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炳”来了
导读在想像中,此时此刻,琴声、泉声委婉连绵,缓缓流淌。将琴、月、泉三者合一,琴声为心声,琴弦即心弦。泉声的轻重缓急,月色的虚实浓淡成就了旋律的升腾跌宕,三者相映成辉。
前段时间,在采风的途中,随着阵阵秋天的风,悠扬的《二泉映月》曲音从公园的一角飘来,多美悦耳迷人的弦音啊!原来是一个瞎子正娴熟地拉着这十分动人的曲调,这位盲人大慨五十多岁吧!这时我们不禁想起“阿炳”来了,仿佛看见了阿炳。
当年阿炳借无锡惠山胜景“天下第二泉”,抒发了自已饱经辛酸的一生……无锡这片好山好水养育、陶冶了阿炳,他在音乐中独特的成长经历,使他获得了独特的音乐素养,然而,却是他辛酸、痛苦的人生经历给了他的灵感,促使他发自内心地创作了这首杰出的二胡音乐作品。如果在一个凄清的月明之夜,在惠山泉边,阿炳若拉上一曲《二泉映月》,在这样的背景下你试着去想一想那样的音乐效果……那清泉、那冷月则是这首曲子绝佳的音乐在烘托背景,寒泉——凄清,冷月及月光照耀下的景色——秀美,盲人音乐家用这首曲子抒发的却是他凄美、奋争的人生。
所以说,这首作品被人们定义为是一首凄清、秀美、如泣如诉的忧思——奋争曲!《二泉映月》向我们展示了民间艺术家阿炳创作不朽名曲,表明了《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读着它,阿炳的《二泉映月》仿佛在淙淙的流水和皎皎的明月中缓缓升起;读着它,阿炳一生的坎坷浓缩在琴弦上。“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在想像中,此时此刻,琴声、泉声委婉连绵,缓缓流淌。将琴、月、泉三者合一,琴声为心声,琴弦即心弦。泉声的轻重缓急,月色的虚实浓淡成就了旋律的升腾跌宕,三者相映成辉。如果说,明月见证了阿炳一生的坎坷,淙淙流水的声音则激起阿炳对人生坎坷的回顾。“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是怎样的二泉?是“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如诗的二泉,二泉的境愈美愈映衬了阿炳的坎坷:“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阿炳的再也看不到了。”一个“但”字满蘸了凄凉和不幸。可是他从泉水的淙淙声中听到了天籁发现了音乐,“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音乐抚慰阿炳心灵的创伤。“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他叹息什么?哭泣什么?倾诉什么?呐喊什么?……这些情怀唯有音乐才能倾诉,音乐给了我们无垠的想象力,坎坷在琴弦上跳动。
如果说明月见证了阿炳的坎坷,泉声则激起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清泉和明月为阿炳创作《二泉映月》搭建了平台。“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随着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了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惠山的山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是啊!琴弦即心弦,琴声即心声,神曲映泉月,荡涤世人心。在《二泉映月》的感悟中,我们用心谛听阿炳与命运的抗争和他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