实实在在的政绩,而只有一些花架子,甚至于违法行政,祸害一方,让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样的政府不论如何夸海口、挂羊头、吹牛皮,说得天花乱坠,恐怕也无济于事,反而会落下无数笑柄供世人耻笑。

我们常说,建设勤政、务实、高效的政府形象。靠什么建设?当然不是靠政府大楼的壮观和门卫的严格,而是靠公务员的素质。公务员的素质决定着政府的形象。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公务员就是身边的政府;政府的效率如何,政府的能力如何,政府的形象如何,都是通过一个个公务员来体现的。公务员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政府形象的具体化和人格化,是群众身边的“政府”。所以提高公务员的素质是当务之急!

我们要着力塑造亲民型政府形象。从“亲民为民”和“以人为本”的要求入手,例如我们的城市管理者要牢固树立和强化人文理念,把亲民、爱民、富民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城市建设和管理的各个方面,都应把人本观念贯穿始终,把执政为民的宗旨体现到各个环节。切实维护好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是基层政府亲民为民的基础。经常换位思考,不管是补偿标准,还是一棵树、一眼井的统计,都要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办事。坚持依法行政。凡与群众利益息息相关的事,都要坚持依法按程序进行。做到“三个不说不做”,“违反政策的话和事不说不做,兑现不了的话和事不说不做,伤害群众感情的话和事不说不做”。把老百姓是否得实惠、是否受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既要关注影响辖区发展的大事,又要关心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细节、小事。既要落实“民呼我应”,注重解决市民普遍反映的问题,也要突出“雪中送炭”,关爱弱势群体。

政府良好的形象不是靠设计出来的,设计永远代替不了实际工作。现在成立这样的政府形象研究室,会不会将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引入歧途,让他们把大量心思用在自我包装和宣传上,用在如何对付媒体上,而不是用在踏实的工作之中。实际上,目前我国的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其媒介素养不可谓不高,并不是不善于和媒体打交道,而是太会敷衍媒体,愚弄公众了,太会在宣传中表扬与自我表扬了。明明是一项劳民伤财的“政绩工程”,却要宣扬成造福子孙的“民心工程”;明明是违法行政,却要狡辩是为民着想,迫不得已;暗地里大肆贪污受贿,在媒体面前却表现得一脸浩然正气,甚至失声痛斥腐败之罪恶,表演得天衣无缝……这样的事情我们见得太多了,你能说,这些政府部门和官员,与媒体沟通和传播方面的知识还不够多,技巧还不够高吗?

有一些政府官员在与媒体打交道时太会讲究“技巧”了,有时候难免弄巧成拙。比如对某个恶性事件闭口不谈,理由是要“统一口径”;比如为了掩盖某些事实真相言不由衷地说假话,说得颠三倒四,难以自圆其说。如果说要辅助政府树立形象,那么依我看,应该首先教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懂得良好的政府形象从何而来,教他们在宣传自己时如何实事求是,不说假话、大话、空话,不要耍小聪明。政府形象从根本上是讲不出来的,“设计”后最终还是要靠踏实干出来,政府部门和官员不应该首先考虑如何与媒体打交道,而是如何面对老百姓的意见和评价。

我们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国家在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也必然面临着各种各样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决定着民生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必然要将这些问题纳入解决的议程。在中央政府的工作报告中,我们欣喜地看到了这样的承诺,从居民的消费,到医疗、教育、福利,民生的种种烦恼都被政府看在眼中,急在心中。正是这种对民生的关照和惦念,让现实的问题成为政府的议程,并以承诺的方式表达。温家宝总理:“承诺防止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过快,大幅增加医疗、教育和福利预算,解决腐败问题并积极处理群众诉求,治理环境污染到解决贫富差距......。”当普通公众看到政府承诺时,除了获得的信息还有安全感。承诺彰显了“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形象。承诺让我们看到了政府的诚信与自信,让我们清楚地感觉到政府的良好形象。公众从承诺中看到一个负责的、自信的、不断进取的政府,在承诺的实现中看到政府的能力、决心、情怀,我们对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充满信心。

(2009-01-1619:25:13)

相关文章关键词

《漫谈政府的形象》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