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章写作网 >文章写作社区 >山之东(三篇)

山之东(三篇)

2013-10-22 17:19 作者:聪哥 阅读量:330 推荐0次 | 我要投稿

导读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巍峨雄势当是一览无余的,也是极富感染力的。而在清寂宁静之中去体味泰山的雄奇、沉浑与庄严,让我更觉得了一个人的渺小,渺小到象被厚重的夜色严严地裹住了的一粒尘埃。

青之岛

近十年间,我业已是第四次来青岛了。或纯粹观光,或公务缠身,但每次逗留的时间都不长,虽则浮光掠影般匆匆来去,无暇、亦无心对这座城市作细细之品读,但感觉上却并未因为自己不曾真正了解她(且遑论融入)而拒绝或者说排斥她。有些地方却不然,去过一次之后,我便不会再动第二次涉足其间的念头。而今一寻思,则觉得有些讶异了,远隔两千公里的距离不是喊到就到得了的,迢遥之若此,旅途劳顿之苦,自不可言轻松矣,且尽管去留匆遽,我还是持有一种乐意走近她的态度,接二连三地来到这个海滨之城。

大都市的表情抑或大同小异吧,说老实话,对于一座城市与另一座城市的繁华,我是无意也懒得去作比较与甄别的。是以,几次来到青岛,我皆不曾刻意去留心她的繁荣与否。却突然间琢磨起一个字来了。就是青岛之“青”。触发我的这一念头,缘于去崂山的路上,因为我看到了右边是湛蓝的海域,左边是葱郁的树木。而自己的确未曾探究过“青岛”之名的由来,当时便想,青岛之青肯定与这一路看到的满眼的蓝与绿有关吧。乃求证于同行者,却一时皆不得要领。

一路上暗自揣摸开了。脑子里蹦出了杜甫的诗句“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其中即有正缠绕我怀的“青”字,却分明记得此句子实则是描绘泰山的。泰山位于齐之北,鲁之南,以齐鲁之广大,能见其青青之色,故而让读者更觉泰山之高。“齐鲁青未了”,显然是经过一番推敲后得出的答案,算得上惊人之句。它既不是抽象地形容泰山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比拟,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这般写法,确乎新颖。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诚然是有一番道理的。一座高山的青色的光芒足以笼罩偌大一片齐鲁大地,我自然不能将泰山之青牵强附会到区区一个青岛之上。那么,眼下这半岛之城,又因何冠以青之名呢?

一边是崂山之绿树蓊郁,一边是黄海之澄澈碧蓝,在绿与蓝之间,我寻觅那一抹青色。

如果说绿代表成熟,那么蓝则意味着深沉了,而青呢,在我觉得,青更显得生机勃发。古语中“青青”用来形容植物生长的茂盛,和“郁郁”一词相近。汉乐府里有诗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如此看来,是断然不可将青岛更名为绿岛或蓝岛的。因为今日的青岛正是那样一座蕴藏着、焕发着无限生机与活力的城市,一个“青”字,便足以表现和概括她青春年华的体征与张力。

在被称作是青岛象征的栈桥东南,我眺望着青岛湾中一座孤立的小岛,小巧如螺,岛上树影婆娑,绿荫浓浓,山岩峻秀,林木蓊倩,一座白色灯塔亭亭玉立。它唤作“小青岛”,又因其形如琴,水如弦,风吹波间铮铮如琴声,故又被人们称为“琴岛”。听说青岛之名正是由“小青岛”演绎而来的,我不知真假与否,也未作深入考证,考证不是我现在要做的事情,我倒是宁愿相信这是青岛称谓之真实的由来,因为我觉得这恰恰与我之于“青”的含义的理解相切合了,青乃喻示生机盎然的色彩,它必然是要蔓延开来的,它是意味着不断成长和茂盛的一种元素。如此一想,“小青岛”在我眼底便仿如一簇青色的火焰,我看见在跳动的火苗里,腐朽在消亡,神奇在诞生。“小青岛”蓬蓬勃勃而成大青岛矣。

是的,青岛正以她敞露的心扉告诉了我这一切。

威之海

看过刘公岛上现辟为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的北洋海军提督署原址,看过停泊于的威海湾畔的“定远”号铁甲舰,我蓦地觉得那片深邃湛蓝的大海陡然间狂风暴雨、惊涛骇浪起来了。

我的眼前分明是一片血光火海,旌旗猎猎,炮声隆隆。

如果不是翻阅那百年往事,我是无从将现在这片风光旖旎的海域与曾经腥风血雨的惨烈联想到一起来。

威海地处海防要塞。位于山东半岛东端,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相对,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析辛汪都三里置设威海卫,原为文登县地,永乐元年(1403年)建城,名寓“威震东海”之义。明谷景阳《重请威海卫印记》写道:“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威海之名从此始兴。凭借“形胜险要”之势,威海从此与中国历史的兴衰荣辱血浸筋连。我不禁想,一个地名其实是有着深厚内涵的,不独是其地势地貌的概括,更是其一部地方史志的记述。从威海这个地域名里面,我们可以读出早已远逝的硝烟和传奇,可以触摸到那些守护国门的赤胆忠心,我们为足以惊天地泣鬼神的魂灵而泪洒碧海,更为威海今天花团锦簇的美丽而由衷欣喜。我在绵延的海岸线上漫步,看惊涛拍岸,海鸟翱翔,感觉自己的脚步是那么踏实而又分外轻灵。

站在不同的时空点上看威海,你会有跨越时空的的感受。

甲午海战时的威海,那是愤怒之火熊熊燃烧的海,中国民族英雄邓世昌撞击倭寇“吉野”成百世传扬的壮举。“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这是清光绪帝为邓世昌写的挽联。与刘公岛隔海相望的清末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龙旗猎猎。历史上的“定远”舰,是19世纪工业文明的产物,因为武备强大、防护完善,一度被誉为“亚洲第一巨舰”、“遍地球一等之铁甲舰”,见证和象征了中国海洋上一段辉煌的往事。这艘军舰又因狼烟滚滚的甲午风云,和在甲午海战中的不屈表现,赢得了“永不沉没的‘定远””’’’””之称,成为国人心目中的一座海上图腾。一部屈辱史却不仅仅是北洋水师的毁灭式打击和战争的失利,也不仅仅是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的赔款,中国的半殖民地化却因此而愈演愈烈。“甲午战争”的失败,更是彻底阻隔了“洋务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在海战中中国凋零了太多的拥有思想和技术的近代人才。比如,开始就提到的邓世昌、还有被英国人称为“东方纳尔逊”的杨沛霖、林曾泰、林永升、黄健勋、林履中,等等。要知道,这些人不仅仅是海军人才,更是拥有近代思想的精英。他们不仅研究海战理论,对机器制造等许多方面也有卓越的才识,更对西方的民主和政治体制有一定的认识。那一个个中国知识分子“威武不屈”的高大的身影,在纷飞战火与汹涌波涛中永远定格为威海之魂、民族之魂。

哲人说过“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时光的涛声一遍遍地冲刷着威海的愤怒与屈辱,时间的手指抚摸着威海的宽阔与博大,曾经的忧戚悲愤也好,怒发冲冠也好,俱被风吹浪打去。威海新的演绎在不断续写、更新。那是一种赋予威海新的内涵的展示,面貌一新,自豪无比,镇守东方威风八面。

泰之山

泰者,其义甚广,笼统一些说则意为极大、通畅、安宁之类。中国境内名山众矣,却以“五岳”为最。

我有幸游历过“五岳”,东岳泰山之雄,如坐;西岳华山之险,如立;北岳恒山之奇,如行;中岳嵩山之峻,如卧;南岳衡山之秀,如飞,自然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五岳独尊”的泰山,我更是三次登临。为弄清泰山何以为“五岳之首”,且号称“天下第一山”,我试着对“五岳”的一些基本情况作过粗略对比,譬如说海拔、面积等,而比对的结果显然是徒劳无功的。我无法从数据上得出一个孰大孰小,谁第一谁第二的结论来。而东岳泰山向来被视为崇高、神圣的象征,也许即是因为几千年来,泰山成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神山,如岱庙内,汉武帝植下的柏树翠影婆娑;红门宫前,孔子“登泰山小天下”的感慨,余音缭绕;回马山上,唐玄宗勒马而回的怯懦,神态犹现;云步桥畔,秦始皇敕封的五大夫松,瘦骨昂藏,随着帝王封禅,泰山被神化,因而又享有“五岳之长”的称号。2009年,泰山以12位皇帝到泰山封禅的纪录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中国封禅第一山,成为又一中国之最。气势磅礴的泰山,知名度可与万里长城媲美。从司马迁的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到“泰山压顶不弯腰”,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在不断加深着人们对泰山的向往。

我无意去考证“五岳独尊”的出处,也不曾怀疑“天下第一山”的真实性。换言之,以“泰”来为一座山命名,在我看来,除却有如《易·泰卦》释文所注的“泰,大也”之意,恐怕也蕴藏了如《字汇》中所言者“泰,安也”的含义,当然这里边的“泰”明显是安定、安宁的喻意了。至于从此层面上来诠注泰山,我倒是有过一番切身的体味的。

四年前,我第二次来泰山时,在山脚的宾馆小住过一个礼拜,较之首次来泰山之匆忙,此番我是有足够的时间和心情来阅读、了解泰山的。说是时间充裕,我所指的是晚上,白天公务活动的安排虽然谈不上紧张,却也算紧凑,但这并不妨碍我晚上一个人独自去沿着山脚散步。是的,我觉得散步对于去了解和熟悉一个相对陌生的地方来说,倒不失为一条捷径。是以那几天的晚上,我常常在山边漫无目的地走着。沿山而修筑的油路平坦宽阔,夜灯在路面上洒下些树木的斑斑剥剥的影子,而仰望黑黢黢的山峰,那犹如是一眼看不到尽头的庞大的躯体,不见具体化的景象,无边无际的黑暗里,我此际真切地感觉到她的雄伟绝不是一言可概括得了的。而更让我神怡的就是那一片宏阔的宁谧了。时值初秋,北方的秋来得比南方更深刻。簌簌而起的夜风明显透露出“天凉好个秋”的意味了,曾经不甘寂寞的虫子只不过轻轻哼唱几声了,听起来很遥远。这让我不知山谷幽深几许,却又偏偏仿佛看见了满山黄叶飘零。在自己低徊的足音里,我似乎还听得见一片熟透的叶自枝头訇然掉地。这一切无不在向我传达着宁静安谧的信息,我偶然间抬头眺望一眼,就看到几粒星子不知是在山间还是在天边眨了眨眼,泠泠的清辉仿如山涧小溪汩汩地流向何方了。

杜甫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那种巍峨雄势当是一览无余的,也是极富感染力的。而在清寂宁静之中去体味泰山的雄奇、沉浑与庄严,让我更觉得了一个人的渺小,渺小到象被厚重的夜色严严地裹住了的一粒尘埃。如此看来,也许,对于泰山之“泰“的理解原本就在动与静的辨证法里面。

41100湖南省湘潭市国税局谢枚琼

怡儿

相关文章关键词

《山之东(三篇)》的评论 (共 0 条)

  • 还没有人评论,赶快抢个沙发