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想三题
导读其实人和梨花是一样的,在自然过程中有着多舛的命运。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是一路恐惧地向前走。他害怕向前走,但又必须向前走。
一、登小寺驿
小寺驿是荆山山脉尾段的一个小山包,是因山上有一个小寺庙而得名。抗日战争日本人过襄河时一把火把它烧了。从那后,上面就再也没有寺庙了。但它曾经有过寺庙的历史,于是人们还是习惯地称那个山为小寺驿。
小寺驿确实是一座最普通的山,不高、不大、不巍峨,上起来非常容易。山的整体颜色是绿色的,但碣色的岩石也很多,很精美。远看是绿色,近看是碣色。绿色养眼,碣色养心。给人一个宜人爽目的感觉。
登小寺驿有两条路,一条路在山的后坡,一条路在山的前坡。后坡的路是灌木路。前坡路是石板路。所谓灌木路,是路在灌木丛中穿行,整个山坡均是些荆棘,杂草,葛藤及被缠绕的参天松树、黄木等,而路就在这其中。山的坡度也相对陡峭一些,上起来须全神贯注,时刻留意脚下的荆棘和沿路空间中的那些横七竖八的枝条和葛藤。前坡石板路却是另一番景象了。山上山下均由一条磨得溜光铮亮的石级路蜿蜒而上。石级的曲度很大,因此,显得平坦。石级路也很古老,从磨得锃亮的程度可以看出。
我选择了前坡路。因为前坡路是一条休闲的路,也是一条可以展开思想的路。
今天天气很好,阳光明媚,隐约感觉到有一丝风轻轻拂面。很柔顺,很清爽。我懒懒地拾级而上。我的思想随着我的脚步也缓缓地向前挪动。我不急于上到山巅去,因为我感觉到上山的过程才是一个最好的享受过程。每踏一级,我好象就有一个什么感觉,甚至感觉到石级也是一位深沉的思想者!因为它给我的感觉就是那么神秘而幽远。它整体存在的形式已经告诉了我这些。它甚至引导着我应该去思想些什么。我在它的引导下,展开我意识或思想的全部。我在想,似乎它也在想。
然而,它在想什么呢?想春天已经到来?想它存在的价值?想小寺驿庙宇的存在?还是……?真有一点说不清楚。可是我还是觉得它在思想着什么,或它想告诉我一点什么秘密。也许是那种容易思想的氛围给了我的一种感觉吧?!是它触动了我的思想或意识。如果,我决定从后坡里上去,那可能会是另一种情思了。不管怎么说,我对它的认识或某种认定均是我反思的结果。
意识本是自我与自我之间的一种直接的而非认识的关系,主客体总是相互映照着的。小寺驿那石级本身的幽远是一个客体,这个客体真实的存在着。但当它还不被主体我认识的时候,它的意义却永远只对它自己而言。因为,意义只能在反思中完成。石级路它不会反思!石级路它也不会认识!它所谓的思想或对自我的意识,完全是在我的反思或意识的作用下给它赋予的。因为我需要它有这么个意义,因为我要享受这个意义的存在。于是,它就有了这个意义……
我现在仍在那条石级路上缓缓地向前挪动。我被沐浴在温暖的春日里,我被习习的春风抚慰着。幽远的石级路在召唤着我的遐思,它于它存在的形式推动着我的遐思。此刻,我觉得小寺驿这座小山,当下好象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堆思想在那儿聚集。我穿行在这堆聚集的思想中,我在这堆思想中即寻找自己,也寻找春日里的小寺驿。因为,我坚信意识不可能先于存在,意识的存在还是在客观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它的存在一定离不开它的本质,离不开事实的必然性。小寺驿或小寺驿的石级路就是一个必然。
二、凝视梨花
我老房子的前园有两株树,一株桃树;一株梨树。过年了,春天的风开始从南国那边向这边吹拂,两棵沉寂的树便闻风活跃起来。
每年都是这样,当除夕夜的炮仗一经响过。我就开始关注两棵树的动静。尽管树枝上还压着绒绒的白雪,为了看个究竟,我还是要用手把白雪轻轻地拨开,仔细察看枝条,察看树干,察看整个的树。除下看到它在微微的春风中(枝条)一天比一天的开始丰淫和润湿外,枝上仍没有苞出叶儿来,也没有绽出花儿来。但是,每天我均殷切地期待着梨花早点怒放,因为我知道梨花太美丽了!
过了一些天,还是这样一个早晨。我仍和往常一样,早早地起来晨练,开门的第一眼便看到梨花开了!并且洁白如云,清香四溢。真的开了?我问自己!真的开了!我回答自己。我肯定了自己确认的正确性。这时,天色仍蒙蒙的,太阳还没有出来,梨花在蒙蒙的时空中显得更加妩媚和动人。这个老房子在它的装扮下,一下子变成了仙境。我,树,花,还有房子均在仙境的氛围中。我兴奋极了!我看到了自己期待的结果。
就这样,我在仙境中渡过了十余天,大概第十三天的一个早晨,我看到梨花在开始凋零。树底下的地上已经散落了许多白色梨花。它们从树上坠下来,被弃在地上。一朵一朵;一片一片。颜色仍然很白,形体仍然很美,仍然有华贵娇艳之态。但是,它却真的被弃了。这是无容置疑的事实!当初我看着它们,看着树,我认真地凝视它们。我把它们从地上拾起来,小心翼翼地置入到它曾经含苞开放过的地方去,可是那树枝不肯接受它。于是,我痛恨自然现象的严酷。同时我也看到了,作为人,在自然界面前显得多么缈小和卑微!
其实人和梨花是一样的,在自然过程中有着多舛的命运。从他来到这个世界的那一刻起,便踏上了一条不归路。他是一路恐惧地向前走。他害怕向前走,但又必须向前走。他是在被动地履行着这个生命的过程。他为之抗争、努力、憧憬……。但是他仍冲不出那个氛围去。在这个无限的空间中,他显得那样渺小和无力。尽管他的主观力量是多么强大,但他无奈于那个客观的网。那网就是自然的力量,他是永远也冲不过去的。因此,他只能这样。在这个过程中,惟一能够使他解脱的,就是他有自己的精神,这是作为人的惟一特征。他不停地告诉自己:美可以再生,生命可以轮回。不管这世上有没有或信不信佛,人们心中原本就有一个佛的因素存在。因为作为人的他在这个世界中显得太渺小了,人和自然简直没有一点可对抗性。依附、适应和主观顺从才是人唯一需要作的。心中的佛便给他打造出一个盾来,他无奈地举起那具盾,颤颤兢兢地走完他人生的恐怖路。他甚至相信只有在那个心中佛的保护之下,才能使自己冲出痛苦去。佛使他永远的美丽下去,也使他永远的幸福下去。他相信:觉者之义,觉行圆满的精神信条。他当然明白,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而他不选择它又能选择什么呢?为了排解他人生的恐惧,这是他惟一的主观选择。可想,人生又是多么地无奈和痛苦啊!
美丽的梨花仍不停地从树上飘落下来,估计在近三四天内所有的花朵均会全部飘落干净。这个过程中梨花、梨树、我、以及周围的一切均显出沮丧和痛苦来。然而,事实却证明:强大的自然界一点也不怜悯美丽的存在,也不怜悯生命的痛苦。因为滋生痛苦的源头便是这个世界,它毫无知觉地把它们滋生出来,然后再不知不觉地向人间投撒。人,便从此就接受了它,就像梨花在无意间开放或凋零一样。因此,痛苦是客观的,痛苦是本原的。战胜它的惟一办法,就是人的主观精神。主观精神可以伴随你把痛苦的历程走完——连同生命一起!
呜呼!我美丽的梨花啊!!
这时,桃花还没有开……
三、山泉水断想
1、真实的山泉水
在秦巴山脉,有一个被称为黄龙观的大山。大山的西坡半腰的石缝里涌出来一股清悠悠的山泉水。它是从一个巨大的岩石裂缝中涌流出来。然后与裂缝对接的却是一个天成并长而曲折的凹面青石。说它是青石其实就是碣色的岩石,颜色的古朴确实很耐看。凹石的底面很宽且也很滑,那上面盛满了不停流动的水。凹石的沿帮或部分的凹面均挂满了绿茸茸的青苔,也有比马尾草还长的青苔漂在水面上随水游动。在青苔的衬托下,山泉水更显清澈和透亮。沿帮边上青苔因长期受泉水的滋润,青苔长得特像一匹墨绿色的缎子,如果碰上晴好的天气,这面“缎子”经阳光照射,更显得晶莹剔透,煞是好看。
泉水出了石缝便涌到那个曲型的凹面石槽里,凹面石槽承载着透亮的泉水顺着滑溜溜的石槽蜿蜒而下,最后汇入到山涧下端峡谷的石板河里。从涌出到落入,也许是凹面石槽的表面那特有的光滑或坡面相对平坦的原因。泉水在长距离畅流的过程中,突显出那种少有的从容和静谧。加上周遭挺拔的山、陡峭的石、碧绿的树……,在整体自然风光的渲染和衬托下,悠悠流淌的泉水更显出几分神秘和恬静。一切均在静止的情性中进行。它给人感动的核心仍在于水流的姿态。虽然它是从岩石的石缝中涌流出来,出石缝之初,它活泼而激昂。但进入凹面石槽后,它便明显的对自己性情的外显作了必要的修正。由一个似如活泼的孩子,变成了一个腼腆娇柔、纯洁而鲜亮的少女。因为,它修正了张扬,也收敛了任性。这时的泉水已经失去了其真正水的本质,而通体表现的则像是一个有灵性、有思想的人。
泉水一路在平缓的流淌着。水面的波纹很细,对一个性情豁达的人来说,也许他根本分辨不出它是否在流动,也听不见它通过水流的摩擦而发出的潺潺流水的声音。但事实上,它确实是一个婀娜多姿的动态实体,微弱的水声似乎是从遥远的天边飞来。但这一切,足于说明它是那么的真实。似动非动的姿态,无声似有声的表现,给了人的一个遐思的空间。人们在真实泉水的面前,真正感知着它的全部。
2、存在的内容原本就是一个存在
上述的山泉水,宛如这个山体的存在而存在着。它不因我的存在而反衬出它的存在来,它原本就是这样存在着的。它是一个实在或天成的存在。因为,存在的本身是十分充实的。它既不追求其所谓的“内在”性,也不对自己进行必要的肯定,更不可能展示它的能动性。它仅仅是一个自在式(包括自我演变)的存在,一个所谓的客观实在。
它存在的本身就只有它自己,不是在某种意识的作用下而形成的存在。正是它没有意识的作用,所以它才不作任何行为方面的靠拢和显露,也不脱离它当下存在那种自在的存在形式。如果它的形式突然间得到了改变,那是改变它的另一个存在力量在作用着它。丝毫没有某种意识对它的启动或介入。肉眼之下,它在场或不在场均同样的存在着。当人们对它有了认识的时候,也许会发现:显露的存在和掩盖下的存在均同处在一个存在中。诸如泉水悠悠地流,那是显露的存在;诸如泉水未流或似流非流形态的外显,则是掩盖下的存在。由此,我们不难发现:存在是存在着的;不存在也同样是存在着的。它们互为关系着,对称着,统一着。于是便有了:在没有不存在的存在时,存在的本身便有了缺陷(这个缺陷是合理的),这样的存在就变得更加不可想象了。
于是,黄龙观山泉水的存在,就是在不存在的存在中得到了真正的客观印证。
3、美,来源于超越
毫无疑问,美,是来自于对存在的超越!是对原有存在注入了新的内涵。这一过程,是因为有了意识或人的主观性的介入才引发出来的。当然,存在首先离不开对经验的启发或呼唤,离不开它自身优化力量对人的感知。这时的存在恰如一个活化的存在,它于它的特质不停地冲撞着人的心灵,使意识、感知、情绪、反思集中在第一时间反映。于是,美,就来到了你的心中。
其实,美的本身它并不是存在,而仅仅是一个形而上的反映。反映过后,它仍将重新退回到未知的原位。但它却吸收了存在的特质,并对在场或不在场的存在作了综合。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意识或感知的介入,超越是不可以想像的,也是不可能完成的。对存在产生的那种超越,使山泉水的流淌上升到了一个高度,也给那个自在式的存在从此附上了价值。使那本来苍白的存在不再停留苍白之中。存在作为最原始的现象,却被意识直接揭示出来。存在通过了意识的揭示才有了当下的意义。因此,意识是存在的超越,但它又不会走向存在,落入存在之俗套之中。总之,存在的超越蕴涵了来自人的本体论的证明。人们通过主观性经验的比较才有了美、丑它自己的内容。因此说,自在的存在仅仅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意识或思维的空间,我们在意识或思维的启迪中给(使)自己激发了!感动了!也就是自在的存在从此接受了特有的感知,变成了一个被升华或超越的存在。
4、存在的无限性
在《圣经》的“创世论”中,上帝把存在给了这个世界,于是就有了世界走在存在之前的结论;有了主观性对存在的决定论。但事实上,存在是其自身的充实,它不与它的之外有任何关联,它就是它自己的这样一个事实。因此,它既没有自在的能动性,也不受主观性的影响,它始终先于意识而存在。这就说明,存在对人而言有着无穷尽的空间,人们将在这个无穷尽存在的空间中作不懈的努力。发现更多的存在,认知更多的存在,为存在中的存在或自己找些目的。再说,人本身就是一个存在,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行为不断地在产生。总之,人需要与存在关系的存在。因为,它是人的一种意义或一个新的内容。
黄龙观山泉水于一种存在的形式与人相遇,人在它的存在形式面前也给出了一个“答案”。准确地说:由于有了人的意识的进入,存在的意义才得于显现。人在意义的面前也得到了利益的享受。但是,这仅仅是黄龙观山泉水之一,还有黄龙观第二第三或更多的存在存在着。存在是无穷尽的,人或意识也在无穷尽的存在中徜徉。因此,我始终在存在中存在,存在也在存在中存在,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